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

 风云际会2009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题记:徽州印象里,大多数人都盛赞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徽派建筑里,大约都是白墙黛瓦和马头墙;可是我却被登封桥的一张照片吸引,那里如同避开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登封桥坐落在休宁县齐云山北麓岩前镇的横江之上,是齐云山的必经之地。今天我们就从登封桥开始,去看看乾隆皇帝曾赞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的齐云山。

一、休宁县简单介绍

休宁县地处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建县于东汉建安13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自然风光美,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52%,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26座,大小河流237条。

历史文化厚重,自东汉建安13年建县,共走出19位文武状元,万安罗盘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罗经文化之乡”。

区位交通优越,距黄山国际机场、黄山高铁北站一刻钟车程

文字、图片来源于休宁县人民政府官网

二、登封桥

徽州当地有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意指登封桥是吉祥之地。

桥长147米,宽7.2米,高13米,拱跨径14米,桥坡各设石阶36级,由青石板铺设而成为九孔半圆形石拱桥

桥上原有亭、庙,今已毁。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禁碑一块。

桥的来历: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徽州知府古之贤主持修建,相传桥成之日,古知府驾车而来,正举行庆典,朝廷使者过来传旨,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祝古之贤被封大官,步步登高,便将该桥取名为“登封桥”,登意指登峰造极,封意指封侯拜相。

三、齐云山综合介绍

齐云山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摩崖石刻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是国内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并称。

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等游览区

齐云山古称“白岳”,明嘉靖皇帝在此祈嗣灵验,敕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下,始称齐云山。

又有一种说法是因“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

历代文人雅士李白、朱熹、唐伯虎、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登临齐云山

四、齐云山景点(月华街游览区)介

月华街游览区:

以齐云岩、太素宫为中心,其特点:奇峰、怪岩、幽洞、飞泉、宫观、道院、崖刻、碑碣,是齐云山道教文化及道教建筑的集中地。主要游览点有:

九里十三亭/霞客古道:

齐云山十三座亭的总称,为方便游人香客休息及躲避风雨,在九里的山道上建有十三座风格迥异的亭子,号称“九里十三亭”。后因徐霞客曾三年间两次由此登临齐云山而得名“霞客古道”。

在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理念中,'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它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二数相合,蕴含了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故有'齐云山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说法。

象鼻岩:

巨石滑坡而下,卡于两石之间,于是下方形成了一个天然之门洞。形态精巧如象,称为象鼻岩。也是“洞天福地”的天然门户。

洞天福地:

进入“洞天福地”,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岩三处石岩。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祭祀关公,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

寿字岩还有一种说法“寿”字为朱熹所题,后雕刻于山体一侧。

相关知识介绍:朱熹的书法主要受钟繇、王献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行、楷较多,但“寿”字圆润规整,倒是不太像其风格。网上传闻也无从考证。

栖真岩

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他是齐云山道教的开山祖师,栖真岩是齐云山道教的发祥地。栖真岩坊建于明,原为四柱三间,现仅剩只剩下两单间的两残柱。

真仙洞府:

位于石门岩与黑虎岩之间,是齐云山十大名洞之首。穿过象鼻岩,便清晰可见明正德九年道长汪泰元所题楷书“真仙洞府”。

崖壁上明嘉靖吴蕃伯所题正楷“天开神秀”,为真仙洞的标志。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着各路神仙塑像,统称真仙洞。

香炉峰:

香炉峰在齐云山月华街太素宫前,形似香炉,因此得名。此峰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

传说香炉峰顶上原有的铁亭、为朱元璋所赐,初铸于1226年,亭内还有巨型铁香炉。铁亭与炉俱毁于大炼钢铁时代。1983年重建铁亭。

香炉铁亭的来历: 传说600年前的一天,明朱元璋来到道教仙境齐云山。朱元璋来到香炉峰时说:“朕观赏过的奇峰怪石难以胜数,此峰堪称为白岳一绝。”汪道长赶忙跪奏:“谢皇上驾到,请万岁画龙点睛。”朱元璋沉思良久,曰:“朕赐建香炉峰铜香炉一鼎,铁亭一座,其状如一顶桂冠。”于是就有了香炉铁亭。

