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的误用

 福兴堂图书馆 2024-05-26 发布于河南

仁的误用

春秋战国时,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霸在泓水打起仗来。当时,宋军人马少,但已列好阵势,楚军人多,但没有完全渡过河。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乘楚军渡河一半相互不能接应之际赶快发起进攻,宋襄公不听。到楚军已渡过河但尚未布好阵势时,目夷又提议马上进攻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听。一直等到楚军摆好了阵,宋襄公才命令进攻。

结果,宋军寡不敌众,大败而回,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伤.

回国之后,宋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他却说讲仁义的君子不使对方受困于危难,不攻击还没列好队形的敌军。

宋襄公也许有深谋远虑,除战争之外,他还想用道义的手段来折服楚国人,但这种仁义的办法却用错了地方。战争本身就是为了消灭敌人、战胜对方,哪能这样不顾场合、不计利害地侈谈仁义?即使一定要在战场上讲仁义也不是不可以,赵襄子攻打中牟,城墙破了,他就暂停进攻,让对方把城墙修好再打,结果对方自愿投降;三国时诸葛亮征伐南中,对南人首领孟获七擒七纵,孟获最后起誓:“南人不复反矣。”这样的仁义,说穿了,都是以实力为后盾的一种策略手段,要是没有赵襄子和诸葛亮这样的谋略和实力,那自身都难保,还拿什么去感化对方?所以目夷说宋襄公讲的是陈词滥调。

据韩非子说,那个周文王也是个不管具体情况乱讲仁义之辈,相传文王曾将洛西和赤壤的千里之地献给纣王,以换取纣王解除炮烙之刑,结果大得人心。孔子对周文王此举大加赞赏,认为请解炮烙之刑是仁,以千里之地收天下之心是智。

但韩非却认为文王不智得很,因为纣王之所以憎恨文王,就因为文王过于得人心,现在文王又以解炮烙之刑来收取人心,势必要招致纣王的怀疑和反感。换句话说,文王之所以逃脱不了被囚美里的命运,就是因为不懂得纣王已不愿意他再行仁义了。

按照韩非的说法,孔子在这件事上有点迂腐,但在弟子迂腐的时候,老夫子倒比较清醒。

据说鲁国权臣季孙氏执政时,孔子的那位最崇尚义气的弟子子路担任了郈地的长官。国君发调民工开渠。有一天,子路拿自己的钱办了饭菜,请民夫们到大街上就餐。孔子听说后,就让子贡去把场子给砸了。子路十分恼火,挽着袖子跑来见孔子,责问孔子为什么要为了他行仁义之道而责备他。孔子教训了他一顿,说他不开窍,不知道礼仪,只顾行仁义而越了礼,因为爱护百姓本是国君的事,子路没有权利去越俎代庖。

教训还没完,季孙的使臣就到了,责问孔子为何让学生中止工程还给民夫们饭吃,是不是要争夺季孙的臣民。孔子一听,只好登车起程,离开鲁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