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家”的司空山

 zqbxi 2024-05-26 发布于江西
     “出家”者,或出山之家乡太湖而化归岳西也;或志在成佛者出家修炼之山也。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城西南70公里冶溪镇、店前镇两镇境内。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故名。海拔1227米,面积35平方公里。县境地处大别山东南部,总地势属全国第三级阶梯中的中低山区。西北角地势居高,由主峰多枝尖向东、南倾斜下降,地形以中低山地为主体,沿北、东、南方向分布着河流、盆地、山前丘陵。

中山山地

      主要分西东两大片。西北起自天鹅尖经多枝尖、驮尖迳抵四望山一带,由50余座山峰构成,包括美丽乡全部,包家、凉亭、和平、南山4乡的大部分,明山、青天、道义、平等、前河、银河、河图、茅山、田头9乡的一部分。北东以公界尖、黄毛尖、猫耳尖、六县尖等3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构成,包括石关、黄羊、头陀3乡的大部分和来榜、斑竹、道义、虎形、主簿、巍岭6乡的一部分。其次以仰天包为主体的小片,位于头陀、石盆、黄尾、平等4乡之间;以桃园寨、飞旗寨为主体的小片,位于莲云、朱屋、羊河、沙村、中关5乡之间;另有孤立于西南小盆地中的司空山、与湖北交界的羊角尖等。中山山地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间,少量切割深度达千米以上。区内山峰林立,山势陡峻,岩石外露,沟谷呈"V"字形。风化壳厚约三四米。本区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区内还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产地,近万亩农田零星分布,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灾害。

低山山地

      由中山分脉遍布全县各乡。其中西坪、巍岭、包家3乡和司空山派生的低山都被中山所围隔,其它乡的低山虽呈散乱分布,但互相联接,低山面积最大的有前河、前进、西坪、古坊、青天、明山、道义、羊河、花墩、平等、虎形、石盆、沈桥、巍岭、毛尖山、响肠、无愁、金山、京竹、沙村、柳畈、岩上、岩河等23个乡。本区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以浅切割为主,坡度在30度至40度之间。山顶浑圆,沟谷发育"U"型"V"型兼有。区内山场为居民的"柴火山",又是本县大宗茶叶产地,适宜经济林与薪炭林的发展。

小盆地

       四周为中低山合围,并沿麓派生岗阜,纵横平原间,构成各小片平畈与台状冲垅,岗阜多被垦为耕地。相对高差20--100米,厚度3~12米,多为砂土、亚粘土。耕地面积120583亩。本区是县内粮油重点产区与桑麻基地,其分布:一为西南盆地,位于司空山南北,北部包括余河、南庄、白帽3乡的全部和双畈、徐良2乡的一部,南部包括冶溪、店前、桃阳3乡的全部,南北部互相连接。海拔200--300米。境内气候温暖,阳光充足。耕地面积4.03万亩,宜种双季稻,史称"小粮仓"。二为东南天堂盆地,几乎包括汤池全区10个乡。海拔300--400米,地域处于大别山集雨中心边缘,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耕地面积5.25万亩,耕作制度宜一年两熟。三为中南盆地,位于潜水中上段,包括撞钟全乡及菖蒲、溪沸、五河、桃李4乡的大部和沙村、岩河2乡的一部,海拔100--250米,耕地面积2.57万亩。四为中关盆地,位置较高,海拔550米左右,耕地面积7033亩,境内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日较差大,冷浸田多,多为一年一熟。

历史文化

      司空山渊源于周,开发于汉,盛极于唐。西汉末年梅福(字子贞)因上疏削王氏权柄,未成其愿,后挂冠出游,归隐此山赤壁下炼丹。李白游司空山留有诗篇。东汉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门徒左慈居司空山并建"玄妙观",开始了司空第一建筑。

司空山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佛,释门二祖神光慧可护经、像南下舒州,隐居此山,建刹说法,"跃过三湘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嚼雪充。"慧可大师初来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的"仰天窗"的云中石洞里,后在洞前加盖石室。洞内有滴水泉,常年不涸,一龛宏敞,冬温夏凉,藏幽面壁,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顶,真是"天造道场,洞天福地"。"二祖禅刹"及"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仍在。

司空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杨庭光到司空山采长生不老药--长生藤,经司空住持僧慧能大师弟子本净禅师指点,方获此药。玄宗大喜诏本净入京,于白莲寺安置,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玄宗赐银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由此司空山名扬四海,僧尼云集,香客盈门,盛况空前。

