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723:选接班人就像在赌,赌错了就全完了

 花言大帅 2024-05-26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
北周主宇文邕崩殂,太子宇文赟即位
【原文】
乙丑,周以越王盛为大冢宰。
三月戊辰,周于蒲州置宫,废同州及长春二宫。
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襆发,仍裁为四脚。
丙子,命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淳于量为大都督,总水陆诸军事,镇西将军孙玚都督荆、郢诸军,平北将军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荆山缘淮诸军,宁远将军任忠都督寿阳、新蔡、霍州诸军,以备周。
乙酉,大赦。
壬辰,周改元宣政。
夏四月庚申,突厥寇周幽州,杀掠吏民。
戊午,樊毅遣军渡淮北,对清口筑城。壬戌,清口城不守。
五月己丑,周高祖帅诸军伐突厥,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神举等将兵五道俱入。
癸巳,帝不豫,留止云阳宫;丙申,诏停诸军。驿召宗师宇文孝伯赴行在所,帝执其手曰:“吾自量必无济理,以后事付君。”是夜,授孝伯司卫上大夫,总宿卫兵。又令驰驿入京镇守,以备非常。
六月丁酉朔,帝疾甚,还长安;是夕殂,年三十六。
戊戌,太子即位。尊皇后阿史那氏为皇太后。
宣帝初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殡,曾无戚容,扪其杖痕,大骂曰:“死晚矣!”阅视高祖宫人,逼为淫欲。超拜吏部下大夫郑译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委以朝政。
己未,葬武皇帝于孝陵,庙号高祖。既葬,诏内外公除,帝及六宫皆议即吉。京兆郡丞乐运上疏,以为“葬期既促,事讫即除,太为汲汲。”帝不从。
帝以齐炀王宪属尊望重,忌之。谓宇文孝伯曰:“公能为朕图齐王,当以其官相授。”
孝伯叩头曰:“先帝遗诏,不许滥诛骨肉。齐王,陛下之叔父,功高德茂,社稷重臣。陛下若无故害之,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矣。”
帝不怿,由是疏之。乃与开府仪同大将军于智、郑译等密谋之,使智就宅候宪,因告宪有异谋。
甲子,帝遣宇文孝伯语宪,欲以宪为太师,宪辞让。又使孝伯召宪,曰:“晚与诸王俱入。”
既至殿门,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宪自辨理,帝使于智证宪,宪目光如炬,与智相质。
或谓宪曰:“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
宪曰:“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笏于地。遂缢之。
帝召宪僚属,使证成宪罪。参军勃海李纲,誓之以死,终无桡辞。有司以露车载宪尸而出,故吏皆散,唯李纲抚棺号恸,躬自瘗之,哭拜而去。
又杀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皆素与宪亲善者也。帝既诛宪而无名,乃云与兴等谋反,时人谓之“伴死”。
以于智为柱国,封齐公,以赏之。
闰月乙亥,周主立妃杨氏为皇后。
辛巳,周以赵王招为太师,陈王纯为太傅。
齐范阳王绍义闻周高祖殂,以为得天助。幽州人卢昌期,起兵据范阳,迎绍义,绍义引突厥兵赴之。周遣柱国东平公神举将兵讨昌期。绍义闻幽州总管出兵在外,欲乘虚袭蓟,神举遣大将军宇文恩将四千人救之,半为绍义所杀。会神举克范阳,擒昌期。绍义闻之,素衣举哀,还入突厥。高宝宁帅夷、夏数万骑救范阳,至潞水,闻昌期死,还,据和龙。
秋七月,周主享太庙;丙午,祀圜丘。
庚戌,周以小宗伯斛斯徵为大宗伯。壬戌,以亳州总管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癸亥,周主尊所生母李氏为帝太后。
八月丙寅,周主祀西郊;壬申,如同州。以大司徒杞公亮为安州总管,上柱国长孙览为大司徒,杨公王谊为大司空。丙戌,以永昌公椿为大司寇。
九月乙巳,立方明坛于娄湖。戊申,以扬州刺史始兴王叔陵为王官伯,临盟百官。
庚戌,周主封其弟元为荆王。
周主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
甲寅,上幸娄湖誓众。乙卯,分遣大使以盟誓班下四方,上下相警戒。
冬,周主还长安。以大司空王谊为襄州总管。
戊子,以尚书左仆射陆缮为尚书仆射。
十一月,突厥寇周边,围酒泉,杀掠吏民。
十二月甲子,周以毕王贤为大司空。
己丑,周以河阳总管滕王逌为行军元帅,帅众入寇。

