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老年消费报告,惊醒多少退休人:人生后半场,他们的现状令人意外

 茶境 2024-05-26 发布于浙江



文/沧海明月生

“中国最帅大爷,再度燃爆全网。

前一阵,88岁的王德顺登上了上海时装周的T台,身姿健硕的他,身着东北大花袄,顶着一头白发,气宇轩昂地在聚光灯下凹着造型……

图片

这极具视觉反差的一幕,即刻引来全场一片尖叫。

之所以说再度燃爆,是因为在此之前,王德顺已是文艺界炸裂般的存在。

他是《少年张三丰》中的老庄主,是《闯关东》中的独臂老人,也是《功夫之王》中的玉皇大帝,参演过的影视剧多达二十余部,获得过3次电影节奖项提名。

图片

2015年北京国际时装周上,身穿大棉裤,脚蹬黑布鞋,一身腱子肉的王德顺,以30秒的视频,被网友惊叹为“爷爷辈儿的吴彦祖”。

图片

然而,无论是走秀还是演艺,都不过是王德顺传奇人生里的一个小小侧面。

24岁做话剧演员,44岁学英语,49岁开始北漂,创作哑剧,50岁进健身房,65岁学骑马,78岁学驾驶重型摩托车,79岁T台走秀,80岁学年轻人打碟,84岁在滑冰场驰骋,85岁学习开飞机……

图片

时至今日,王德顺依旧没有停下前行和探索的脚步。

正如网友的评价:“硕健的老人固然罕见,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王德顺身上那种不屈的精神,当我们还在抱怨沦为生活的奴隶时,这个老人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生活的主人。”

评论虽催人奋进,现实却很残酷。

根据一份老年消费调查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近百位老人日常花销中,30.74%花在日常开支,23.51%补贴儿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闲生活上。

而另一个事实是,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近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退休人常有,而王德顺不常有。

那么,普通人的晚年,该如何度过?

图片

只要我走得动,我会一直玩下去

2022年6月,因为一段超过33万人点赞的短视频,70岁的张瀛活成了无数女性理想的样子。

只是对于她而言,这样的生活终究还是迟了些。

中专毕业后,张瀛被分配到上海郊区的一所农村学校任教。为了弥补高考落榜的遗憾,30岁那年,她申请攻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

图片

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后,最终,她在35岁时拿到了本科文凭。

20世纪90年代初,张瀛主动放弃了“铁饭碗,成为保险公司的一员。入行第二年,她在100多人中拿到了业绩第一的成绩,并创下了从业6年零投诉的纪录。

在谈婚论嫁的年纪,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对象,张瀛一直没有组建家庭。

42岁那年,她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只身前往派出所,将自己的本名“张惠新”改为“张瀛”。

于她而言,这次改的不仅是名字,也是人生。

退休后,张瀛卖掉了市区90多平方米的房子,加入了一个老年人骑行群,成了骑游中国的一名“驴友

历时12天,沿着104国道骑行了980公里后,张瀛意识到,无法解决食宿的骑行,不适合自己。

为此,她决定学车。

61岁那年,张瀛拿到了驾照。一年后,她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房车之旅。

图片

接下来的几年间,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甚至独自开车10小时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其间,虽然遭遇过盘山公路急转弯、轮胎陷坑等险情,但她对世界的向往,从未间断。

正如她所言:“做了几十年井底之蛙,走出去之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哪里都好看。”

没有成过家的张瀛,始终努力经营着家庭的仪式感。

她的房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式房车,而是用客货两用车改造而成。4.6平方米的空间里,塞满了包括电饭煲、躺椅、热水瓶在内的所有家当。

图片

毕竟,这辆车承载了她生活的全部。

时至今日,张瀛仪表盘的里程数已经超过18万公里,相当于从上海自驾到拉萨往返22次。

当被问及下一站在哪里时,张瀛认真地回答:“我从来没有最后一站的概念,只要我走得动,我会一直玩下去。”