唐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久闻司空山之胜境,避居此山,得"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言怀》和《司空山瀑布》诗两首,抒发了自己有心报国、无端获罪的悲愤心情。后人将诗刻于陡削石壁上。历代墨客骚人、名流雅士慕名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刻墨迹,大部分依稀可见。如"我来司空山,登台怀李白"、"佛氏虽殊数,二祖曾卓锡"、"李白曾卜筑,慧可尝洞栖"等诗句。人们怀念李白并在他住处"司空原"建"太白书堂",书堂前有"奎心石"、"印心石"、"翰墨泉"、"洗墨池等。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拜为国师,并赐光祖刹。南宋瑞景二年,安抚史张德修与潜山农民军首领刘源在司空山聚兵抗元,并在山上兴建"朝天宫"。张德修所作《朝天宫成纪怀》刻于绝壁之上,抒发救国之情,浩然正气,慷慨悲壮。张兵败后,山寺遭到破坏。

至明天启元年(1622年),司空山的佛事又开始复兴,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并建一"石坊"。太平天国时又遭毁坏,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司空山仅存60尊佛像和其他一些遗址遗迹。

司空山胜景众多,著名的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北岭松风"、"鸟牛古石"、"赤壁丹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等司空八景。同时,还新发现"龙头石"、"应子石"、"如来安禅"、"唐中天圣地"等石刻、胜景。古洞有10余个,其中普陀洞最大(又名水帘洞),洞后有方井,终岁不溢不涸。还有美妙传奇的"仙女洞"、"观音洞"、"白鹿洞"等。

古迹遗址

无相寺,即二祖寺,位于县西部店前区境内的司空山。唐天宝年间(742-755年)玄宗敕建。背依司空山极顶悬崖,面对钵盂山、讲经台,左有丘峦环抱,右有清泉潺流。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存山门石牌坊一座。

二祖禅刹,北周武帝(561--578年)灭佛时,禅宗二祖慧可来司空山,"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天然石窟,面积15平方米,内有清泉,终年不涸。二祖居此传经授法于三祖僧璨,二祖禅刹因此得名。唐宋以后屡有兴废。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一进三间,抬梁、台柱、椽角、山顶及风墙,全系花岗岩精凿而成,面积约50平方米,后接二祖石洞。内有二祖石龛,门额上镌有"古刹重辉"四字。石殿门柱有楹联一副:"天堑长流,望江山鱼跃鸢飞,冲开皓月;地维卓立,看峰峦蛟腾凤舞,顶戴苍穹。"石殿完好无损。建国初期,寺内有僧尼3人。1955年,寺僧对佛殿进行修葺。1960年,僧尼迁并至白帽区广佛庵,山上庵寺空置。

司空山寨,又名张安抚寨。位于县城西南70公里的司空山上。司空山方圆35公里,海拔1227.7米。主峰突兀,气势雄伟,地势险要。古志云:"司空扼蕲黄",号称皖西南镇,是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南末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安抚史张德兴在司空山垒石筑寨,聚兵抗元。寨内有洗马池和刀枪洞等。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室后裔荆王朱常(巛水)在此起兵抗清复明。山寨现存寨墙长约3公里,高约3米,按地势方位设有5门:太平门、欢门、朱砂门、前部门、后部门。前部门筑有两道寨墙。登峰顶俯视,山下城门墙垛,逶迤起伏,宛如巨龙盘行于悬崖峭壁间。

司空山石刻,司空山位于县城西70公里的店前乡。因山川灵异,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登山游胜,赞景抒情,怀古言志,留下满山石刻。有的没入苔藓,有的隐于藤萝,有的石质粗砺,风雨剥蚀,难以辨认,尤真唐宋间珍贵石刻难以寻找,已发现清晰可辨的石刻有10多处:

"太白仙踪",明嘉靖年间(1523--1566年)太湖县令罗汝芳书,每字70厘米见方,笔力遒劲,双沟阴刻于太白书堂奎星石壁。上有小字刻为张德兴战事记,剥落较多,全文难辨。

"西南镇",明嘉靖年间太湖县令翁溥书,柳体阴刻,位于司空绝顶。

"传衣台"、"讲经台"、"空观"、"三祖洞"等佛教记事镌刻,位于"二祖禅刹"附近。

朝阳石上镌有罗汝芳题山骈句:"半空玉立乾坤柱,万劫金精日月华。"每字33厘米见方。还刻有翁溥《登司空绝顶》律诗:"十里芒鞋凌紫烟,半空石壁倚青天;鹿眠营殿张安抚,草蔓书堂李谪仙。古刻何年蝌蚪没, 胜游今日羽衣翩;酒酣下视浮云过,笑语分明在帝前。"

