分享

那些年倒背如流的35篇经典文言文,你还能背出几篇?赶紧收藏吧!

 夏天微语789 2024-05-26 发布于江苏

那些年倒背如流的35篇经典文言文,你还能背出几篇?赶紧收藏吧!


静墨守心


原创

2024-5-2523:06宁夏

说到文言文,在每个人的读书记忆里都会涌现一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当年学习时,大多停留在“背诵全文”的恐惧中。长大后回忆起来,方才真正懂得,中文原来这么美!

  《劝学》《陋室铭》《师说》《岳阳楼记》……那些年我们熟记于心的经典古文,你还能背出几篇?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唐诗宋词更是文字诗词史上瑰宝。


1.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苏轼《放鹤亭记》

2.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李华《吊古战场文》

3.且夫天地子间,物各有主,苟非吾子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子清风,与山间子明月,耳得子而为声,目遇子而成色,取子无禁,用子不竭。是造物者子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子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4.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6.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袁宏道《虎丘记》

7.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8.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名句,你还记得是哪篇古文里的吗?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

  30篇经典文言文,值得收藏!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爱莲说》中,菊和牡丹各自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菊象征着不趋炎附势的隐士,就像那些消极悲观的隐居的人。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作者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

牡丹则象征着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它绚丽浓艳,所以作者将它比作贵人。 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莲则象征着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即“花之君子者”。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正直、清廉等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爱莲说》通过对比菊、牡丹和莲的不同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评价。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在这种情况下,写作了此文。地点不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使命观念和浓厚的生命奋斗意识。是对人生奉献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孟子认为,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忧患和艰难困苦是常有的事。但忧患和艰难困苦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因为忧患和艰难困苦正好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在孟子看来,忧患和坎坷不幸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人尔后成功的基础和条件。但实际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豁达的心态,有的要么被忧患逼迫于崖底,常望崖隙间的一缕微光幻想度日;亦或在山崖腰上,上下不能,上不来因为没有藤梯,下不去因为会死,生活又像一张饼,时间煎久了会糊,少了是生的,但结局都是不好吃,不能吃只能弃。

而贪图享乐,放纵声色,最容易松懈人的意志,令人不思进取,丧失奋斗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其结果是懒惰懈怠,无所作为,人心涣散,最后走向失败和毁灭。恰恰中底层人民是最容易犯的,身处于学生时代的我面对牛奶和面包的选择,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不知何去何从。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孔孟”并称,人们尊称“亚圣”,主张施行仁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7篇。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孟子的主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孟子认为,“义”比生命更重要,值得付出生命。后世许多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比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颂千古。

劝学(节选)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荀子》。

古人云:“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持过去。
人活一世,再大的“能耐”,都比不过能“耐”。
所以永远不必逃避,也不必着急向生活寻求一个答案。
好的人生,定会在你所忍受的时光与流出的汗水中结出果来。
沈从文对“耐烦”二字情有独钟,他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坦言:“我无意追求超越他人的才智,只愿自己能更加勤奋、更加耐烦。”


他多次婉拒他人对其天赋的赞誉,谦逊地表示,自己并无过人之处,只是有着一份耐烦之心。
沈从文在写作上极其注重耐烦,每一部作品都反复的推敲和修改,手稿上留下了无数次的修改痕迹。他当老师耐烦,他的建议和修改意见详尽入微,有时甚至超过了原作的字数。

人生处处需耐烦,能耐烦者终不凡。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耐烦就是在纷杂世事中修心。
于小事中耐得住烦,是内在的修养;于大事中亦能静心,则显露出不凡的格局。
正如古语所云:“伏久者,飞必高。”
不因短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不因一时的挫败而忧思难断。
耐住心性,自我提升;耐住低谷,充实内在。
如此,方能洞察世间百态,深深扎根于土壤,茁壮成长。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卓越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探讨了关于教师和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师说》中,韩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导师。他主张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他也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

此外,《师说》还对当时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韩愈指出,当时的科举制度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许多人不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而只追求功名利禄。他呼吁人们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观念,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文章。它不仅对教师和教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而且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篇文章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同时,它的文笔也十分优美,展现出了韩愈卓越的文学才华。因此,《师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篇文章以其高远的情感和绝妙的文笔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的场景。他们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文章描绘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以及与会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情景。然而,王羲之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欢乐上,他深入思考了人生和死亡的问题。他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但同时又表达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使得《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篇记录雅集的序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

