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胖,可能只是多湿多虚,掌握这三个要点

 zhangshoug 2024-05-2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气温持续升高,夏日的暖意开始呈现,同时,频繁的雨水降临也带来了湿气的盛行。

湿为阴邪,重浊下陷,最伤脾土,为土之病。

湿气一旦留滞人体,则气机不畅,脾胃失和,运化无权,升降失常,脾阳不振,则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进而又在体内产生湿气,由此恶性循环。

一、湿气到底是什么

图片

湿气是一种中医概念,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认为湿邪是最难治愈的,湿气是万恶之邪,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

湿气重者,湿气过多聚集在身体里,自身机体平衡被打破了,湿邪集聚的地方就会不舒服,形成疾病。如夏天,天气热,晚饭吃撸串,香辣虾,还喝了很多啤酒,湿热伤了脾胃,就在身体内堆积成病。

还有一些想在夏天减肉变瘦的人,不应该只把重点放在少吃、不吃、多运动上,很多人,是因为脾胃虚、湿气重才会肥膏傍身,不及时进行调理,恐怕减了也是白费功夫。

二、几分钟自测,是否脾虚肥胖

图片

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后天之本”,扮演着一个多面手的角色。

它不仅负责消化,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身体注入营养和能量,还掌管着水液的代谢,简而言之,一个强健的脾脏就像一个高效的工厂,确保一切运转顺畅。

那么,当这个器官出现了虚弱的情况,又是如何让我们的身体走上“扩容”的不归路呢?

《内经》曰:“肥人多痰。”此痰非常见之痰涕,乃指体内湿浊之痰,其性黏滞、稠厚,如膏脂油腻般,在体内松散聚集。

肥胖者之体,非单纯脂肪堆积,而是气滞水停所致,脂肪之所以能聚而不散,正是因为有痰湿之秽浊、浓稠作为媒介。

其次脾胃虚弱,体内的食物精华无法转化,加上水湿停滞,体内犹如土地被雨水浸泡,变得泥泞不堪,食物和水分就像是淤泥一样堆积在体内,最终转变为难以消除的脂肪,导致肥胖,体行横生。

最后脾气虚时,其统血功能也会失常,可能影响整个身体的气血平衡,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流淌到不该去的地方,如皮肤和肌肉之中,“血溢于肌”,造成水肿或出现瘀斑。

体形特征:腹部肥满,特别是下腹部,所谓的“水桶腰”,身体看起来松软不实。

消化状况:食欲不稳定,常伴有消化不良、胃脘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

肌肤表现:皮肤可能出现苍白、湿润、松弛,缺乏弹性。

体能状态:易感疲倦乏力,特别是体力活动后,恢复缓慢。

出汗情况:脾虚的人体内湿气重,汗出易黏,即便是轻微活动也如此。

舌象脉象:舌质可能呈淡色,舌苔白腻,脉象细软。

三、别担心,中医祛湿有方法

图片

1. 食用能呵护脾胃的食物

多吃薏仁,赤小豆、红豆,地瓜,燕麦,小米,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饮食清淡为主,生冷食品会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多食,即使在夏季,也不能贪吃冷食,冷饮。

01. 扁豆薏米粥 

材料:白扁豆30g、炒苡仁30g、大米100g,煮粥食,可在早餐、晚餐各食一碗。

用法:将白扁豆、炒苡仁冷水浸泡2小时,再与大米一起煮至苡仁软烂后食用。

注意:苡仁请务必煮至软烂,否则食后反致胃痛、胃胀等不适,如用于湿热,可用生苡仁,多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属湿热型者。

图片

02. 荷叶橘皮茶

材料:荷叶、陈皮、炒麦芽各3g。

用法:上药冷水浸泡30分钟后,水开后再小火煎5分钟,滤去渣滓后,代茶饮,每日一次。

注意:化湿药用于舌苔厚腻、脉濡软、不喜饮水、胃部满闷、食欲不振、周身酸困的水湿困脾证,如阴虚而口咽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苔干燥等阴虚证及弦实、洪数脉等实热证禁用。

图片

2. 艾灸滑肉门

滑肉门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针灸学认为该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油脂、肉皮密切相关。

取穴法: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一横指,再水平旁开三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可用按摩法:用指揉法,将中指点在滑肉门上,食指、无名指并排按下,用适中力度顺时针按揉(以微感酸痛为度)约15-20分钟。

而日常生活中所谓“喝水都会胖”,或者容易便溏腹泻、不耐生冷食物的人群,可采用艾条悬灸该穴,每次也是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为度。

图片

3. 中药泡脚

痰湿之人可以用温胆汤来泡脚,无论是普通痰湿、还是湿热、寒湿、气郁的人都适合。

足部有很多与全身器官相联系的穴位,通过泡脚可以刺激这些穴位及经络,以热力促进身体气血运行,脾胃的运化有所变化,把痰湿赶跑。

所以,夏天想要更快瘦下来,记得要先祛湿哦,排出体内湿气,这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减肥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