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春秋时代的“显眼包”

 济宁文学 2024-05-26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春秋》:春秋时代的“显眼包”

作者:杨恒坡

                                
“四书五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四书五经”里有一部难懂的书,王安石曾斥之为“断烂朝报”,那就是——《春秋》。按常规思维,它当然是一份“断烂朝报”;但明白了写作者的良苦用心,它马上变成了一部极其伟大的作品。用现在的话说,为了引起世人的注意,为了使它千古流传,孔子故意把它变成“显眼包”,以免容易忘却的人忘了它。

晚年的孔子,被鲁哀公奉为“国老”,年薪还不低。但孔子已无意参政,“退而修诗书礼乐”,据传在今曲阜市息陬镇春秋书院整理六经。孔子据鲁国历史而成《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说法简直太多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只有春天与秋天(这两个季节)物候变化大。春回大地,万木吐绿,和冬天比起来,真是一天一个样。秋天同样如此。树叶今天还绿着,明天可能就变成枯黄;今天还挂在枝头,明天可能就随风飘落。和冬、夏比起来,春与秋的确能让人明显感觉到岁月流转。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当孔夫子把“陈辕买出奔楚。有星孛。饥。”几个字写在竹简上后,一声长叹,把这部凝结了自己若干个日子心血的书,命名为《春秋》。


《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鲁国的历史,全文约18000字。不过,当翻开这本小小的“大书”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终结于鲁哀公十四年,而是鲁哀公十六年。这是为什么?

在中国文化史上,西狩获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鲁哀公狩于大野泽,随行高官叔孙氏的车夫射得了一头从未见到过的动物,带回曲阜让孔子辨认。孔子认出了这是一头麒麟。孔子哭了。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瑞兽总是出现于盛世),而且死于一位下人之手,这一幕多么荒谬,又多么真实!孔子伤心地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今生,太平盛世是等不来了。来生会有吗?会有来生吗?“泣麟伤道穷”,《春秋》自此绝笔!

千年而下,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春秋》结尾的清泪。两年后,孔子离世。不知何时,有人继续记录了鲁哀公十五年、鲁哀公十六年这两年间的大事件,直到以“孔丘卒”三个字作结,也就是说,《春秋》实际上记录到了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去世的这一年。这位记录者是谁?为什么又不辞辛苦地续写了孔子绝笔到去世这两年间的《春秋》?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找不到答案了,但肯定不是孔门弟子,因为无论是亲传弟子,还是再传弟子,对孔子都不会直呼其名的。

另外,《春秋》与“春秋”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指鲁国242年的历史,后者显然因前者而得名,但历史上的春秋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的这295年的历史。还有,“获麟绝笔”虽然是一段伤心的历史,却孕育出一个绝美的县名——嘉祥。嘉者,美也;祥者,瑞也。瑞兽奔跑过的土地,当然会与众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