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松柏:赤峰蒙中——民族教育的摇篮

 捉光凑影 2024-05-26 发布于内蒙古






总第546期





   1950年代初。赤峰蒙古族中学大兴土木建起了赤峰历史上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中学,在当时引起了赤峰市民们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因为在此之前市区的所有中小学几乎都是利用庙宇和旧商铺改建而成的,即使是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为了侨民建了两所小学校,虽然建筑形式已具备现代化,但是体量很小,一两栋校舍而已。那么为什么热河省政府在国民经济刚刚恢复时期,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兴建如此高大上的学校建筑群呢?这是党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扶持政策和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

图片

乌兰夫副主席题写的赤峰蒙中校名

  民族杂居    多元交汇                                

      1929年设立的热河省时期,热河省的省会承德是座由清朝皇家避暑胜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区域连横等诸多方面均不具备省城的优势,所以形成了两个中心城市,即作为政治中心的承德市和作为经济中心的赤峰市。

       清代的热河省前身叫承德府,早期形成了承德和朝阳县两个中心,赤峰后来居上取代朝阳成为了经济中心。当时的民谣说:“银朝阳,金赤峰,承德是个黑窟窿”,将承德比做一个纯粹的填不满的消费城市,而赤峰则是遍地黄金的经济富庶之地。

      1945年热河省光复以后,承德和赤峰升格为市,成为热河省仅有的两个市级行政建置,赤峰市成为第二中心城市,当时的赤峰市有许多省属的机构设置,分别以热河省或者第一、第二等名称命名。如热河省第二医院、热河省第二实验剧团、热河省赤峰民族中学、热河省赤峰第一中学、热河省赤峰制药厂等单位。

       热河省属于民族杂居的地区,明初以后,热河一带是蒙古族分布地区,清代雍正年间开放边禁,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大批来自于晋冀鲁豫的汉族人迁到塞外开荒种地,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局面。

     清廷对于热河一带的居民实行二元制行政管理,即对蒙汉各族人民实行“分而治之”,即“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政策,在同一区域内设立旗县两个平行的政府,旗管理蒙古族,县则管理汉族。

      随着汉族移民持续不断的涌入热河一带,使这里的民族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热河南部一带汉族已经占据绝大多数,蒙古族也随之汉化由游牧改为农耕,热河中部和北部地区相对汉化较弱,而地处热中的赤峰一带便成为了蒙汉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区,蒙古族人口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也就是后来热河省将唯一的省属蒙古族中学设在赤峰的原因之所在。

     清朝确立对蒙古族地区的统治以后,建立了盟旗制度,在燕山以北至大兴安岭以南设立了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为后来奠定了热河省的版图。热河省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属于昭乌达盟管辖,南部则归属于卓索图盟管辖,包括承德市、朝阳市和现在的宁城县和喀喇沁旗。

图片

卓盟中学(中学部)校址,原翁牛特右旗王府行辕

       赤峰光复之后,解放区又恢复了伪满时期被废除的盟旗制,重新恢复了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行政建置,归属于热河省政府和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双重领导。面对卓索图盟汉族占绝大多数,蒙古族已经基本上汉化的现实,热河省政府和内蒙古自治政府决定将西拉沐沦河以南的原昭乌达盟所属旗级建置划归卓索图盟管辖,赤峰市区成为卓索图盟的政治中心,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索图盟分会行使行政管辖权,1949年在赤峰成立的卓索图盟中学,即蒙中的前身,就是赤峰市作为卓索图盟政治中心的一个标志。

图片

卓索图盟中学招生简章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党和国家在医治战争创伤,国民经济恢复重建的同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将赤峰市作为民族地区扶持的核心地区重点建设,开始了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历程。

     1949年9月,内蒙古自治学院撤销,在此基础上组建卓索图盟中学,设初中班、初师班、普师班、师训班,招收学生500多人,校址仍然使用原来内蒙古自治学院南北两个校区。

图片

卓索图盟中学文娱宣传队

    北校区位于二西街西段路北(翁牛特右旗王府行辕,俗称王爷局子),为初中部上学所在地。南校区为师范部,在六西街原药材收购站和马路斜对面的原日本寻常小学校上课,南校区北学区是一个占地约十亩土地的大四合院,院内共有瓦房四十多间,师范部的学生宿舍,食堂和总务处设在此院。

        南校区南学区的原日本小学拥有数十间红砖建筑的现代校舍,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除了教室之外,还设有一座图书馆、文化娱乐室,一座可容纳四百多人的大礼堂和占地十二亩的运动场。校长、教育长、教员办公均设置于此,中学本部办公所在地,成为热河省唯一的一所民族中学,归省教育厅直接管理。

