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儒林外史》九十二:真儒降常熟,名贤祭泰伯(上)

 蔡毛1893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上回书说到众人要寻得一个大贤之人来主祭泰伯祠,既然是大贤之人,那必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古人给伟人、皇帝等人编故事的时候,总喜欢编一些离奇的事来凸显其与众不同,比如说出生的时候东方出现紫光。吴敬梓也在这位大贤之人的出生之事上做了点小文章。
话说在应天苏州府常熟县有个麟绂镇,镇上有一个姓虞的人,读书进了学,做了三十几年秀才,只在镇上教书,一辈子没出过镇。他的儿子没有进学,也是以教书为生,人到中年没有子嗣。于是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回来后梦见文昌君亲手递给一张纸条,上有《易经》里的一句话:“君子以果行育德。”十个月后虞太生下虞博士,取名育德,字果行。虞夫妇去世之后,将虞博士托付给祁太公,后者觉得他不同其他孩子,让他当了自己九岁儿子的老师。
这个虞博士出生的故事离奇在哪呢?首先,人们求子一般拜的是观音菩萨,但是虞夫妇拜的却是文昌帝君,要知道文昌帝君管的是读书、考试,到一个司职读书的神仙那里求生子,想必文昌帝君也是一头问号吧。其次,是虞夫妇做的奇梦,梦中的卦象一字不离读书育德,这梦若是丈夫所做,倒似灵验,若是妻子做此梦,随即怀孕,那就更添一分离奇色彩了。再者,虞博士的地方叫麟绂镇,麟者,麒麟也,有仁兽的象征,一般在官服之上都绣有麒麟;绂者,系官印的丝带,虞博士出身麟绂镇,想不当官员都难。最后,他一生下来就被称为博士,名育德,字果行,十四岁就做九岁孩子的老师,简直就是努力往神童方向去打造。作者设置的这一切,无不是从基因层面将虞博士往大圣贤的方向塑造,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常熟是一个专出人才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有擅长诗文的人。虞博士到了十七八岁,跟随一位叫云晴川的人学诗文。祁太公却指出其中之弊,教他地理,教他算命,并且建议他学一些做科举考试的技能,将来有机会进学,馆子也好坐些。虞博士虚心听教,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进了学。第二年被一位姓杨的包了去教书,一年赚三十两银子。祁太公教生存技能,指引人生方向,犹如再生父母。虞博士也虚心学习,年纪轻轻就会诗词,能考试,已高出书中诸多人物。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又过了两年,在祁太公的张罗下,虞博士花了三十几两银子娶了个老婆。成家之后先是继续借住在祁家,三年之后存了点钱,才自己租了房子搬出来住。看到这里感慨挺深,感慨于古代社会人们尽管安土重迁,却也并不执着于拥有房产。“家”的观念重点从来都是在于组成“家”的人,而不是水泥壳子等身外之物。现代社会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人们逐渐曲解“家”的含义,将重点放在了一个个钢筋水泥壳子,不管房价飞涨,忽视家庭能力,毅然决然成为资本游戏的棋子。
祁太公教他算命,在他这里消化成了“知天命”的属性。他自从坐馆以来,每年都有三十两银子的收入。刚好这一年没有坐馆,老婆问他怎么办,他回答说自从坐馆以来,每年都有三十两银子的收入,假使这一年正月说定该年坐馆只有二十几两,到四五月的时候,一般都会添加两个学生,或者有几篇文章要写,这点收入刚好就补足了该年的空缺。假使那一年正月谈多几两银子,偏偏家里会遇到事情,也就把多出来的几两银子花了出去。鉴于此,虞博士对于没有坐馆的这一年并不焦虑。果然过了些时日,远村上有个姓郑的人家请他去看葬坟,赚了十二两银子。而看穴这项技能,正是祁太公所教。
在回家的路上,虞博士遇上一个人跳河。那时正值三月半天气,回春了却也寒冷。虞博士将其救起,问起才知道是个佃农,一年辛辛苦苦种些稻子,到头来被地主收了,父亲得病死在家里,没钱买棺材安葬,只得寻死路。面对这种因尽不了孝心而寻短见的情况,虞博士作为读书人自然不会置之不理,毕竟在古代“孝”永远是被放在第一位的。他慷慨相助,仁也义也。不同于杜少卿倾囊相助,虞博士慷慨助人的时候量力而行,他从十二两银子中称出四两给他为亡父办理后事,剩下的自己盘缠,助人不损己,智也。
佛教讲究“因果轮回”,道教阴阳讲究“阴德”,虞博士既是救人性命,又是替人完成孝道,行如此大善的他会有怎样的大得?
下篇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