蒋勋先生在讲《兰亭集序》时说:
“如果真的喜欢《兰亭集序》,那么就可以走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你就好好地去感觉你活着的季节,你活着山水是这么美好,好好地去感觉到身边有一些人品干净的人,可以好好地相处,我相信这是《兰亭集序》对我们的启发。

我相信《兰亭集序》真正的精神是“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仕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不久即辞职。晋安帝隆安二年,入荆州刺史桓玄幕,桓玄时握机重,图谋篡逆,陶潜旋生归意。晋安帝隆安五年,因母病卒归家。元兴三年,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宜参军。同年八月,自求改任彭泽县令,但居官八十余日后,辞官归隐,至此未在入仕。

《桃花源记》:本篇讬写理想之境,“陶式理想”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百姓日常生活,二是这种幸福生活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这与以往单纯对虚无仙境的描写有所不同,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描绘世外桃源美景和表达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这篇文章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给人以启示。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篇,备受推崇,写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他被贬到滁州当知州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等句子,一直被人传诵。
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为颍州知州时,滁州知州王诏请他书写《醉翁亭记》,他说,“轼于先生(欧阳修)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很乐意地以楷书完成。王诏刻之于石。这时,欧阳修已去世19年。
到了徽宗崇宁四年(1105),王诏却被告发并降职。说他当年在滁州时,将苏轼写的《醉翁亭记》碑刻制了很多拓本送人,花费的是公使钱(宋代的一种官费,用于官方宴请、馈赠官员、赴任罢官及入京往来等费用)。后来他当过汝州知州与工部户部侍郎等。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两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他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说明因为《史记》未完成,所以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名言警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这篇文章在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报任安书》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司马迁在书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更是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世道盛衰变迁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正是这样的豪情壮志才一直激励着司马迁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即使他在受到宫刑也要完成的《太史公书》的原因!司马迁、司马谈父子两代太史令最终完成历史巨作——《太史公书》!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邂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因而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为《前赤壁赋》,作品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太学体”是指庆历至嘉祐年间盛行于太学的一种以“怪诞诋讪”“流荡猥烦”为特点的科场时文,其作者主要是在此十余年间受到太学影响并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其产生原因是多种的,主要有太学教师石介的引导、庆历士风的高涨、考试内容的变化、儒学的深入和举子的矜胜心理。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严厉打击了 “太学体”在场屋的泛滥,既是为了倡导载“道”之古文,也是出于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最终扭转了不良的文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表达了先忧后乐的崇高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观。“先天下之忧而忧”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前瞻性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格局观;“后天下之乐而乐”揭示了一种后享乐的人生态度,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后的行为,彰显了范仲淹的格局之大。

整句诗露出一种无私奉献和深切关怀的情感,范仲淹关注天下人的福祉,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愿意为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付出努力。

这格局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同”理念相契合,个人应当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努力。提倡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心,先考虑集体的利益,后考虑个人享受的格局观。

滕王阁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公元676年,王勃探父途中创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震动文坛,传为佳话,也让滕王阁名扬天下,历经千载经久不衰。
此诗附于《滕王阁序》文末,概括其内容,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巍峨的滕王阁紧邻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清晨,南浦飞来的白云,在画栋边轻轻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天上飘飞的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潭水中,每天都如此的悠然闲静。时光流逝,人事变迁,却不知已经历了多少个春秋。
往日在阁中居住的滕王,如今又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依旧不停地向东流淌。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一座临赣江而立的建筑,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于天下。
​我们常说,旅游景点经久不衰,离不开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瑰丽的自然风光。
​滕王阁的文化底蕴深厚,与许多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学经典被誉为“天下第一骈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滕王阁内,可以看到铜板雕刻的《滕王阁序》,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登上滕王阁,可以远眺赣江两岸的美景,感受江水的浩渺和城市的繁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是大众印象里的滕王阁,但它真正的样子,还等待着您亲自发掘。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询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是一篇陈述自己出征中原的理由和决心的辞表。文章以忠诚为主旨,表达了诸葛亮为国家尽忠的决心和信念。这篇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信,写于他决定北伐曹魏的前夕。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回顾了自己与先主刘备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决心,以及对后主刘禅的期望和嘱托。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经典。

