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路——上中学时的那条必经之路(六)

 新用户6013M4RL 2024-05-26 发布于上海

哈尔滨路——上中学时的那条必经之路

再过哈尔滨路桥,母校——虹口中学便入眼帘。

与学校一墙之隔,是虹口消防中队的驻地。此处的建筑,也有一段历史。

虹口救火会的往事要从十九世纪后期公共租界设立火政处说起,早在1867年虹口就有了救火会,最早在汉阳路(原名汉璧礼路)里虹桥,1915年在武进路(原名老靶子路)规划建设新的救火会,1917年建成,至今已有101年历史。因为该地地名原名“沈家湾”,所以俗称“沈家湾救火会”。武进路这个交叉口原来都是小河沟,虹口救火会的建筑布局很独特,大门是凹弧形的,门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这一方面是方便消防车的出入和停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年这里的地势地貌,这个弯角就是当年的沈家湾了。

虹口救火会一百多年历史上曾经扑灭过多少次火灾,已经很难查考了,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名人,那就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从1927年到1938年,路易·艾黎就在这里上班。1949年以后他长期居住在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年纪稍大的人,把这救火会叫做沈家湾救火会。早期此处便是叫做沈家湾的。我在船厂工作的一位同事,姓沈,就住在哈尔滨路这一带,且是正宗上海人。想必很早的时候,这里就住人,能够叫做或叫过沈家湾的,其规模不会是小的。

那时,救火会战士们的操练声时而传进学校,而同学们的朗读声也隔墙飞入救火会的操场。此时,行走在哈尔滨路这头的路人,一定会有一种和谐之声在心中盘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