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随笔:毛泽东哲学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下):《矛盾论》部分

 人老颠东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序言:

《矛盾论》是毛主席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一部光辉著作。

为什么说毛主席全面发展了辩证法,而不说毛主席仅仅发展了辩证法的矛盾观?

矛盾,对立统一,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有了矛盾,有了对立统一,才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从而产生了变化发展。

无论是偶然和必然,还是全局和局部、现实和可能、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是什么?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掌握了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就掌握了全部的辩证法。

在这部光辉著作,毛主席不仅全面的、创造性的把辩证法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且全面、创造性的发展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因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本身就是同一学问。

毛主席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列宁说,认识论就是辩证法。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这部著作不仅光辉的、全面的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扩张、应用。在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无疑有大篇幅的对于社会历史观的论述,不仅全面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全面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图片

《矛盾论》的原创性贡献

矛盾论的原创性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第一,丰富发展了对矛盾普遍性的解释同时,首次全面、详细、详细论述了“矛盾特殊性”,对“特殊矛盾”做了空前仔细的分类和分析;第二,首次清晰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并首次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学说的精髓,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三,空前清晰的解释了矛盾分析法,首次清晰讲出了具体分析矛盾关系的办法;第四,首次具体论述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问题;第五,空前清晰的解释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这些光辉著作,无疑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图片

1)丰富发展了对矛盾普遍性的解释同时,首次空前详细、全面的论述了“矛盾特殊性”

在论述矛盾的普遍性的时候,主席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问题,前人已经有相关论述,主席在《矛盾论》对于矛盾普遍性问题所做的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但是,对于“矛盾的特殊性”这一问题,前人的探索极其有限,主席更要有原创性的贡献。

第一,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主席指出:“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决定了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特殊本质。正如主席所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里,主席特别指出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作用:“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图片

第二,同一事物不同的运动过程就有不同的矛盾。

主席讲:“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例如,奴隶制社会的过程,封建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有不同的根本矛盾。

毛主席特别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普遍也寓于特殊,一些普遍方法也寓于不同质的方法之中,但是不同质的矛盾归根结底用的是包含普遍方法的特殊方法。所以主席讲:“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三,同一时期不同阶段,也具有矛盾的特殊性。

所以,主席讲:“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同一时期根本矛盾相同,但是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所以,主席深刻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在根本矛盾相同的同一时期,由于各个矛盾的变化,出现了具有不同主次矛盾的各个阶段,对这些阶段也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这也是主席的原创性贡献。

图片

第四,不仅要分析各个矛盾,而且要分析各个矛盾方面。

矛盾由两个方面组成,不同的矛盾之间也有矛盾的话,两个有矛盾的矛盾也就成了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例如中国近代各种矛盾之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地主阶级和中国人民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之间也有矛盾,那么这两个矛盾又分别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对矛盾分析,就离不开对矛盾的各方面的分析。所以,主席说:“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综上所述,研究矛盾特殊性,研究什么?就是研究不同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同一事物不同过程的矛盾特殊性,同一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同一矛盾不同方面的特殊性。正如主席所说:“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论,人的认识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图片

2)首次清晰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造性的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论述,是毛主席的原创性哲学贡献。

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主席讲:“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同时,毛主席批判了教条主义,深刻指出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并说明了在特殊实践中才能总结出真理的唯物主义观点。主席讲:“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论述,更是认识论,辩证法本身就也是认识论!

