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怀】韩玉明:秀英桥

 新用户89134deQ 2024-05-26 发布于湖南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秀英桥

文/韩玉明

太行山上有条河,叫漳河。漳河分清漳河和浊漳河,清漳河在太行东侧,流经左权县境内,浊漳河在太行山西侧,流经榆社县境内。浊漳河由北向南,把榆社分割成东西两地,县城古称箕城在浊漳河东岸,是榆社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我家在浊漳河西边离县城十五里,本家亲戚都在县城,去县城必经那条河。我小时候常去姥姥家,所以对那河的印象就十分深刻,常记着那河的故事。
浊漳河是海河水系,发源在太行山干旱少雨的地方,基本上属于季节河。平时河水水量很小,挽起裤腿,提上鞋子就过去了。冬天结了冰,人畜都从冰上行走。开春冰化了,河水很凉,水也大了许多,就不能蹚水过河。秋后初冬季节,河水也很深,河面上的冰还没冻结实,也不能过河。夏天上游下了暴雨,发了山洪,汹涌的河水咆哮着,一浪高过一浪,浑浊的波涛里翻滚着树木、庄稼和牲畜,很是可怕,很少有人敢下水过去。浊漳河千百年来就这样流呀流,给人们出行往来带来许多困难。大家盼想着在河上架上一座桥,可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很贫穷,政府也没有钱,修桥只是一种期盼。
河的东岸有个村子叫石栈道,村里有户人家的闺女叫裴秀英,在县城中学读书,秀英姑娘长得十分漂亮,学习非常用功,在家十分孝敬父母,在校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班上有一个男同学叫曹银文是河西银郊村的,银文学业非常优秀,还是学生会干部,两人同窗共读三年,心中都暗恋着对方,直到毕了业,银文要去省城读书,曹家才托媒上门提亲。秀英当然愿意,可父母却有不同意见,原因是那条河。老母亲说俺就一个闺女,嫁到银郊想回来看看俺,那河怎么过得来?老爹一生疼爱闺女,见女儿愿意,就提出只要能在河上修座桥婚事就成。秀英见爹爹同意了,心中十分高兴,但在河上修座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和银文商量,银文是个聪明的孩子心中早有盘算,就给秀英讲牛郎织女七夕会,喜鹊架桥的故事。他决定先修桥后娶亲。
银文家是村里的大户,虽然不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可祖上传下一片树林子,长着许多大杨树,银文就和父母商量砍些大树解成木板,先修桥后娶媳妇,当年就筑成一座木板桥。这桥在当时也很壮观。桥腿扎在河床下边,很是牢固,就是发了山洪也动摇不了,桥架上铺着三寸厚的木板,桥面足足有两米多宽,人畜从上面过都稳稳当当的。桥从西岸架到东岸有二百多米,非常漂亮。桥修好了,人们非常高兴,串亲戚,赶集,送公粮方便了。人们对秀英以桥联姻十分赞扬,有人还传秀英是仙女下凡,是玉皇大帝派来为老百姓修桥的。
学校的一位老先生家住河西,每星期回家走到桥上都感慨不已,为他的学生能造福于民感到骄傲,也被秀英银文以桥联姻的爱情感动,便挥毫题出“秀英桥”三个大字,让人雕刻成牌匾立于桥头。
娶亲的那天,银文牵着大红马,秀英骑在马上,迎亲的鼓乐声和鞭炮声齐鸣,热热闹闹地从桥上走过。从此“秀英桥”这个以桥联姻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秀英桥”建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社会活动,对榆社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九五八年,县委在规划榆社发展时,决定将“秀英桥”改建成石拱桥。那时县长姓陈,是一位共产党员,是一位敢作敢当为民谋福的好干部。他为了建石拱桥,他亲自到周边山上寻找石材,最后选定从西山村、石栈道村开采石料制作条石,并发动沿河两岸的农民义务劳动,参加大桥建设。
修建石拱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中国有古老的赵州桥,宏大的卢沟桥,南方各地的园林景点都有不同形态的石拱桥。榆社本地虽有一些石匠人才,但都没有建桥经验。有了石材,有了劳动力,但没有建桥的技术人才,要建一座大型的石拱桥,能让汽车拖拉机各种交通工具安全通行的大桥谈何容易。
那时候,河南林县正在筹划修筑红旗渠。在红旗渠考察阶段,陈县长曾亲自陪同林县领导走遍了浊漳河的全程河道,摸清了漳河的水情、气候、流量和泥沙含量,为修建红旗渠提供了真实的水情资料。陈县长也和林县领导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修建石拱桥,陈县长决定率团赴河南林县学习他们的经验。陈县长提到榆社修桥没有技术人员,林县领导决定从全县选调二十名有修筑石拱桥的枝木人员帮助榆社建桥。
一切都准备好了,开工选在十月一日国庆节,那时候天气还不太冷,水势也不太大,是修筑桥墩的最佳时机,沿河的十几个村子男女老少齐动员,车拉,人抬把石料往建桥工地运。林县派来的技术人员,每人负责一个桥墩,他们既是技术员,又是砌石的匠人,他们不畏深秋的寒冷,不怕困苦,桥墩在雨季到来前就砌成了,一座座桥墩像一个个威武雄壮的石雕巨人傲然挺立河床上。那运石料的马车,小平车,人声鼎沸,那大喇叭一会唱歌,一会念表扬稿,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景象。陈县长是建桥总指挥,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现场。施工组织井井有条,工程进度也非常顺利,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九个桥拱都在山洪到来前全部合拢,桥面整修好了,年底就顺利地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大桥。大桥既壮观又坚固,一块块浅红色的条石砌在一起,纹对纹,十分漂亮,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腾空飞起,一桥飞架东西变通途,石拱桥的建成为榆社的交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剪彩那天,陈县长专门邀请秀英和银文一起剪了红彩带,并依据国家地理志,请县上一位书法家为大桥题写了“漳河大桥”四个大字,以作永久的纪念。
时光一晃就过了几十个春秋,那条河还在静静地流淌,架在河上的木板桥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人们仍记得那座“秀英桥”。石拱桥代替了木板桥,但人们仍叫“秀英桥”。“秀英桥”留在时空的记忆里,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变迁,倾诉着当年的情怀和运石砌桥的壮观场面。我每次从桥上走过,依稀可见那美丽的秀英姑娘,英姿勃勃的陈县长还站在桥头向人们招手致意。
“浊漳河”一条古老的河,千百年了还是那样静静地流向远方。“秀英桥”在沧桑岁月里仍英姿飒爽,传颂着那美好故事……


【作者简介】韩玉明 ,1946年生,退休干部,爱好阅读、写作和书法。

责任编辑:陈财合
发稿编辑:第一流
排版编辑:李宁平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策划运营  陈小平
主   编 丁  村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兼诗歌组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施静云(兼散文组组长)
期刊编辑部主   任  刘燕宏
平台编辑部副主任  赵    成
排版工作室主   任  东风破
               副主任  余 萍
小说组组长 金莲玉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划线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室

 回归乡土,繁荣文学,支持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