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如何处理?

 涅槃大将 2024-05-26 发布于湖北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止吐药物,通过加速胃内容物的排出来缓解消化道疾病、肿瘤放化疗等引起的呕吐。然而,如果使用过量,可能会引发锥体外系反应,这是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肌肉紧张、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综合征以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症状。

甲氧氯普胺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涉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它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止吐作用,但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多巴胺受体,包括在锥体外系中的D1受体。这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失衡,进而产生不良反应。

图片

在使用甲氧氯普胺时,需要注意药物剂量和频率,避免过量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在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本品为何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是负责调节肌张力、肌肉协调运动和平衡的重要系统。当多巴胺水平减少或乙酰胆碱水平相对增加时,可能引发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即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的分泌。当甲氧氯普胺过量使用时,多巴胺水平下降,而乙酰胆碱水平相对增加,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乙酰胆碱的相对增加可能导致锥体外系神经过度兴奋,表现为肌肉紧张、运动不协调等症状。因此,需要谨慎使用甲氧氯普胺,避免过量使用,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

表1 甲氧氯普胺的正确用法用量
图片

锥体外系反应怎么预防和治疗?

甲氧氯普胺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酚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等)合用,因为二者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每天甲氧氯普胺的使用剂量不应超过0.5毫克/千克体重,其引发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

少儿和老年患者应减少甲氧氯普胺的剂量,因为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甲氧氯普胺的代谢时间可能延长,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甲氧氯普胺的患者在必要时可考虑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一旦确定患者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甲氧氯普胺的使用,并密切观察检测下肢震颤情况。一般情况下,停药后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考虑采取对症治疗或使用相应药物进行对抗。


表2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和使用药物

图片

来源:急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