司空山石刻毁坏较多,近代游人题名留记到处可见。1983年8月,县政府公布"二祖禅刹"和"太白仙踪"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司空山,方圆七十华里,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二十七米,远看若横立云天的庞然大物。县志形容司空山“一峰玉立,丹壁鬼工。仰望端岩,如画屏照海。西瞻卓绝,若峭笔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隋唐期间,这里拥有一千八百多间寺舍,后大半遭兵灾,然石坊、石槽却劫而未毁。司空山自南**以来就是高僧名士流连之胜地。唐诗仙李白卜居司空山之曰,吟诗赞道:“断岩如削瓜,风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披阅史料,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随永王李举兵东征而获罪后,一为避难,再则久慕司空胜境,遂隐居山中。后人纪念李白,建“太白书堂”。今司空山左山坳的幽壑溪畔即书堂旧址。附近岩壁上刻有李白所作的《避地司空原言怀》诗篇,还有明进士罗汝芳镌刻的“太白仙踪”四个斗字以及他的“莫题诗”警世句。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安抚使张德兴和潜山野人寨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源聚会司空山,在此协力抗元,并建“朝天宫殿”。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亦率部于司空山练兵、扎营。司空山誉为“英雄山”的历史将永远代代相传。沧桑迁变,昔时遗迹尚存“洗马池”、“刀枪洞”、“张德兴石刻”和宋末所筑司空山“石寨”。

司空山唐宋胜迹闻名遐迩,古八景“太白书堂”、“银河夜月”、“南崖瀑布”、“赤壁丹砂”、“北岭松风”、“二祖禅刹”、“乌牛古石”、“洗马春池”显现了司空山气韵万千的生动图景。 今日,堪称中华禅宗佛教圣地的司空山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寺庙、僧房修葺一新。香火鼎盛,钟鼓声声,“司空胜境”愈加名实相符。自南**以来,司空山就是名僧说法和文人雅士寻幽揽胜之地。古诗曰:“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万千重。借问仙家何处有?鸡鸣犬吠白云中”。司空山自古为佛教禅宗圣地。西汉末九江名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修道。东汉末,丹鼎派道家祖师左慈开山首建玄妙观。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诏灭佛。禅宗二祖“大祖禅师”慧可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4卷《楞伽经》,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隐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传衣钵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禅宗中国化,并成为佛教主流教派。 唐至德元年(756),李白避乱慕名卜居司空山,写下《避地司空原言怀》和咏《司空山瀑布》诗二首。唐天宝三年(744),唐明皇遣中使杨廷光赴山寻访长生不老圣药,经五祖慧能高徒本净禅师指点而采到常青藤。唐明皇特召禅师入京阐无相至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营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一时天下僧尼云集,香火盛极。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安抚使张德兴与潜山农民**刘源聚兵抗元,于山筑起“张德兴寨”和“朝天宫殿”。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是安徽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世传东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遂名山为“司空山”。因二祖慧可在此设立道场被誉为“中华禅宗第一山”。景区总面积53.5平方公里。从低山、盆地中一峰玉立,直指苍穹,主峰海拔1227.7米,相对高差1000余米,十分雄奇壮丽。远看若横立云天的庞然大物,曾被形容成“一峰玉立,丹壁鬼工。仰望端岩,如画屏照海。西瞻卓绝,若峭笔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登山而望,四周群山绵亘不绝,间有田园阡陌、玉带河流、卧佛朝天,气韵万千。

赵文楷:司空山赋

       自太极分,而天垂星象。阴阳奠,而地列山川。凡遇山辉而水湄,所当登望以盘桓。惟兹司空,部分前后,位镇西南,左连七泽,右控三山。列爵于六卿之内,峙形于五岳之间。曾遗唐王之勅,未经秦始之鞭。云里金汤巩固,空中铁笔回环。亶矣,熙城保障,卓乎,皖国屏藩。维时三春将暮,百卉争妍,呼童六七,偕友二三,先向团山而主止,继登碎玉以遥看。石人兮亭亭双立,罗汉兮济济班联。大士凭空而显圣,仙人炼石以烧丹。望朝天而思追安抚,观赤壁而寄曹瞒。孤峰将断,翠岫连环。城堆石砾,路夹松杉。由之字而登古寨,从横径以越巉岩。龙探头于丹砂之上,牛悬鼻于怪石之前。一路芝兰有味,满山桃李无言。方回绝壁,倏见禅联。佛堂叠叠,宝刹悬悬。石上长流翰墨,枝头长就蒲团。春池落花而有草,南崖将雨以飞泉。幽鸟常啼常住,淡云时往时还。照开欲海山为烛,渡尽迷津石做船。台上讲经,自昔天花散雨;乳泉翰墨,至今涧水生烟。

