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过七十不上坟”,是啥道理?到了70岁后,四件事尽量别做

 三农小毛 2024-05-26 发布于湖南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比如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在过去70岁确实是古稀之年了,当时的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也不高,能活到70岁是很长寿了的。

但是如今七八十岁在农村很常见,而且身体还比较硬朗,就连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是一抓一大把。

不过,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年龄与行为的谚语和习俗,它们既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们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其中,“人过七十不上坟”这一说法尤为引人注目,而且到了70岁以后,建议大家要尽量不做四件事,不然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

一、人过七十不上坟!

“人过七十不上坟”这一说法,在我国流传甚广,在过去很多地方都是讲究人到了70岁以后,那么就不能再去上坟了。

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源于古代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的考虑。在古代,七十岁已属高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行动不便,长途跋涉去上坟不仅体力上难以承受,还容易引发疾病。

就怕老人在去上坟的时候,发生什么意外,那样就麻烦了。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怕的就是摔跤了。一旦摔跤的话,真的很危险,也非常的麻烦。

同时,古人认为,人过七十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避免过度悲伤和情绪波动,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因此,不去上坟不仅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能让家人少担忧和操心。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这一古训的警示意义。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并且内心能够承受祭祀活动带来的情感波动,那么去上坟也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身体状况不佳或者内心难以承受,那么选择不去上坟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人过七十不逾矩。

“人过七十不逾矩”这一说法,来自于《论语·为政》中孔子的教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它的意思是说,到了70岁以后,虽然能够随心所欲地行事,但同时不违反规矩或道德准则。

也就是说,即便是年纪大了,也不能就以此而随心随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要保持对道德和规矩的尊重,不越出界限。

从古至今我国都是很重视孝道的,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而对于家里的老人也是要尽量的尊敬、孝顺他们,往往都是老人们说什么,后辈就听着照做,这样也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

但是也要注意,即便是年纪大了,可也不能随心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仍然应该被遵守,不做出格之事,不越雷池一步。这样不仅对家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

因为老年人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们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因此,老年人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这样家庭就会更和睦,不然的话就会遭到子女的嫌弃。

三、人过七十不走亲。

这种说法目前在很多地方依然流传,说的是人到了70岁以上的年纪,就尽量不要去走亲戚了。在过去甚至还有“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坐”的说法。

说的是到了60岁以后,就尽量不要强留老人在家里住宿,而到了70岁以后就不要强留他们在家里吃饭了,到了80岁以后,甚至连他们来串门了,如果不愿意也不能强留他们坐下来。

“人过七十不走亲”这一说法,反映了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关怀。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通,走亲访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来说,长途跋涉不仅体力上难以承受,还容易引发疾病。同时,老年人了多数都有一些慢性疾病,去到他人家长,会有各种不适,就连饮食等也可能吃不习惯。

如果还睡眠不好,就容易引发疾病,万一发生了意外,那就非常的麻烦。所以古人说,七十不走亲,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四、人过七十不添衣,八十不过寿。

这一说法是指人到了70岁以后,就没有必要再添置新的衣服了,而到了80岁以后,就尽量不要办寿宴来庆祝了,这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建议。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条件有限,老年人需要节俭生活,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过多的物质追求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

特别是到了80岁以后,年纪已经很大了,生命快要走到终点了,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再花钱来庆祝了,这样做的意义不大,而且还要花钱又费精力,同时也会给亲友增加麻烦。所以在过去就有“七十不添衣,八十不过寿”的说法。

虽然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的寿命也更长了,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古训,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建议大家70岁以后,还是要尽量少做或者是不做这四件事,老祖宗的忠告还是该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