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路的沧桑岁月(作者:东篱园主)

 黄之中 2023-01-05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哈尔滨路沧桑岁月


图片

东篱园主

在喧嚣的吴淞路与海伦路之间有一条别具风情的小马路,她默默地守候在闹市背后,一蓑烟雨,走过了百年沧桑岁月。

她就是哈尔滨路。

哈尔滨路辟筑于1913年,时名为汤恩路,取自英国茶叶商人Cornelius Thorne之名,1943年改称为哈尔滨路。600余米长的路上汇集了虹口救火会、哈尔滨大楼、老洋行1913、嘉兴大戏院、嘉兴路巡捕房等建于20世纪初的建筑。这些老建筑伴随着上海滩的潮起潮落,曾经尘世浮华,曾经江湖恩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知有过多少故事,留给后人说不尽的话题。

图片

位于哈尔滨路、吴凇路和武进路三角地带的虹口救火会是这三条路上最著名的老建筑。该建筑的塔楼建于1888年,是我国首座消防瞭望塔。塔高36米,呈正方形,最顶部为六边形供膫望人员使用,瞭望半径可达五公里。救火会主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于1917年完工启用。建筑总体占地面积26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立面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1994年2月1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虹口地标性建筑,现为上海消防总队虹口消防中队驻地。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我返沪于深夜出了北站,路过此地看到昏暗的路灯下呈弧形向内凹进的四座大门时,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图片

哈尔滨路上最富有江湖传奇色彩的建筑,非157号的哈尔滨大楼莫属。哈尔滨大楼始建于1929年,位于哈尔滨路、溧阳路口北,原是美国商人开设的“汇芳锯木公司”。1937年8月大楼遭到日军炮火袭击,美国老板丢下工厂一走了之,哈尔滨大楼及其附近楼盘很快成了难民、灾民及无业游民的天堂。解放战争后期又有一些逃亡地主及大量国民党溃散官兵挤进了大楼,一时兵痞、恶棍、赌徒、妓女聚集,居住人口多时达到三千多人,成了上海滩远近闻名的“游民王国”。大楼内部也慢慢形成了山东、安徽、苏北及上海本地几大帮口,争势夺利,纷斗不止。1951年2月21日,人民政府对哈尔滨大楼进行了彻底清理,使哈尔滨大楼获得了新生。现在这里是占地12亩,由5幢3一5层庭院式办公楼组成的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主楼3号楼就是哈尔滨大楼,较好地保留了典型的美式建筑风格,斑驳的楼梯扶手和修旧如旧的大楼牌匾依稀可见百年沧桑的痕迹。

图片

大疫三年后的12月10日我又来到了这里,整个园区清寥冷寂,一阵寒风吹过,倍添萧条之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图片

从海伦路拐弯至哈尔滨路290号是一幢日耳曼式的两层小楼一一原嘉兴路巡捕房。这座设立于1907年的巡捕房曾因逮捕陈独秀而名噪一时。1932年10月15日居住在虹口岳州路永吉里11号的陈独秀,因叛徒告密,遭捕后被押送到嘉兴路巡捕房内,被当时《申报》称为“清共以来第一起巨案”。四天后,陈独秀从这里被押解到南京。后经中外人士奔走呼号,迫于压力,当局于1937年8月23日将陈独秀释放。

图片

1931年中国共产党还在嘉兴路巡捕房率先在上海警察系统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它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是中国共产党打进敌营的一座红色堡垒。上海解放后,这里成为嘉兴路派出所,后因海伦路拓宽派出所又迁移至高阳路701号。这座历经清末、北洋、民国、汪伪的巡捕房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数次造访,院门紧闭,不知楼内可否能寻得一些岁月的留痕?

图片

洋泾港穿过哈尔滨路,老洋行1913矗立在港边。1913年,英国韦斯特兄弟来到“千里洋场”的上海,在汤恩路上(今哈尔滨路)上,建成“和记洋行”,拉开这座建筑群的百年历史,并与上海众多的洋行创造并掌握着这座城市的金融、贸易等所有重要行业,也缔造了上海“远东第一”的繁华。现在这里成了德必地产旗下第六个文化创意园区,地处国家音乐产业发展基地核心位置,是“音乐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漫步园内,欧洲风尚和英伦格调随处可见,那悉心保留百年前风格迥异的英式钢柱、素简的水泥立柱和地面。透过现代气息的大幅玻璃窗门穿越历史,找寻老洋行1913久远的风釆。

图片

图片

哈尔滨路已走过了109 年,尽管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但建于1932年的嘉兴大戏院、原为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部机关报《前线日报》社址、后为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驻沪部队所用的的1号大楼依然挺立在那里,还有已有百年历史的一号桥、二号桥,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和坚韧与荣耀。

图片

哈尔滨路上还有一片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院士称为“虹口不多,上海也不多”的“上海元素”石库门群落。

图片

图片

如建于1921年的瑞庆里、1925年的瑞源里、1926年的兰葳里,1931年的瑞康里等,曾经如珍珠般镶嵌在哈尔滨路上。当时,还有一批新闻、金融、书画、医生、教师和法律界人士在此定居,如居住在瑞康里92号的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新民晚报》原终生社长赵超构,居住在瑞康里139号享誉海内外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还有居住在哈尔滨路258号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等等,给哈尔滨路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图片

图片



哈尔滨路从历史深处走来,沧桑百年,叹不尽岁月的花开花落。而今,你已一脚踏进了第二个百年,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美感交互在一起,华丽转身为“虹口的新世纪”,且把前世今生的万般风情向世人轻轻地低吟浅唱。



2022年12月29日

图片

作者简介:万承浩,网名东篱园主。生长在上海,下放到安徽。种过地,教过书,做过工,当过律师。现退休回上海。 

原载:“上海情愫”公众号

鸣谢:万承浩先生赐稿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