图片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

生命是一树花开,有人孤独清冷,有人热烈璀璨。

2020年,一本名为《秋园》的小说横空出世。

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家庭在苦难中求生的故事,展现出历史变更中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出版当年,《秋园》就被加印了14次,销售了8万多册。

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作者竟是江西南昌一名八旬老人——被誉为“灶台作家”的杨本芬。

图片
杨本芬和母亲

杨本芬63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记录母亲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成为她治愈痛苦最有效的方式。

一边操持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一边任由往事汹涌而至。在洗菜沥水的间隙、在等汤滚沸的空档,在家里的任意角落,杨本芬努力将母亲生前的琐事付诸笔端:“再不记下了,妈妈就消失了。”

图片

杨本芬这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种田、种植中草药、货运、务工,没有一个行当与文学创作关联。

为什么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妇,能创作出如此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阅读。

图片

17岁那年,杨本芬考上了岳阳工业学校。对读书分外痴迷的她,时常半夜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从来不觉疲倦。

婚后,杨本芬生了3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但只要听说谁家有本新书,杨本芬就想方设法,请吃饭、帮忙做衣服、做鞋垫,只为了借阅书。

在杨本芬的言传身教下,她的3个孩子在20世纪80年代都考上了大学,成就了母亲未曾成就的自己。

基于长年累月的阅读积累,晚年的杨本芬思如泉涌。

“灶台作家”杨本芬的创作,是退休之后从厨房里开始的。在洗菜沥水的间隙、在等汤滚沸的空档,她随时坐下来,在灶台边写下几行字。

继《秋园》出版后,她又先后创作出了《浮木》《我本芬芳》《豆子芝麻茶》。在书中,杨本芬这样写道:“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

她在耄耋之年终于找到了自我,绽放了芬芳。 

还记得在直播间教拼音识字的小学退休教师杨维云老师吗?

图片

2021年,看到身边人利用短视频直播后,有着30年小学教学经验的杨维云,最先想到的,是将自己擅长的拼音知识分享给大家。

最开始直播间里不足5个人,到后来上万人涌进她的“喜洋洋拼音课堂”,渐渐地,杨维云的直播内容,也从拼音拓展到亲子教育问题。

看着数十万粉丝们与她分享喜怒哀乐,彼此鼓励相互成长,杨维云很满足:“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能帮到别人,挺值的。”

图片

活着就好,活着就要开心

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有河南焦作大爷田永晖。

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他,退休后自学小提琴,在夜色里欢快又投入地演奏,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图片

不过最开始,很多人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想看看一位老人是如何学会小提琴的。

对此,田大爷在直播间里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活着就好,活着就要开心,要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朴素的人生真相。

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让人衰老的,不是年龄,而是自弃的心态和干涸的理想。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位80多岁的丁阿婆,因为身患尿毒症,定期需要去医院做透析,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去掉医药费后所剩无几。

如此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丁阿婆还得供养年近50岁的儿子。

多年前,丁阿婆的儿子是位品学兼优的青年才俊,从同济大学毕业后还拿到了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的硕士学位,成为众星捧月的海归人才。

可是自从儿子回国后,整日无所事事,宁愿窝在家里睡觉打游戏也不愿出门找工作,这些年的家庭开支,全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艰难维持。

谈及儿子的现状,丁阿婆老泪纵横:“我大包大揽惯了,害了他。”

图片

无独有偶,有位老人曾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同龄人:“希望我的故事能唤醒一些人,不要再苦自己。”

据老人自述,早年丧偶的她9年前从中学退休,正赶上儿子准备结婚。

于是,她将老家的福利房卖掉就替儿子交了首付,后来又赶上儿子儿媳接连换工作、生孩子,房贷的压力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就这样,她攒下的几十万元存款在两年内全部补贴给了儿孙。

如今,每月退休金将近4000元的她,却活成了“月光族”,苦不堪言。

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人到暮年,从子女的生活中体面退出,是智慧,也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