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真传中医,就须把握伤寒金匮背后的数学规律!

 方坤若水 2024-05-26 发布于重庆

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意思是学中医须知道核心要点,真传一句话;不知道关键要点,说的再多也只是在外围努力。
学中医,核心是经典,落脚点在临床,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需要与经典合,另一方面又与临床合,能合的关键就是其背后的中医数学规律。中医规律体现在方方面面,核心是经方配伍的数学规律:
1、如果没有掌握规律,就需要像西医那样进行大量的临床双盲测试,而且需要排除基础病、心理作用、人体自身恢复机制、饮食食疗效果、多种药物相互影响等许多因素,即便进行了大量的双盲测试,目前临床上依然有人用某药效果不好的情况,这就是流散无穷;
2、如果掌握了经方配伍规律,再进行临床试验,那针对性就非常强,而且可以排除或事先计算出基础病、其他药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一言而终。
3、像曹颖甫,有些套方也没套到位,比如麻黄汤证其四,因为用错了方才要四诊。其实伤寒论真不需要像西医那样做实验、做双盲测试,即便做也是没有意义的重复。伤寒论经历了近2000年的历史检验,而成为临床经典,曹颖甫通过临床实验无非是为了自己验证是对的,但他在思路上已经错了!难道:方子套对了,证明伤寒论对;方子套错了,证明伤寒论错?认知见地比曹高明的人大有人在,前辈们无数的临床证明伤寒论是对的,这点已经不需要我们再进行验证,日本甚至不用审批就可以直接生产经方制药。
4、我们中医人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当然不是通过临床去证明伤寒论是对的,而是要明白伤寒论为什么对、是如何写出来的以及如何像医圣那样可以正确应对超出书本的病人,自己也可以配出经方。伤寒论条文本身就可以当做医案看,只要你有心,可以自己去重走医圣之路、重写伤寒论!
5、伤寒论为什么对,这个背后的原理就是中医经方配伍的数学规律(源自汤液经),就是三阳三阴的中医真谛。
6、中医并非实践检验出来的。实践可以验错,但验错不代表获真!劳动实践的偶然、随机的几味药物组合,通过有限的样本试验,要实现经方配伍的认知提到理性高度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仅一味药、二味药组合的试验效果还是有可能的。药物多了,药物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甚至破坏经方格局(比如真武汤加了甘草就破坏了经方格局)。现代电脑技术、病人跟踪等条件,显然比古代好的多,为什么反而无法通过总结达到仲景那样的水平?因此,通过群众智慧而把这种触感都记录下来,靠劳动实践积累之说欠妥。比较合理的假说是:由一个人或少数人凭着对药物的特殊敏感,通过正确的、规律性的理论模型融会贯通,加上练功中特殊的感受印证,就像内证经络穴位一样内证药物、内经处方。
这种规律就是方术,即配方算术。
西医基于统计等归纳思路,中医基于真传的规律演绎。
规律,不是实践总结出来的,而是一直存在着,基本只能传承学习,很少人能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

-------------

往期精彩
认知是障碍,见方不套!
学方术高维真传中医,从源头复兴中医药!
【经典纠错】
桂林本某温病条文方剂不对质疑辨析
你们看到的经典已经被注水!纠错举例
伤寒论条文17“酒客不喜甘”纠错
方术拨正伤寒五版教材对73条的错误注解
金匮要略纠错-肝虚实脾,五版教材的注解也错误啦!
难经四十难--长生五行之解已误导二千年
再论难经40难,长生五行2对3错具体是怎么个错法?
经方配方算术规矩之:为什么说辅行诀58五行互含表也是错的!
【方术高维中医】
表证未解,究竟是否可下?
真传经方配伍规矩,具备丰富的学术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方术真传思路解伤寒论:统一模型、透析原因!
建议以正确的阴阳五行重新编写中基教材,应将汤液经法图纳入!
什么是道医?方术中医是揭示生命真相规律的医学!
人参、猪苓汤等,真的可以生津止渴?究竟治哪种渴?
伤寒论给出的只是结论,你需要中间过程方法才可以重显结果!
伤寒论三阳三阴,历代名医假说成百上千种,有几种经得起质疑考验?
中医数学观--方术高维中医真相
方术高维中医杂谈
方术解伤寒杂病论序言
【经方配伍规矩】
用方术配出活经方举例,及古人对如何配出经方的探索模型!
经方格局篇
经方配方算术规矩之:二甘泻肾并非正确的配方公式!
经方配方算术规矩之二:药差一味,功效大变!
经方算术配伍规矩之一(非药证功效叠加配伍)
经方配方算术规矩之:明白配方背后的数理逻辑原理就是医圣!
博采众方之后,如何从成千上万的方子中找出经方?
经方是不需要做实验的,重走医圣之路为中医复兴而努力!
经方配伍规矩随笔----中医体现中华文明自信!
方术解医案一则
【辅行诀】
内难方术四时五邪脉法,即辅行诀诊断脉法
为什么说从辅行诀角度看升降浮沉只是一维模型?
辅行诀经方配伍规矩,并非用味补、体味泻!
经方是根据配伍规矩配出来的,并非试出来的!
辅行诀是解开经方配伍的核心钥匙之一
辅行诀如何扶阳?从内经伤寒到临床的逻辑论证!
辅行诀经方数学公式篇
辅行诀角方经方公式特点
辅行诀角方真的是辛苦除痞、咸辛除滞吗?
研究辅行诀的意义在于解开伤寒金匮!
辅行诀治疗癌症的基础经方
【辅行诀】为什么说二酸一辛只是一维思维,不是正解!
【辅行诀】真的是辛味补肝、苦味补肾吗?
【辅行诀】大小补肝汤的配伍结构是明确的,并不是辛多即可!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的3个甘字,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药吗?
【辅行诀】药味五味合并同类项“丢维”,临床效果更难保证!
【五运六气与历法】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本质是天文,干支是其简化模型
2022年,来自金星、月亮的北涝南旱,正宗五运六气方能解释!
真宗五运六气,成功预报云南旱情!
历法文明是东方文明的基石,彰显大国气象!
【人工智能】
中医诊疗走向智能化----关键在于经方配伍规矩(算法)
【求医问诊】
中医基础问诊单(通用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