逍遥游

【先秦】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庄周,哲理散文,战国时期,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庖丁解牛,秋水,逍遥游是庄子中的著名篇章。

《逍遥游》的主旨是阐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具体表现为:

1. 倡导精神自由:庄子认为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逍遥。
2. 强调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累,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
3. 批判世俗观念:对功名利禄等世俗价值观进行批判。
4. 体现相对论思想:说明万物的大小、高低等是相对的,不应受局限。

其主旨反映了庄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超越世俗的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一、触摸论语的永恒魅力

翻开《论语》,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这是一部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经典之作,跨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这部仅有五千多字的著作,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深入剖析了人生哲学、社会伦理、政治观念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要义:仁、义、礼、智、信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即仁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强调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指正义,要求人们在行事上遵循道德规范,公平公正。礼,代表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智慧,提倡求知识,明理性。信,诚信,强调言行一致,遵守诺言。

三、论语中的生活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倡导生活哲学,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具体表现为:修身,即自我修养,提升个人品德;齐家,家庭和谐,履行家庭责任;治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民族繁荣尽一份力;平天下,倡导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交往。这一生活哲学,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四、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论语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

《论语》自诞生以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无数文人墨客,深受《论语》熏陶,将其理念融入诗词、散文、书法等艺术形式,使儒家文化繁荣发展。同时,《论语》的思想也影响了政治、教育、法律等领域,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

五、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论语》的魅力不仅限于中国,更是传播至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早在汉代,儒家经典便传入日本、朝鲜等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儒家文化逐渐传播至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如今,《论语》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思想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六、结论:论语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

历经两千多年,《论语》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当代社会,我们应继续弘扬《论语》中的优秀传统,汲取其智慧,以此引导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具体而言,我们要秉持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坚守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尊重礼仪,构建和谐社会;追求智慧,不断创新;诚信为本,树立良好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论语》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其魅力和价值深入人心。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部伟大的著作,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

主要作品:《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传》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十年,曾经得意少年郎,最终理想破灭,朋友离散,母亲病逝而他甚至不能亲自抬棺。寒江之上,独坐垂钓,天地之大,渺渺其间,只留他一人面对,千万孤独充溢整个世界,而后想寄情山水,却发现终究还是难以走出,最终才觉“寂寥无人”。

学生时代,老师说:“永州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当时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觉作者柳宗元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山美,水美,景美。

都说“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发言。现如今,也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态了。

“血泪这个东西,自己吃着也恶心,讲给别人听也有些不合时宜”,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地了解另一个人,可见,孤独并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人陪伴,而在于有没有心灵的知音。

我们总以为岁月静好,是人生最美的模样,殊不知,人生孤独,才是常态。

当我们开始明白了世事无常,人生本荒芜,就更加倍珍惜当下的人和事。山水,能治愈人,“和其光,同其尘”,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学会独享孤独,不必愤世嫉俗

兰亭集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这篇文章以其高远的情感和绝妙的文笔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的场景。他们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文章描绘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以及与会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情景。然而,王羲之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欢乐上,他深入思考了人生和死亡的问题。他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但同时又表达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使得《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篇记录雅集的序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描绘兰亭美景和表达作者对友情的珍视的文章。文章以兰亭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文章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过秦论(节选)

【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贾谊
下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代表着秦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文风朴实峻拔,议论酣畅,主要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两汉文学——汉代政论文,其中最杰出的作家是贾谊,在他任汉文帝太中大夫的 10 年时间里,写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过秦论》。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秦国逐渐走向强盛的过程。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得失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回顾,揭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国政治制度的优点和弊端。这篇文章语言简练,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贾谊此人,有王佐之才,不明官场.后人惜其才,悲其命.
生于文景,所谓盛世,一篇《过秦论》居安思危 实属难得.“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惜年少得志,难以承受世间挫折,贬长沙,书《吊屈原赋》,“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后随梁怀王,王故,贾生抑郁而终,时三十三岁而已.
而这样的人时常被文人所青睐,欣赏.司马迁写史记,将屈原贾谊共处一传,鲁迅先生将其文章称作“西汉鸿文”可见深受文人喜爱.倒是苏轼《贾谊论》写的公允.