月华街:

齐云山上还有一条街,叫月华街,是齐云山的精华所在,如同一弯新月。

月华街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古村落,形成于宋代,村民大多是道士的后裔,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村。

玉虚宫

明嘉靖三年,皇帝派汪天官(汪泰元)来齐云山求嗣显灵后,遂对道教笃信不疑,嘉靖皇帝敕建“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洞天福地祠”等一大批宫观也在朝廷扶持下相继落成。

玉虚宫又称老殿,位于齐云山紫霄崖下。建于公元1515年,宫前由“太乙真庆宫”、“玉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镂以神鸟神兽浮雕,代表着道教正一派的风格。

中为玉虚宫,红色砂岩镌成,石瓦飞檐。宫内供奉玄帝神像,左右两壁镌有大小神像百余尊。玉虚宫侧有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伯虎写下的《云岩紫霄宫玄帝碑铭》。

太素宫

全称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坐南朝北,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明嘉靖十一年,明廷敕修原真武祠,改为玄天太素宫,为中国道教正一派宫观。因嘉靖皇帝在此求子灵验而赐名,并成为江南第一皇家道场。

宫现存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主祀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 即真武大帝。真武是古代神话中北方之神玄武,宋时避讳改为真武帝,是明朝天子的保护神。他也是盘古之子,玉帝退位后的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为玄天上帝的圣地。

五、道教简单知识介绍

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古代先祖崇拜自然、鬼神,盛行沟通人神意愿的占卜等方术,在殷周时期逐渐演变成对天或上帝及祖先的崇拜,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

张道陵简介:

 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其父好神仙之术,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天文地理,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道教由来:

道教在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创立者张道陵被尊称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取名“道教”。

道教发展史: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

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出现了各种分支,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

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

六、摩崖石刻

齐云山崖壁上多处都有摩崖石刻:“天开神秀”、“天开图画”、“新安胜境”、“齐云胜景”、“玄天妙境”、“攀云捧日”...大多都是赞美齐云山的自然风光之美。

大多数的名山悬崖石壁之上都有类似石刻,为什么古人要费尽周折地在悬崖上去刻字呢?

什么是石刻?

通常而言,刻在石头上的字或画叫石刻;刻在石板上的叫碑和帖,碑多记事,帖录诗文;刻在山壁上的叫摩崖石刻,也包括刻字或雕像。

摩崖石刻的作用?

1、古代帝王封禅大典祭祀天地山川,喜欢把自己的功德雕刻在高山巨石之上,喻意为给天地万物瞻仰,同时也是留给后人所看。因而在悬崖绝壁,而且石刻技术精湛有历史研究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2、记事咏物、抒情感怀:

题字刻石的人希望将自己所想、所做之事为更多人知道,也为后世人知道,于是借助于石头坚硬的质地,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消磨。

3、摩崖石刻是自然生态、书法文化和精神思想、雕刻工艺四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悬于天地间的摩崖石刻,更是将大自然作为载体和展厅,宣传思想,展示书法。

虽然到齐云山走了一趟,仍对于道教名山的理解很浅显,能够直观看到的仍然是自然风光的美景,对于道教深远文化的理解,也只是略知了皮毛而已,也不知道理解和认知是否正确,希望能够帮助到读者,并谨慎参考!

文章的最后,感谢认真的读者,指出关于许村文章的部分错漏之处,文章有些内容来源于传言,可能无从考证,又或者本人不够严谨,未能一一考证,如有错漏,欢迎私信本人更正,也特别感谢私信我的其他读者;同时也因错漏之处,给读者造成的不便,特此向读者致歉!本人公众号的文章纯粹个人观点和角度,不存在误导读者,请读者谨慎参考!

如果你喜欢,请点击在看和转发,并关注公众号,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