图片

不认识透彻特殊矛盾,就无法在总结归纳中认识普遍矛盾,因为普遍就寓于特殊。主席讲:“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正是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主席讲:“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从特殊普遍,从普遍到特殊,也是认识逐渐螺旋上升的过程。

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席讲:“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例如,对于世界来说是普遍真理,到了整个宇宙而言可能就是特殊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学说在矛盾学说的地位是什么?主席第一次说清:“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图片

3)创立了空前清晰的矛盾分析法

如何分析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毛主席第一次在理论高度具体、全面说清楚了这个问题。

主席提到:“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是大事物的“错综复杂”所在。主席特别指出,这些矛盾都具有特殊性,这些矛盾的各方面也具有特殊性,所以都要做具体的分析。

主席提到:“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可见,主席创立的矛盾分析法,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各个矛盾、各个矛盾方面,才能综合认清一个大事物。

如何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

主席讲:“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可见,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第一,就是要认清矛盾各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地位;第二,要认清各方面怎样进行着相互作用关系;第三,要认清各方面的变化发展趋势;第四,还要认清包括各方面内部的矛盾性以及各方面和其他方面之间还有怎样的矛盾性。这才能分析透彻矛盾的方面。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两个方面和其他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所以主席讲:“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片

主席强调,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分析各个矛盾、各个矛盾方面·,就要反对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反对主观性,就是反对主观不符合客观的唯心主义。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批判教条主义,是毛主席对唯物论认识论的重要原创性贡献,空前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主席讲:“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反对片面性,就是要全面的看问题。主席讲,“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

图片

反对表面性,就是要注意事物内部矛盾和事物之间矛盾、注意矛盾带来的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关系、事物之间关系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主席讲:“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主席在这里全面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不仅谈到了反对主观主义,而且谈到了认识的三个注意点,还强调了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研究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革命问题的方法。这无疑是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之中,这四者本身就是统一的。

图片

4)首次具体论述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问题

研究矛盾特殊性,具体分析特殊矛盾,就要注意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席讲:“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论述,是毛主席原创性哲学贡献。这一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主要矛盾只有一个,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有主要矛盾。主席讲:“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主次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主席讲:“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图片

正是因为有一个主要矛盾,所以就要在统筹兼顾同时把主要任务放在对待主要矛盾上。主席说:“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席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本质的变化,也就是具有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变化、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主席讲:“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图片

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讲是这样:“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就认识领域的质的改变、矛盾主要方面改变而言,主席讲:“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着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也是历史的辨证规律、认识的辨证规律。关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以及矛盾地位转化、矛盾方面地位转化的理论,是主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全面贡献。

图片

5)空前清晰的解释了矛盾的定义——对立统一,以及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和斗争性(对立)具体含义

矛盾是什么?主席讲:“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矛盾,也就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不一致的两个方面,无疑差异就是矛盾。所以,差异就是矛盾。例如泰山和南湖,一个液体,一个固体;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高,一个低——这就是矛盾。没有差异,没有矛盾,就区分不出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也就没有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带来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承认矛盾的存在就是客观事物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

对于矛盾的同一性,主席做了空前丰富的定义,发展了这一学说。主席讲:“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图片

第一,同一性指的是双方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例如都存在于世界、存在于宇宙,而且一方的存在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例如没有固体气体就没有和液体的区分,没有胖就没有瘦,没有黑就没有白)。正如主席所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第二,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一定条件下,具有同一性的一对矛盾,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席讲:“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的。所以,主席讲:“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图片

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则是绝对的。联系仅仅是矛盾的一部分,有联系一定有矛盾,有矛盾不一定有联系。矛盾是绝对的,联系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正如南湖和月球,二者有矛盾,一个是有生命的地方、一个是无生命的地方;一个是人可以划船的地方,一个是人不能划船的地方——有和没有、能和不能——二者有矛盾,而没有联系。这就是绝对的斗争。关于斗争的绝对性,主席有着比前人更丰富的论述,全面发展了矛盾斗争性的解释。主席讲:“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

总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此外,主席还对“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这一问题的解释做了更为清晰详细的丰富、发展。

图片

小结:

通过上期内容和本期内容,我以随笔的形式,呈现了毛主席的原创性哲学贡献。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无疑全面、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毛泽东哲学思想阶段。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而且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唯物史观。

毛主席的“两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全新阶段,这是雷打不动的事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