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赏析:屈原这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陈情表

【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章》。按:此李密即《陈情表》作者。言“官无中人,不如归田。”由是开罪于司马炎,免官。于家中辞世,享年六十四。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 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 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 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 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 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 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 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 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 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 密官。后卒于家。

李密 (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人。他少年时就不幸失怙,是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他侍奉祖母至孝,“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李密传》)。李密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一职,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西晋泰始三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下了一封又一封,郡县也对他不断催促,但李密实在是不想这么快就改投门庭,二次为官;兼以他老迈病弱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高龄,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并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便是著名的《陈情事表》,又叫《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他以对祖母的孝敬之情为出发点,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因祖母病重,需要侍奉左右,无法应诏赴任的苦衷。文章情真意切,将他的一片赤诚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晋武帝之所以被打动,一方面是因为李密的言辞真挚感人,让晋武帝感受到了他的至孝之情;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晋武帝的个人情感有关。《陈情表》以情动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价值。

据说晋武帝看到这封书信后感慨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然后就不再追究了,直至刘氏逝去后,朝廷才再次将李密召为洗马。历来皇命难违,而李密可以凭薄薄的一卷《陈情表》打动皇帝,就是因为他打出的是一张“亲情牌”。而亲情中又以孝为最大,《陈情表》所陈之情即为亲情、即为孝道。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此言是也。


《陈情表》艺术手法很高明。其用笔委婉恳切,从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这一席话诚挚、质朴,催人泪下,平实的话语间将作者孤苦无依的童年和祖母对自己的大恩都展示了出来。然后再述说自己不是不想应诏,而是耽于年迈的祖母不忍离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应是不会勉强欲行孝道之人的。其次,文章自始至终以感情为主线,一切从“情”出发,字字真,句句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不假雕饰,不刻意渲染,却从自然流露中释放出浓浓的辛酸和无奈。另外,《陈情表》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赋事、表情的同时又寓理于其中,全文诉情之语又句句是陈理之言,情以动人,理以服人。而其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也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句子已成为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等成语,至今仍被沿用。

《陈情表》所陈之情,除了亲情孝道之外,还有李密对西蜀的故国之情。这从一则轶事中可以看出。李密在洛阳做官时,司空张华就问他:“安乐公何如?”安乐公就是刘禅,俗称“扶不起的阿斗”,蜀汉亡国后被封为安乐公。李密回答他:“可与齐桓公相比。”齐桓公是春秋时第一位霸主,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李密这样说,张华就很惊奇地问他理由,李密回道:“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张华又问他:“孔明言教何碎?”就是说诸葛孔明那么有大智慧的人,怎么他的智慧就没有传下来呢?李密回答他:“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原来孔明言教之不传是因为没有遇到一个能和他站在相同高度、相互交流的人啊!李密在将旧主回护得滴水不漏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蜀汉文学尤以应用散文为主,总体风格质朴平实、情感真挚。蜀汉文学中章表、戒教、书信、赞论、史传等应用文在继承两汉散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由两汉散文的板滞凝重转而质朴清新,由铺叙少情变为情韵深厚。蜀汉应用散文创作的繁盛对入晋蜀国文士的文风也颇有影响,如陈寿的《三国志》、李密的《陈情表》等作品,或是叙事清晰,或是深情绵邈,可见蜀汉文学的历史积淀不可小觑。

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所见树木茂盛,泉水缓流的两句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故事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木兰辞

作者 佚名 朝代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后人把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瞿唐峡,长江三峡之首,三峡中最为险要,古称夔峡,也成十元人民币图案。身临其境,当年李白登上三峡之巅,俯瞰瞿塘滚滚洪流,远观白帝若隐若现,两岸猿声此伏彼起,一首《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晚来题壁》,千古流传。夜复行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平躺船舱,你能真确感受到,郦道元《水经注》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之气吞山河的磅礴。

魏晋时期的文字,同其佛像和古建一样,有种独特的古朴和清丽,平时最爱翻的两本古书,都来自那个时代,一是《世说新语​》,一是《水经注​》。
公认郦道元《水经注​》写得最好的一是《河水​》中的孟门旋流,一是《江水​》中的三峡(私以为写武昌古城那一段也非常好)。


