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医案七十二:感受1剂而愈的效果:麻黄汤治愈恶风畏寒、全身疼痛2天案

 火帝养生_WSH 2024-05-26 发布于云南

李某,女,63岁。初诊日期:2016年12月16日。

主诉:恶风畏寒、全身疼痛2天。

现病史:2天前伤于风寒,咽痒咳痰,恶风畏寒,全身疼痛,持续不解。

刻下症:恶风畏寒,无汗,全身疼痛,似疼入骨缝,咽痒,咳嗽,痰白粘稠。入睡困难,晚上10pm上床休息,12pm才能入睡,早上8-9am醒。大便1日1次,不成形。

查体:舌暗红,苔薄黄,脉浮紧。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麻黄汤方证为:脉浮紧,恶寒,恶风,或有发热,或无发热,无汗,或少汗,骨节疼痛,头痛,腰痛,咳嗽,甚则作喘。麻黄汤的主要方证为:恶寒恶风,无汗,或少汗,全身疼痛,脉浮紧。本案患者脉浮紧,恶风畏寒,无汗,身痛入骨,咳痰白稠,符合麻黄汤的方证,故辨证为麻黄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伤寒 麻黄汤证。

治疗:方用麻黄汤。

生麻黄18g,桂 枝12g,杏 仁18g,炙甘草6g。

3剂,水煎服,生麻黄先煎半小时,去上白沫,每次温服半剂,得微汗即止,不汗更服。

随访:患者服药1剂后诸症即愈。患者得药回家5:30pm服药半剂,未得汗出,当天10:00pm又服半剂,服药1-2小时后,全身微汗,全身疼痛症状即愈。第2日晨起,咳嗽已愈,全身恶风、畏寒均症状已愈。患者说:“麻黄汤真好,1剂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寒邪伤阳,不能温煦,则恶寒;寒客体表,收引凝滞,则脉紧。无论已发热、未发热,只要见症见恶寒脉紧,即为伤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太阳伤寒,无汗出,当用麻黄汤发汗,余症皆随汗愈。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说:“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风伤卫,则腠理开寒邪得入;寒伤荣,则阴血滞肢节失养,头、身、腰、诸骨节疼痛。清·徐大椿《伤寒约编·卷之二·麻黄汤证》说:“麻黄入肺,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出。”麻黄内宣肺气,外散风寒,合桂枝温通血脉、杏仁苦降肺气、炙甘草益气和中,服药后微覆得小汗出,则寒邪随之祛除,恶寒即解,肺气得畅,咳嗽、身痛诸证皆愈。

《伤寒论》原文关于生麻黄“去节”、“去上沫”的特殊煎煮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深以仲景为然。如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说:“必须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柯韵伯等亦执此见。笔者笃遵仲景,每用麻黄剂,必嘱咐患者先煎麻黄,掠去白沫,从未出现烦躁、血压升高、心悸等副作用,而药效斐然。

笔者认为,麻黄汤方证可总结为:脉浮紧,恶寒,恶风,或有发热,或无发热,无汗,或少汗,骨节疼痛,头痛,腰痛,咳嗽,甚则作喘。麻黄汤的主要方证为:恶寒恶风,无汗,或少汗,全身疼痛,脉浮紧。

本案患者冬月受凉,恶寒无汗,身痛咳嗽,舌暗红,苔薄黄,脉浮紧,符合麻黄汤证,故用之发散风寒,宣肺止咳。

方证总结

麻黄汤方证为:脉浮紧,恶寒,恶风,或有发热,或无发热,无汗,或少汗,骨节疼痛,头痛,腰痛,咳嗽,甚则作喘。

麻黄汤的主要方证为:恶寒恶风,无汗,或少汗,全身疼痛,脉浮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