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俗话说,‘人活一口气。’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凤凰山居士 2024-05-26 发布于江西
哪吒10132024-05-25 06:03江苏
庄子认为万物本质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人活一口气,精气散则成行尸走肉。庄子通过寓言阐释生死观念,认为万物从无中来,死后归于天地。万物本源是气,通过气化交流达到同频共振,用心感受虚无的存在。

在庄子的《知北游》中有一句话:“通天下一气耳,”聖人故貴一。庄子在《逍遥游》篇就说:“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以息相吹也”。他认为万物之间都是一种气息作为纽带,作为一种联系的。而且万物的本身它都是一团气而已。本质上都是一团气,所以庄子又在《至乐》篇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认为万物它的本质,它的核心就是一团气,就是一团精微之气而已。这就是我们老百姓也常说的一句话,人活一口气,如果这口气没有了,这团精气没有了,那么人的生命的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聖人故貴一有道之人把这一团精微之气当作至尊,至贵的,不轻易使用。

自渡

庄子在《庚桑楚》篇还说:“滅而有實,鬼之一也”,如果这个人的精气散了,他的形体还有可能存活,苟存于世,还有可能存在。但是这样的存在它就是行尸走肉,就是饭囊布袋,这叫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庄子把这种人列为鬼的一种。认为这就是所谓的'鬼’。

庄子《至乐》篇,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破瓦盆,在那边敲边唱。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如此这般,然后凑上去就问庄子说:“你的老婆跟着你白头偕老,生儿育女,劳苦一生。说你不哭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在这唱歌呢?你这不是过分了吗”?庄子这么回答惠子的说:我的妻子在刚刚咽气的时候,我也心中非常难过,非常的伤心。但是我后来转念一想,未生之前她是谁?死后她又是谁?在没有出生之前。它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虚无又化成了气,接着气又有了形。然后死了以后呢,这团气又回到了天地之间(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天地才是她真正的大房子、真正的归宿。说她现在已经回到了天地这个大房子之中,而我还在这张着大嘴嗷嗷大哭,我这样做反而是没有通达于性命的,对她反而不是一种很好的祝福。

言下之意呢就是人他本身是从无中生有的,本来是虚无的,然后化成了一团气,有了这团精气以后,我们所有的身体,我们的骨骼,我们的血肉都是为了这团精气而存在的,都是归附于这团精气而已。

当我们的血脉已衰,我们的肉体,我们的骨骼越来越衰老的时候,它不可以再作为我们这个完美的精气、灵魂,临时寄居的场所,那么它就要像候鸟一样迁徙了,然后让候鸟一样回到了真正的家园,回到了天地之间。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血脉,它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这一团精气而已

这就是庄子说的'通天下一气耳’。我们讲万物有灵,万物有灵的存在,它也就是这种气的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本质一层一层的在虚化的,从固态到液态到气态,它都是在一层一层的虚化,这就是庄子说的:唯道集虚。越是虚化的越接近于大道的本质,越是接近于万物的本源,相对于固体来说,液态特别是水,它是最接近于道的。所以老子说:水几于道。而庄子喜欢用风来比喻大道。说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万物的本源存在它是气,它是'无’,它没有嘴巴,没有耳朵。他不会用这种语言和我们交流,但是在本质上可以达到无声的'同频’,无声的'共振'。

感受那虚无的存在

就像庄子《齐物论》篇开篇就是: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偶。他在这种内心非常安静的状态下。达到这种坐忘的状态,他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体的气息和天地的气息达到了一种同频共振,这是天籁,这就是天籁之音。

天籁之音是没有声音的。它是一种气与气的交流。庄子说的更具体,他说:“非听之于耳,而听之以气,非听之以气,而听之于心。气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最终我们是用心来感受、沟通万物的本源,虚无的存在。“通天下一气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