图片

卓索图盟中学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入伍的学生合影

      1951年9月,卓索图盟中学改名为赤峰蒙民初级中学。1952年8月,热河省政府出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需要,决定投入大批资金新建热河省一流的现代化赤峰蒙中新校区,学校更名为热河省立蒙民中学,增设汉语授课高中班,升格为完全中学,成为热河省五所完全中学之一,学校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

图片

   1953年建设的赤峰蒙中新校区   

       新建校区位于车站大马路与六西街丅字路口的东南转角和八沟道的路北,范围包括张贵菜园和郑家菜园加上日本小学,重新规划建设先后投资38万元营建了青砖青瓦结构的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四千多平方米。

      1954年,投资11.2万元营建了1363平方米的二层现代化的教学楼。1955年,投资五万元又在北院营建了1560平方米的大礼堂,又建设了一座400米跑道的运动场。 新校舍完工之后,学校共拥有在校生1458人,33个班。

图片

卓盟中学南校区(原日本居留民小学校)

      1956年,又在园林路南段路西建立南校,师范部全部迁入南校上课。二道街王爷局子北校区则移交给了赤峰县五小和赤峰中学。中学部迁入到了新校区上课。新校区工程全部完工之后,在六道街以南形成了新的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为中学部,设有高三、高二、高一各两个班;初三、初二各6个班;初一4个班。

       南校区师范部共拥有初师4个班;中师一年六个班;中师三年1个班。1957年,在赤峰蒙中师范部的基础之上,成立了赤峰师范学校,赤峰蒙中汉语授课的师范班全部转入师范学校,两个蒙语授课的师范班仍留在本校直至毕业。从此结束了中学和师范并存的办学模式。赤峰蒙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学院时期)先后毕业的师范生达1340名,为热河省和昭乌达盟地区各旗县蒙古族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图片

1954年营建的赤峰蒙中教学楼

       图片

1956年在园林路建设的赤峰蒙中(师范部)

       赤峰蒙中还是赤峰地区高等教育的摇篮,早在1946年6月,赤峰地区第一所高等院校内蒙古自治学院在市区二道街翁牛特右旗王府行辕成立。自治学院撤销后并在此基础上新组建的赤峰蒙中,仍然保留着师范部,并于1956年在园林路建设了赤峰蒙中师范部新校园,1957年在赤峰蒙中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赤峰师范学校。

图片

1978年竣工的赤峰一中教学大楼

图片

赤峰一中学生在教学楼前的合影

       1978年赤峰师范学校升级为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正式跨入大专院校的行列。2003年以昭蒙师专为主体联合其它两所院校共同组建了赤峰学院,并正式升级为本科院校,也是赤峰地区目前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因此赤峰蒙中为赤峰地区高等教育的确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高速增长,教师队伍也相应壮大。国家为了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在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之时,号召大学生到边疆去,到民族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全国各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怀着满腔热忱到赤峰蒙中任教,先后有东北师大、北京师大、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和支边的教师奔赴赤峰蒙中,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为民族教育事业惮心竭虑,无私奉献,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挥洒汗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蒙汉各族教师团结一致,相互学习,生活上彼此尊重,互相照顾,共同前进。民族和睦,血浓于水,亲如一家,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大家庭,成为蒙中引以为自豪的优良传统,赤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带领,赤峰蒙中的教学水平一直在自治区中学民族教育中名列前茅,是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赤峰蒙中还是赤峰地区建设的第一所拥有现代化校园和教学设备的中学。在热河省政府的支持下,从1953年开始建设的现代化高标准校园,具有国内一流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高标准教学楼,成为了赤峰地区学校中首座现代化教学楼,也是赤峰市第一座拥有暖气、自来水和抽水马桶等设施的现代化楼房,是赤峰市区城市建设从古老转型为现代化城市建筑的地标性建筑。

图片远处起脊建筑为赤峰蒙中大礼堂

     赤峰蒙中大礼堂拥有一千多个座席,是当时赤峰市区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完善的现代化大礼堂。在1956年昭乌达盟首府迁至赤峰以后,曾经作为盟公署政府礼堂使用,新组建的昭乌达盟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在蒙中大礼堂召开的,盟级召开的各种大型会议和文娱演出也都在蒙中大礼堂举行,蒙中大礼堂见证了新组建的昭乌达盟成立之初的重大历史。

图片

  2006年迁建新城区的赤峰蒙古族中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赤峰市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从1950年代初,赤峰城区从六道街向火车站之间的空旷地带拓展形成新市区。新市区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赤峰蒙中昭乌达路中学部和园林路师范部两座新型校园的工程建设,以此拉开了赤峰新市区建设的大幕,两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建筑群,在新市区格外引人注目,因此,赤峰蒙中不仅仅是赤峰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骄傲,也是赤峰城市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作者:张松柏,供职于赤峰市博物馆研究室,现已退休,多年从事考古、地方史志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