未几,日归桑榆,月上雕栏。遥望银河,潭底依稀沉皓魄。静闻北岭,林间仿佛弄丝弦。夜眠半榻,早上二尖。远盼朝阳石,徐登插碧巅。极目穷千里,抬头近九天。始觉乾坤大,方知宇宙宽。栩栩然欲醉,飘飘乎欲仙。爰立古寨下,方历宝刹前。洞中石做佛,门外水为簾。累月坚冰不解,片时化日何难。于是採薪,以召阳春入谷。呼朋引类,偏为寂寞以开宴。斜转观音之洞,仰瞻馒头之庵。欲把阳春採,频将古树攀。从二祖以绕三祖,过白莲而访青莲。香流汗墨,竹耸琅玕。屏风苔染画,魁星笔似椽。蝌蚪留仙迹,风流忆昔贤。览之胜境,令我悠然。遂乃堆石做案,坐花为毡,诗即成而情难尽,缶虽罄而兴未阑。经之营之,准拟堂开异日,载笑载言,宛然人会当年。观其止焉,乐莫大焉。嗟夫山川有趣,光景无边。求利者熙熙道路,争名者役役朝端。致今景多淹没,皆由人事迍邅。虽曰城中之崇隆,不知其有几。而司空之蕞壤,亦是以备游观。惟期同志之君子,勿以登高而却步。需从拾翠以遥临。庶乎人以景而增乐,景因人而益传。安知后人之羡慕,不知今日之流连也哉!


      注: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别号司空山樵,安徽太湖县人。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生,嘉庆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卒。乾隆五十三年以第二名举于乡,嘉庆元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由翰林院修撰,仕至山西雁平兵备道。他的著作有《石柏山房诗存》《槎上存稿》《独秀草堂存稿》《楚游稿》《菊花新梦稿》《中山见闻录》等。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署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赵文楷,清嘉庆元年状元,赵朴初先生之太高祖。

游西风洞夜宿狮子庵   [清]赵文楷

古寺云深处,扪萝问牧童。鸟盘秋色外,人语暮烟中。

厨盖千年石,岩呼半夜风。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

对联

一峰斜插地;

群岫直撑天。

万象景含云雾里;

四时山在有无中。——余羽王

千里翠围吴楚外;

一峰直耸斗牛边。——关 贤

半空玉立乾坤柱;

万劫晶精日月华。——罗汝芳

作赋临风怀赤壁;

擎杯对月忆青莲。——黄大川

松风吹月银河冷;

砂壁流丹瀑布悬。——雷 甲、余羽王

法祖寻牛藏茂草;

将军归马卧寒烟。——黄大川、陶晋川

春池白马归何处;

高岭乌牛独自眠。——目 唐

绝顶常从云外见;

游人多向望中还。——雷 甲

峰连楚尾吴楚地;

山在匡庐天柱间。——雷 甲

鹿眠营殿张安抚;

草蔓书堂李谪仙。——翁 溥

谪仙避地营书舍;

慧祖安禅启石关。——雷 甲

洗马池中,浪腾鱼出跃;

讲经台畔,风啸虎生寒。——蔡呈图

名山大川,可谓洞天福地;

阐幽继绝,端赖达士高禅。——如 浩、萝 庵

一幅吴天,部索西临雄;

三秋楚岫,星分南国俯楼台。——李日芃

飞雁衔秋,寒溪水瘦苔焦发;

空山落木,高壁藤枯石露筋。——目 唐

寻太傅兴,遥从远岫窥云树;

忆谪仙才,想见层峦积翠台。——陈显忠

极目星河,积翠斜连江树杳;

雄踞吴楚,层岩危削斗牛回。——王廷宾

独上苍台,远看塞鸿回冻岫;

醉临夕照,漫惊山鬼笑平阿。——黄信一

饮马拜书堂,砂凝丹壁藏灵瀑;

骑牛参佛刹,月射银河听韵松。——刘文柯

高爵著山名,自昔豪贤争托足;

卜居见地德,后人登眺敢忘情。——黄大川

漫天炮火烽烟,痛惜名山遭国难;

遍地荆榛瓦砾,直教老子恨倭奴。——胡汉三

行看赤子觅丹砂,春池岩峻泉飞瀑;

坐对松风邀桂月,祖刹堂深径有花。——汪应鲤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风乍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鸣,寺钟响达,渔歌远唱笛横吹。——龚正谦

结伴上司空,目击此遍地疮痍,必须团结精诚,誓扫倭奴清宇宙;

相扶登绝顶,眼看这弥天烽火,只有坚持抗战,振兴民族挽山河。——杨祚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