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年的失眠,只针灸了12次痊愈

 谷山居士 2024-05-26 发布于上海

下面是第四届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的一则医案:

滕某,男,43岁。2009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于5年前逐渐出现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时不能有声音,有声即醒,醒后不能再入眠,如果情绪不好或紧张时则睡眠质量更差,未曾服用药物治疗。近半个月,由于情绪因素导致睡眠减少,每晚入睡困难,入睡前必须饮用啤酒方能入眠,醒后则不能再次入睡。

01
刻下症

现入睡困难,睡时易醒,甚则彻夜无眠。伴头皮麻胀,记忆力差,时伴耳鸣心悸,食欲欠佳,二便尚可,舌质红,舌苔少,脉沉弦细。

02
西医诊断

失眠。

03
中医诊断

不寐。心肾不交,神志不宁。

04
治法

调神益智,交通心肾。

05
取穴

主穴选百会、认知情感区、四神聪、腹一区;配穴选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照海、太溪、腹二区。

06
操作

患者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35mm×40.0mm 一次性不锈钢无菌针灸针,百会、认知情感区、四神聪穴要求捻转稍加提插,由徐到疾,捻转速度200r/min,持续行针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角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腹二区针刺时,针尖向外以15°斜刺入皮下1.0~1.5寸深,以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为主。其余腧穴常规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诸穴得气后,连接G6805 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20分钟。每日1次,每次40分钟,2周为一疗程。

针灸十二诊痊愈。





孙申田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主张治病求本,强调辨证在治病求本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失眠的治疗也不例外。本案患者因平素劳倦,损伤心脾,心血暗耗,阴血不足,阳盛阴衰,心肾不交,肾水不能济心火,心火上炎,扰乱神明,神志不宁,发为本病,故治宜调神益智,交通心肾。

孙教授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结合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表面对应关系,主方选取百会、认知情感区、四神聪及腹一区,头部腧穴使用经颅重复针刺手法,操作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区,达到调节脑功能的作用。

孙申田教授的经颅重复刺激理论是对头针针刺后采取相应的手法刺激,主要方法为在针刺后立即行快速的捻转手法,要求每分钟的捻转速度必须达到200转以上,并持续3分钟,且每15分钟就要进行1次手法操作,该手法除捻转外可适当配合提插。

经颅重复刺激是孙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该理论认为,一定频率的捻转手法在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操作后能够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够更好地透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层功能区,相较于电刺激与磁刺激,手法操作对大脑功能区有更强的刺激,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刺激的频率和时间不能低于以上要求,否则手法刺激的疗效将大大降低。

对本例患者,选取百会穴旨在调节人体阳气,使阳气能按时入阴,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太平圣惠方》记载四神聪的定位为:“位于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头为诸阳之会,全身的阳经均汇聚在头,四神聪两穴位于膀胱经附近,膀胱经络肾入脑,能够通肾补髓。百会、认知情感区、四神聪合用,同时配以经颅重复针刺手法,使阳神潜藏入阴,达到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结合孙氏腹针,诸穴合用,共同治病,达到调神益智,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配内关、神门以清心安神;照海、太溪以滋肾阴济心火;三阴交以补肝脾肾;安眠以安神镇静;腹二区以降压。诸穴合用,调神益智,交通心肾,恰合病机。该病案体现了孙教授治疗不寐的学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