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跨学科课程(之二)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26 发布于浙江

二、跨学科课程的要素与跨学科学习

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一书中提出,跨学科教学分析需要全面解析认识论、现象、假说、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基本要素,这构成了一个分析跨学科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构架。

(一)知行统一的认识论--跨学科学习的目标

跨学科学习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论立场。

跨学科学习常常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展开,其主线是真实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在探究中实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

(二)经验中的现象--跨学科学习的情景

要形成注重实践的学习探究,形成高通路迁移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入“真实的现场”,这就需要进入学习情境中去,进入境脉学习状态中去。

要引领学生进入这学习状态,需要基于学生经验中的现象去创设学生可以进入,可以理解的情境(真实的,或是拟真的)。有了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有可能实现“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

(三)科学性的假说--跨学科学习的驱动任务

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像专家一样的“研究”行动,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明晰要完成的任务。此任务就是跨学科学习的驱动任务。

这种基于假说的驱动任务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地分解为逐层递进的问题,从而创设出一种问题引导的学习进程。

(四)综合性的概念和理论--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建构

在跨学科的探究中,基于假说和问题的探索,会产生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并在此基础上会形成超越学科的综合性概念、原理和理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地会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综合化的方法--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

跨学科学习中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生成的应该是综合化的方法,它应该是超越了学科思想方法的综合化、系统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实践的、创新的能力的关键因素。

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时,必然地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就会突破某一学科思维的困囿,通过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概念、理论等),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形成综合性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说明:本文是个人研读《课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1期“跨学科研究”专栏中发表的五篇研究论文的成果,一共六篇文章,这是其中的第二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