【原文华译】
1 五月二十三日,北周主宇文邕率诸军讨伐突厥,派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宇文神举等将兵分五路进入突厥境内。
五月二十七日,宇文邕病危,留止云阳宫;五月三十日,下诏诸军停止行动。驿马车召宗师宇文孝伯赴行在所,宇文邕拉着他的手说:“我自量这次是过不去了,后事托付给你。”当夜,授宇文孝伯为司卫上大夫,总宿卫兵。又下令他乘驿马车飞驰入京镇守,以备非常。
闰五月一日(北周历六月丁酉),宇文邕病势加重,回到长安;当晚崩殂,得年三十六岁。
闰五月二日,太子宇文赟即位。尊皇后阿史那氏为皇太后。
宇文赟刚刚继位,即刻逞其奢欲。大行皇帝的棺木还在灵堂,他脸上毫无悲戚之色,抚摩着自己身上被父皇杖打的伤痕,大骂说:“死晚了!”阅视父皇的宫女,逼她们与自己厮混。超拜吏部下大夫郑译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把朝政委托给他。
闰五月二十三日,葬武皇帝于孝陵,庙号高祖。既葬,下诏宫廷内外全部除下丧服,北周主宇文赟及六宫各人即刻穿上常服。京兆郡丞乐运上疏,认为:“葬期已经非常短促,下葬之后又马上除去丧服,太过急迫了。”宇文赟不听。
宇文赟因为齐炀王宇文宪位尊望重,猜忌他,又对宇文孝伯说:“你能为朕图谋齐王,朕就把他的官职给你。”
宇文孝伯叩头说:“先帝遗诏,不许滥诛骨肉。齐王是陛下的叔父,功高德茂,是社稷重臣。陛下如果无故杀害他,臣又顺旨曲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
宇文赟不悦,由此疏远宇文孝伯。宇文赟又与开府仪同大将军于智、郑译等密谋,指使于智前往宇文宪家问候,并以此指控宇文宪有异谋。
闰五月二十八日,宇文赟派宇文孝伯对宇文宪说,要任命他为太师,宇文宪辞让。宇文赟又派宇文孝伯召宇文宪,说:“晚上与诸王一起入宫。”
诸王到了殿门,只有宇文宪一个人被引导进入。宇文赟先埋伏壮士于别室,宇文宪一到,即刻被逮捕。宇文宪为自己辩解,宇文赟命于智与宇文宪当面证实,宇文宪目光如炬,与于智对质。
有人对宇文宪说:“以大王今天这形势,何需多言!”
宇文宪说:“死生有命,我还想活下来吗?只是老母在堂,恐怕留下遗恨!”于是将笏板投掷于地。宇文赟下令将宇文宪缢杀。
宇文赟召宇文宪僚属,要他们证实宇文宪的罪状。参军、勃海人李纲,誓之以死,始终没有一句诬陷宇文宪的话。有司以敞篷车载宇文宪尸体出宫,他过去的老部下都散了,唯有李纲抚棺号恸,亲自把灵柩安葬,才哭拜而去。
宇文赟又杀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都是一向与宇文宪亲善的。皇帝既诛杀宇文宪而无名,于是说他与王兴等人谋反,时人称为“伴死”。
北周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公,以赏赐他的功劳。
2 六月十日,北周主宇文赟立妃杨氏为皇后(皇后杨丽华,为随公杨坚之女)。
3 六月十六日,北周任命赵王宇文招为太师,陈王宇文纯为太傅。
4 流亡在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听闻北周主宇文邕崩殂,以为得天助。幽州人卢昌期,起兵占据范阳,迎接高绍义,高绍义引突厥兵前往。北周派柱国、东平公宇文神举将兵讨伐卢昌期。高绍义听闻幽州总管出兵在外,想要乘虚袭击蓟城,宇文神举派大将军宇文恩率四千人救援,一半被高绍义所杀。这时,宇文神举攻克范阳,生擒卢昌期。高绍义听闻,素衣举哀,撤回突厥。高宝宁率夷人、汉人数万骑兵救援范阳,走到潞水,听闻卢昌期死,撤回,退守和龙。
5 秋,七月,北周主宇文赟在太庙祭祖;七月十一日,在圜丘祭地。
6 七月十五日,北周任命小宗伯斛斯征为大宗伯。七月二十七日,任命亳州总管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7 七月二十八日,北周主宇文赟尊生母李氏为帝太后。
8 八月二日,北周主宇文赟祭祀西郊。
八月八日,宇文赟前往同州。任命大司徒、杞公宇文亮为安州总管,上柱国长孙览为大司徒,杨公王谊为大司空。
八月二十二日,任命永昌公宇文椿为大司寇。
9 九月十一日,陈国皇帝陈顼立方明坛于娄湖。九月十四日,任命扬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为王官伯,主持文武百官盟誓仪式。
【胡三省注】
彭城战败,吴明彻全军覆没,陈国上下人心动摇,所以举行这样的盟誓仪式。
10 九月十六日,北周主宇文赟封他的弟弟宇文元为荆王。
11 北周主宇文赟下诏:“诸叩拜礼节,都以三拜成礼。”
12 九月二十日,陈国皇帝陈顼到娄湖,与百官盟誓。九月二十一日,陈国皇帝分派钦差大臣,将誓言文本颁发四方,上下相互勉励。
13 冬,十月十日,北周主宇文赟回到长安。任命大司空王谊为襄州总管。
14 十月二十五日,陈国任命尚书左仆射陆缮为尚书仆射。
15 十一月,突厥入寇北周边境,包围酒泉,斩杀掳掠吏民。
16 十二月二日,北周任命毕王宇文贤为大司空。
17 十二月二十七日,北周以河阳总管、滕王宇文逌为行军元帅,率军入寇陈国。


