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丨周山:朱熹《周易》研究得失论

 大连北溟子 2024-05-26 发布于辽宁


作者简介丨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载丨《哲学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 要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 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 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 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 读易务循正经, 所著易学著作, 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 详析前贤解易之弊, 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 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但是面对学生提问, 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 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 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在中国学术史上, 朱熹以理学家著称。然而在我看来, 朱熹首先是一位易学家。他的易学著作虽然以《周易本义》称名, 然而《朱子语类》中与学生详解《周易》卦辞爻辞的记录, 更展示了他对《周易》的深刻理解。正是由于对《周易》的深刻理解, 才使得他在理学研究上有非同寻常的建树。他写过两首读书有感的诗, 都是在做学问的源头上有了感觉之后的心境披露。其中一首广为人知:“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另一首知者可能少一些, 其味却更浓:“昨日江畔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今日中流自在行。”一个做学问的人在贯通源流之时的一种喜悦之心, 跃然纸上。朱熹做学问的源头在哪里?在《周易》。为什么他在做学问时, 有“艨艟巨舰一毛轻”那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因为他从《周易》这部经典中获得了滔滔“春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这在常人脑子里往往只是一句人云亦云的套话, 在一些学者脑子里也往往是一个内涵并不很丰富的概念。但是在朱熹这里, 是已经将《周易》这一源头活水作为推进自己所有学问的第一动力, 并由此获得了满心的喜悦, 甚至到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