而《江水​》中写巫峡和西陵峡的部分更被学者视为千古绝响。
曾经三游三峡,三十年前的童年的记忆还停在没淹水的三峡,十年前去武汉求学的客船夜过三峡,以及这次的瞿塘巫峡徒步。最近翻出《水经注​》写巫峡这一段反复诵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还是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

李白诗里的“西当太白有鸟道”,意思是说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处的道路只有鸟儿才能飞过去,所以叫“鸟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什么失败了?一个原因就是“蜀道难”。诸葛亮穿越秦岭,其中有两次走了山中河谷“褒斜道”,这就是典型的“蜀道”。

《蜀道难》是诗仙李白的代表诗作,诗里说的蜀国不是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而是比蜀汉要早三千多年的古蜀国,在四川省广汉市。今天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都城所在地。蜀道奇丽惊险,因为蜀道难,入蜀、出蜀都难。所以古蜀文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性,表达自我,与众不同。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公元 772年 ---公元846年 )享年75岁。
他打小算个天才,“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八岁拜访当时的名流故况,献上作品集,署名:白居易,顾况不屑,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惊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公元815年,被贬江州司马,在那里,他遇到了琵琶女,于是有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此后六年,他被不断得贬谪,直到唐穆总即位又重新被召回到朝廷,他主动要求外调做杭州刺史,白居易在那里修钱塘湖堤,蓄水灌溉千顷田地,疏通六口古井,解决了杭州百姓饮水问题,做了很多利民实事。
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工作后,就是游山玩水享受生活,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公元827年,官至三品,虽多是一些闲职,但养老金很高,这一点比他的偶像杜甫幸运,一生为算是衣食无忧。
公元831年,是白居易最痛苦的一年,小儿子去世,好友元稹去世,他痛哭流涕,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公元846年,75岁高龄的白居易卒于洛阳家中,唐宣宗亲手为他写悼念诗“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有两位侍妾很出名,一个樊素,能歌;一个小蛮,善舞。 白居易曾在诗歌中赞美两人:“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长相思》这首词据说是白居易在69岁时为他的侍妾樊素而作的。
白居易因为晚年患了风疾,恐不久于人世,就决定放侍妾樊素回家。
樊素乘船沿汴水、泗水、瓜洲古渡入长江,继续沿大运河南下,最后到达杭州的吴山。从此后两人将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白居易人在洛阳,心却一直跟随着樊素从汴水、泗水、瓜洲古渡到吴山的回家路线,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整首词包含着着白居易对樊素的依依不舍,念念不忘。诗人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痛,最终也只能默默倚楼望月长叹:长相思,摧心肝!

情窦初开的年纪,他认识了让他思念一生的湘灵,他曾许下承诺,要娶湘灵为妻,因为母亲的决意反对,他最终没能如愿,但却写了好多经典诗篇,思念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长相思》

唐 ·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相思》白居易
情场失意,那就专心搞事业吧。他二十八岁高中进士,还是当年17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唐宪宗时期,他写下了很多针砭时弊的诗句,他揭漏朝廷赋税太重,写下了《观刈麦》,他讽刺官员的腐败,写下了《上大宅》,他痛斥太监的嚣张跋扈,写下了《卖炭翁》,因为为官太过正直,批评时政,主战削藩,反映黎明百姓困苦,不仅一个人写,还影响了当时元稹,李绅一批诗人,以致朝野得罪大半。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侯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阿房宫赋》,被称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

《阿房宫赋》为唐代杜牧所作,以宏大叙事描绘秦朝宫殿的壮丽与奢华,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勿重蹈秦朝暴政覆辙,文笔瑰丽,寓意深远。

长安贵公子杜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能和军事头脑,23岁写出著名的《阿房宫赋》,26岁被“保送”步入仕途。本可大有作为的他,却无意中卷入当朝牛李党争,两派均对他敬而远之,不予重任。

但是杜牧看得开,深谙入世法则,既然无法施展抱负,那就做为百姓实事,问心无愧就好。后来的他流连风月场,人们劝他注意形象,其实也是他从不缺少面对世俗的勇气,潇洒而活,无惧他人眼光。
他最后烧书离世,有人说他是与世间和解,不再纠缠,也有人说他是做最后无声的反抗,以此明志。
杜牧生不逢时,一手好牌没赢过zz博弈,但过得清醒洒脱,是晚唐耀眼的诗星。

