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5.22晚,永熙在独处期间的思考产物

 永熙随笔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本期是“永熙随笔第3282期原创作品”)

其实,良知道德底线是人为的、相对的,其中一部分的衡量依据还是“关系中每一方的既得利益”(说白了就是“自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的行为动机会无意间围绕着他人的感受转(即把自身的权利出卖给他人、也让他人给我们自身行为动机及内心世界定义对错、而自己却变成他人人生中的一枚具有战略性利益的棋子,可能在对方的眼里,我们的行为能共情他们、并遵循良知道德底线,可实际上“共情是相对的、而良知道德底线是人为的”,甚至“没有人拥有权利要求我们一定要共情、何种形式下的关系权衡利弊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遵守良知道德底线”)、而并非先问一问自己“这么做是否开心(在关系中自己的需求及感受是否与他人的需求及感受一样得重要)、凡事都考虑周全以及过度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会不会过于强求及憋屈自己、所做的这些妥协或共情真的利己利他嘛(还是说“所做的这些妥协与共情,只不过是回避真实、逃避冲突的一种形式罢了”)、这些妥协及共情是否完全出于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换位思考(以及是否在帮助他人前先照顾好内心情绪及需求)”。

我向来认为“共情,一定不等于憋屈,共情的背后是内心富足及自由(只有当自己愿意爱他人、并能够正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及永远都不会在关系中失去自己,那么,油然而生的、得已维持长久的共情才会得已实现),共情产物的生成条件一定是位于两个真实完整的独立个体之间(若在关系中缺乏界限与相互的换位思考、其中一方是另一方的延伸体或是附属品,那么,这其中所谓的共情八九不离十就是赋有恐吓与轻蔑的不平等人际价值交换、在躯体或精神生命层面强行欺负弱势群体、意志层面与他人的共生绞杀、有关人自身由于幼年时母婴客体未分化以及成年后未与原生家庭分离从而导致的创伤被现实激活以及那些从未被疗愈的创伤重蹈于现在及未来的现实生活中)”。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