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巷的前世今生——江阴旧忆

 新用户2611oQLq 2024-05-26 发布于江苏

               如今的高巷

    江阴的古城有多古老,江阴的高巷就有多古老,过去一直说,江阴的古城最早是由梁武帝时开始的,但随着史料的越来越完整,关于江阴古城的建城史已经到了暨阳县,甚至暨阳乡的时候,也就是说,江阴古城最早的建城史可能已经提前到汉晋时期了,过去把暨阳的命名一直认为是因为暨湖而得名,而把《旧经》记载的古城在演教院至乾明寺附近的说法置之不理,所以,普遍认为暨阳古城应该在莫城甚至杨舍,但随着史料的不断证实,在江阴马鞍山南和秦望山北确实是暨阳古城所在,而暨阳也是因为暨阳古城地处大海边,属于太阳初生的地方而得名暨,同时它又是在长江边众山的南边,符合山之南为阳的说法,所以叫暨阳。这个古城应该和梁武帝选择命名的江阴郡是同一个方位,那就是今天西起演教寺院即江阴的老体育场,东到今天的朝阳关一带,北在今天花家坝和文化路一带,南应该在今天毘巷一带,而整个城市的南北重要通道就是高巷,

               宋朝的高巷

    这可以在五代十国的吴江阴大城的北大门就开在高巷路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梁以前以及梁的江阴郡乃至江阴国,都是选择了暨阳古城的暨阳河两岸作为城中心的,当时的暨阳河从长江边的黄田港河分出一支直接往东,在今天的大庙巷一带入城,然后一路东去与鲥鱼港河接上,一路往西,就是后来的体育场西河,那时的高巷就是北城门入城的一条南北大道。而北城门外,就是东晋最著名的丞相庾冰的古宅,他听从了移居暨阳的东晋名人郭璞的建议,移居暨阳避免了一次灭族灾难,他在江阴开凿了另一条流入江阴城的大河鲥鱼港河,与此前的暨阳河接通,后来他的古宅化为祥符寺,成为梁朝江阴的重要寺庙,而城区通往祥符寺的通道就是高巷。

           过去进入江阴城的三条河

      所以宋朝的《江阴官治图》上,高巷是江阴外城的北城门爱日门进入城区的唯一大道,紧邻西侧的江阴大市,而且是大市的坊市善政坊与东门的坊市永安坊的交接处。可以说,宋朝时期,高巷还是江阴东城一条最重要的主干道。

    随着明朝重新调整城区布局,把元朝拆城导致的暨阳河的湮没,鲥鱼港河的淤塞,而失去了交通优势的东城北城门关闭,而将黄田港河水与东横河、应天河沟通,新挖了绕城的护城河,高巷一带就开始安静下来了,那个旧时重要的寺庙祥符寺也移进了明朝时的城墙里,那条过去笔直通往北城外的大路也成了断头路,这里似乎成了江阴的寺庙群,又是祥符寺又是东平庙还有救济穷人的养济院,幸亏这里紧靠大市,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当时江阴的富户都看上了这块已经改名顺化坊的东北区,在这里的花园巷一带建造了私宅和花园,形成了陆家园的说法,于是社学也搬到了这里,药局也搬到了这里,这才为高巷保留了一丝人气。

         明朝中前期的高巷不再显现

    经过明末清初的那一场江阴血战,高巷最后一点底气又被折腾得差不多了,经过八十一天的拼死抵抗,高巷底的东北城墙率先被清军的红衣大炮攻破,守军与清军在这一带反复拉锯,最后失败,这里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了。高巷的格局进一步缩小,它的北部基本已经沦为田野荒地,只是卷缩在靠近乾明广福寺和市河一带的高巷还保存着一点城市街巷的样子。

           清朝光绪年间的高巷

    民国开始后,这里开始陆续建造一些居民住宅,与东北区的村民形成了一个混合区,那个明朝著名的忠烈黄氏家族,因为黄毓琪的毁家抵抗,不仅失去了江阴巨富的家财,连自己的祖宅包括他著名的萃涣园也一起消失,祖宅被清朝游击将军作为游击府署,萃涣园被舍为万佛林火神庙,后来在这里建起了唐公祠,而那个游击府署被太平军焚毁,废墟成为后来吴汀鹭新建的豪宅,这也就是今天的吴汀鹭故居和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所在。

         民国时期的高巷图

               吴汀鹭故居

   高巷路最北因为在环城北路断头,所以这里的路口实在是冷冷清清,要不是它的旁边有一爿江阴有点名气的豆制品厂,真的是被忽略的地方,我们小时候这里也是难得路过,后来因为华士的堂姐分配到这里,所以时不时的会去,记得八十年代初,他们的福利非常好,就是他们的工厂浴室都是附近居民称赞的远超公共浴室的地方,那个年代谁能够有几张豆制品厂的洗澡票也算是比较牛的事情。从高巷北口一直到薛破靴巷口这里才渐渐热闹起来,特别是后来人民医院从东门搬到现在的地方,高巷底建起了人民医院宿舍,加上这附近的一大队农户集聚区以及冷冷落落的城市居民,偶尔有几家大户人家的大院,也是政府机关的家属宿舍,像陈家大院什么的,这里有点印象的就是新华布厂的东西厂区,

            八十年代的高巷

    东厂区就是唐公祠,这里可是江阴民族工业的起源地,江阴第一家工厂华澄布厂就设在这个唐公祠里,后来成为新华布厂的东厂区,九十年代后期作为文保单位而由文物部门收回而重新修缮,现在掩映在那条著名的花园巷里。而西区的新华布厂一度也在江阴经委所属的市属企业里,属于响当当的单位,我曾为他们企业写过厂歌,辅导他们参加经委系统的大合唱比赛获得过一等奖,所以,企业里去过多次,他们的企业管理也是榜上有名的。

              新华布厂厂门口

    从这里一直往南,几乎都是他们的车间,一直延伸的连接三元坊巷的得胜巷,德胜巷是那时见到的比较短,但却非常精致的一条小巷,这里的住户人家都是江阴城里说得上的相当不错的清末民初的建筑群。最靠近人民路的,又是一个大户人家,黑漆漆的石库门建在人民路上,从来没有开的时候,大多数里面的居民都是从高巷那里的侧门而出。而路口过去就是后来的外贸公司大楼,后面就是吴汀鹭故居以及江阴公安局所在地,我在另一篇高巷文章里已经叙述过,不再重复。过去高巷南口是江阴市河的三叉河口,今天的人民路东段到人民桥都是河道,解放初扩建人民路时填埋,那顶连接南北的堰桥也跟着被拆,我小时候经常去的那里就是一片废墟和空地,后来在那里搭起来简易的高巷菜场,倒也是去过多次的。

    九十年代拆除高巷口的照片

     九十年代高巷路新华布厂一段

  本文照片由江阴好微信群朋友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