杜牧作阿房宫赋23岁,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20多岁,都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冠绝古今的大文豪。

欣赏古人才思奔涌的妙笔佳句,不仅陶冶情操,怡情怡性,更重要的是探究其传递的核心要义和精神价值,以丰富思维认知体系,古为今用,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十年,曾经得意少年郎,最终理想破灭,朋友离散,母亲病逝而他甚至不能亲自抬棺。寒江之上,独坐垂钓,天地之大,渺渺其间,只留他一人面对,千万孤独充溢整个世界,而后想寄情山水,却发现终究还是难以走出,最终才觉“寂寥无人”。

《小石漂记》开头一句就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初读会感觉有点突兀。其实是因为《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里的一篇。

《永州八记》是八篇游记散文,它有一个顺序。在去小石潭之前,是在钴鉧潭西边的小丘游览,所以才说“自小丘西行”。“小丘”是个特别小的小丘陵,上面种植了很多的树木竹子,柳宗元十分喜欢,就自己掏钱买下来了。可能因为比较杂乱,也没什么大用处,原来的主人不想要了想卖掉,没人买,所以价钱也很便宜,只要四百文铜钱。

柳宗元当时是永州司马,在永州十年,这其间游历山水,闲时读书,创作了许多散文诗词作品。《永州八记》是非常优美的散文,清新感扑面而来,真是文风如画。八篇游记都不长,读起来像看动画片。这些风景都不是什么著名景点,是柳宗元凭自己的感受去探索,并发现了这些风景生动的野趣,并展现了柳宗元阔大的胸襟。

《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是坐在法华寺的亭子里眺望看到西山,觉得山势奇特才想着过去看看的。于是划船渡江到山下,又要披荆斩棘,焚烧乱草开路,这样才能爬到山顶。可见这个景点有多冷僻,因为根本就不是个景点。但柳宗元在这儿看出了趣味。“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青山连绵,白水缭绕,与天相接,远远望去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只有登上山顶四望,才觉得这座山不是寻常小丘陵,辽阔浩渺与天地融为一体而不知其边际。悠游于大自然永远不知道它的穷尽在哪里。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之后调任柳州刺史,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只有四十七岁。韩愈写了文章追念柳宗元。后来苏东坡从韩愈文中摘取片段定下来,就成了后来的《荔子碑》。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这篇文章是新课程标准里规定必学的文言文。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辙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轼的思想太过小众,富有才子般的天真和浪漫。

苏洵的《六国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苏洵所写的《六国论》,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近千年仍盛传不衰!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睡觉,月光照入窗户,很欣喜地起身出门。想到没人与自己同欢共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睡,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院子里好像有一潭明净澄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大概是修竹松柏的倒影吧。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修竹松柏?只是没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读苏轼那篇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在低谷,与朋友在夜间清雅的活动中疗愈自己,在贫乏中找到了随缘放旷的理由,从而安定了每天的时光。月光竹柏皆以神交,洗去心中俗虑。积水空明水浮空,万物与我浑然一体。生命因之圆融自足,“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为宋濂,元末明初生人,宋濂幼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后受朱元璋赏识,为太子讲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后累官至翰林学士(相当于明朝宰相),67岁告老还乡,东阳马生序写于辞官第二年,68岁,为勉励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所作,此时应是他志得意满之时。

70岁,因其孙宋慎牵扯“胡惟庸案”,宋濂被贬四川,71岁,途径重庆因病去世。

读他的这篇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抄书”的环节,对一本本经典著作誊抄、眷写,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辛劳,真不知他如何坚持下来的。

在古代,读书是贵族的特权,很多珍贵的典籍也为权贵们所私藏,轻易不可借阅。据传,明朝有一位酷爱诗书的女子,听说一座藏书楼藏书宏富,于是她一心想着能去一观。她的姑夫时任宁波知府,就保媒把她嫁入了藏书楼主人范家,结果范家却有规矩“如女子不得上楼”。于是,这位爱书成痴的女子终生未见着一本书,“悲怨成疾,抑郁而终”。这名女子名“绣芸”,这座藏书楼叫“天一阁”。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