【学以致用】
这一篇思考几点
01,选接班人就像在赌,赌错了就全完了
《繁花》里的爷叔有句经典台词:
“纽约的帝国大厦,从地下跑到楼顶要一个钟头,从楼顶跳下来只需8.8秒”
这里的北周也是一样
“宇文周公司”24年的国祚,前22年励精图治(不算宇文泰打基础的时间),好不容易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却在两年后,所有的一切就被他人取代。
并且这个取代,不是别人有意谋划,而是自身的自作孽导致。


02,宇文赟(yun)说的这三个字值得每位家长深度思考
“死晚矣!”
1,这种恨,积累很深,
所有的行为都是对过去情绪压抑后的反弹
2,继承给他的财富太大,权力过大,但道德修养等没有修出来一点,德不配位,在权与钱的刺激下,兽性大于人性。
3,交友
好习惯或者坏习惯的养成,跟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
我记得小学刚毕业时就被一些人带动着开始吸烟,后来碰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她教育了我一顿(语气是很亲和的那种),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对吸烟不感兴趣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有意识的不与抽烟的人为伍。
所以,宇文赟有这一些列的毛病,身边人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长君之恶”,“逢君之恶”,是两大毒源,作为长辈是要注意的。


03,关于陈国的官盟誓仪式。
这玩意比较虚
但是,要把“虚”变成“实”,重点在于建立严格的机制,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就跟当年秦孝公嬴渠梁一样,先立国耻碑,然后全天下求人才,再完全信任与支持商鞅建立法治机制,秦国将士从机制当中得到看得见的好处....
需要这一系列的结果出现,才有可能把“虚”变“实”
但有几个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呢?
更难的是,领导者本人先带头破坏机制,言行不一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