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医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金坛区 2024-05-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解肌发表,下气平喘。治素患喘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图片

【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药9克 大枣12枚(擘)厚朴6克(去皮,炙)杏仁50枚(皮、尖)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摘录】《伤寒论》

图片

      本方由桂枝汤原方原量加厚朴、杏仁而成。方中桂枝汤解肌散寒,调和营卫,加用厚朴宽中消痰下气,杏仁温肺止咳平喘,与厚朴同用,温肺以降气,行气以化饮,寒饮去则气机畅。

图片

医案一

风寒犯肺(腺病毒肺炎)

      楚某,男,3个月。因发热四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于1961年2月24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4℃,脉搏108次/分,发育及营养中等,右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啰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肠鸣音略亢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 9 /L,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2%。胸透:右肺上下均可见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
       临床诊断:腺病毒肺炎。患儿于2月21日突然发热,咳嗽,有少量痰,伴有腹泻,日四五次,为黄色溏便,精神委顿,吃奶少,两天后咳嗽气喘加重,连续在某门诊治疗,用退热消炎止咳等西药未效,2月24日突发惊厥两次,每次持续三四秒钟,两次间隔时间较短,当即住院。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时有惊惕不安等,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服大剂麻杏石甘汤复以银翘散加味,寒凉撤热,症状未见改善,即停用红霉素。
     于27日请蒲老会诊,当时高热40℃,仍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舌质淡,苔灰白,胸腹满。此属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反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治拟调和营卫,透邪出表,苦温合辛温法。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桂枝1.5克,白芍8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厚朴1.5克,杏仁10粒,僵蚕3克,前胡1.5克,一剂。
      药后有微汗出,体温渐退,精神好转,喉间有水鸡声,腹仍满,膈动微减,吃奶已好转,仍便溏一日5次,口周围青色稍退,脉滑不数,指纹青色亦稍退,舌淡苔秽白。营卫虽和,但肺气仍闭,湿痰阻滞,宜温宣降逆化痰为治。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射干1.5克,麻黄1.5克,细辛1克,法半夏3克,紫菀1.5克,五味子7粒,炙甘草1.5克,炒苏子3克,前胡1.5克,生姜2片,大枣2枚,一剂。
        药后体温已降至36.4℃,精神好转,全身潮润,足欠温,腹满已减,二便如前,面色青白,右肺水泡音较多,左肺较少,脉沉滑,舌淡苔退。乃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调和肺胃,益气化痰为治。仿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处方:西洋参1.5克,川朴2克,法半夏3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橘红1.5克,两剂。药后仅有微咳,呼吸正常,食欲增进,大便成形,日1~2次,小便多,两肺呼吸音粗糙,少许干啰音,脉沉细而滑,舌质正常,无苔。用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调肺胃、化痰以善其后。连服十剂,停药观察,嘱以乳食调养。于3月8日胸透:右肺片状阴影已部分吸收,簸床已恢复正常,病愈出院。(《蒲辅周医案》)

医案二

 伤寒喘息

       戊申(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正月,有一武臣在仪真,为张仪(金兵)所虏,日夕置于舟板下,不胜蜷伏,后数日得脱,因饱食,解衣扪虱以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皇罔知所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予曰仲景之法,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许叔微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