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教共同体”打通干预梗阻、“文化舞台”舞出阳光自信……各地汇聚“心”力量,护航“心”成长 | 关注

 听月思雨001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民小编说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聚焦心理危机干预中“专业性”这个关键症结,成立“医教共同体”;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五育并举中搭好心育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多彩文化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为解决青少年“心”问题,各地各校多措并举培养“心”力量,赋能“心”成长,一起来看——

图片

“5·25”心理健康日

图片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

成立“医教共同体”

打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梗阻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学科的教师难以胜任这项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教体局联合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整合全县各中小学校资源,在沂源县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医教共同体”。

图片

沂源县实验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做沙盘游戏。翟斌 摄

医教共同体不是“医疗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沂源县将医教共同体建设按四个梯级同步实施。

第一梯级:设立心理辅导站,解燃眉之急。设立“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沂源县心理辅导站”,首先解决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后得不到专业干预的问题。辅导站由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派出专家,每月到沂源坐诊一次,针对学生出现的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等进行干预。每次专家坐诊前,辅导站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专家坐诊信息,专家面询、转介、心理危机干预全部免费,由此逐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精准化、服务模式多元化的工作格局。

第二梯级:实施心理健康筛查,明学生之情。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精选心理测评软件,指导沂源县各学校每学年开展两次以上师生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常态化心理健康筛查机制。测评结束后,由专家对筛查结果进行专业解读,提出具体意见;将测评结果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结合日常管理进行线下摸排,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根据筛查结果,全面掌握不同对象的心理危机成因和规律,有的放矢地对心理危机重点对象和人群进行跟踪,确保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靶向精准。

第三梯级:拓展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增干预之效。沂源县在原来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基础上又增加了县心理咨询站、省心理咨询中心,形成五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全县形成了逐级发现、逐级办理、逐级报告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学校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后,立即逐层上报。班主任解决不了的上报到学校;学校解决不了的上报到县心理辅导站;县心理辅导站解决不了的,通过医教共同体,开通就诊便捷通道,直接拨打电话联通省级心理咨询中心,实现电话直接预约专家,快速转介到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

第四梯级: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生有源之水。首先重视“塔尖”人才培养,培育心理骨干教师:5年内,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将为县域内每所学校,按照每500人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进行心理骨干教师培训。每学年寒暑假安排心理骨干教师进行两次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心理骨干教师的心理咨询技术水平和心理问题辨识、评估、诊断治疗水平,做到轻度、中度心理危机足不出校就能解决。其次是加强“塔基”建设,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班主任完成培训后,立足班级前沿阵地,上好每两周一课时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

图片

“5·25”心理健康日

图片

山西省太原市:

建好队伍 搭好课程

把学生的“心事”时刻放心上

山西省太原市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坚持把学生的“心事”放在心上,锻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努力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专职教师“专”心倾听心事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是制约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桎梏。为了破解这个卡脖子难题,早在2008年太原市教育局就提出,凡是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2024年1月,太原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建设规范化的心理辅导室,配齐配足师资力量,确保在2025年底前实现区域内“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促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课程、有活动、有服务、有经费、有评价的'八有’目标”。

在扩充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同时,太原市更注重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多年来,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专职教研员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中研班”活动,为幼小初高职各学段专(兼)职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超1万人次。

心育课程拓展育心途径

在开好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太原市坚持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组织各学校设计实施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生涯规划全过程。

太原市育英中学校利用“雨中人”绘画课程帮助学生探寻成长力量,以“雨中人”为主题进行绘画表达,引导学生体会风暴来袭时自己的情绪,体验“风雨会来也会走”“我自己身上拥有自我保护的力量”“我周围有许多可利用的支持资源”。“一瓢清水入土床,静待生命终茁壮。日暖风和萌芽长,风雨洗礼愈坚强”,“以心育植,拥抱蓝天”种植活动是太原市成成中学校的特色活动。每逢植树节,学校鼓励学生体验种植劳动,感悟植物的“意志品质”。

家校密织心理健康防护网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环境。“师源性伤害”事件发生也在时刻警醒着学校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做教师最有力的后盾与'娘家人’”。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校申请了专项资金,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班主任进行个体咨询,帮助班主任疏导情绪,减轻压力。太原市成成中学校挤出三天时间,专门组织所有班主任到心理健康拓展基地进行正向心理培训。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病灶往往在家庭。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了“家长学院”与“家长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家长教育平台,为家长提供心理成长路径。“家长心灵成长工作坊”每周开设一次,以团体沙盘活动、绘画艺术心理活动、人体雕塑、家庭情景剧等表达式艺术心理治疗活动为主,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受益良多。

图片

“5·25”心理健康日

图片

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

“四个平台”赋能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坚持“惟精惟新”的办学理念,创新推出“四个平台”,强化“心育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创新“三课讲台” 积极育人育心

利用“三维五步教学法”,抓好“心理常规课讲台”。学校结合办学特色,积极研究“三维五步教学法”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利用学校“2+4”方案探索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教师技能类比赛活动,优化心理课堂。

心育美育体育融合,创新“心理校本课讲台”。学校心理组与美术学科合作开设“衍艺心声”“毛线编织里的心理学”,与体育组合作开展“运动心理学”,与音乐组开设“优势资源取向下的舞动心理团体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校本课,为学生搭建了探索自我、表达自我、整合自我的平台。

图片

以“课题研究”为教育底色,搭建“课题研究干预小讲台”。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在“中学生人际危机干预”和“中学生家长共情能力研究”课题干预研究中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家长共情能力提升工作坊”等系列可推广项目。

图片

搭建“文化舞台” “舞出”文化自信

创造传统文化校园大舞台,让学生在京剧、书法、非遗文化中“舞出”文化自信。学校每年面向学生开设京剧、闽南语、书法、非遗等通识教育的校本课程,精心打造了书法长廊、京剧文化长廊等平台,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业中静心感受文化,积极探索内在价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图片

成立传统文化育心研究舞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学校成立“京剧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课题组,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京剧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多方面积极影响,为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搭建“京剧艺苑”“音乐广场”小舞台,释放学生心理压力。学校定期开展“京剧艺苑”“音乐广场”等活动,营造心育与美育结合的校园氛围,坚持全员参与的理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心理韧性。

打造“幸福展台”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打造“墙面”展台,发挥校园墙面文化积极作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建设注重人文关怀,通过书法长廊和京剧文化长廊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一楼走廊布置“心理微笑墙”“积极心理品质树”等景观,用积极心理学浸润学生心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心理书签一角》等栏目,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图片

塑造“心理文创”展台,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校塑造“心理文创”展台,每年11月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把学生作品做成心理帆布包与明信片、心理书签等文创产品,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建设数字“平台” 探索“实验”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