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二百五十六:西狩获麟,绝笔春秋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猴年(庚申年)。这一年,孔子老先生怆然地写下“西狩获麟”四个字之后,便不再去理会鲁国国史,世事如常仍然继续,《春秋》至此戛然而止。两年后,鲁哀公十六年夏季四月十一日,即公元前47939日,“孔丘卒”,时年七十三岁。大家如果读到此后的《春秋》,那肯定是读到了假春秋,因为有些版本的《春秋》写到了公元前469年(鲁哀公二十六年),这后边的12年记载据说是孔子的弟子所为。有鉴于此,《闲话春秋》也就此收尾,最后还有一集关于鲁哀公的综述。

            “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四年,春季在西部打猎,猎获麒麟。

       麒麟这个物种是否存在过,自古至今并无定论。孔子老先生一直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通俗的意思是,君子不说那些奇奇怪怪、不着边际、不切实际、逻辑错乱、神神叨叨的话,也就是不说“胡话”。但此处,孔子在削著《鲁春秋》的最后时刻,却保留了或加上了这句怪话:“西狩获麟”,自毁原则,自食其言,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西狩获麟”,西晋时期同时供奉在文庙和武庙的杜预对此句的批注是: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xiū,修)中兴之教,绝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冬猎曰狩,盖虞人(管山林的人)脩常职,故不书狩者。大野在鲁西,故言“西狩”。得用曰获。这一大段话,一个意思:圣王之道被小人所获用,孔子心死了!当然,“春秋三传”也集体为此句发声,各有腔调,罗列如下!

       《春秋左氏传》说:春季,在西部的大野打猎,叔孙氏的驾车人子鉏商猎获一只麒麟,认为不吉利,赏赐给管山林的人(虞人)。孔子细看后,说“这是麒麟”,然后收下它。这是在说明为什么《春秋》记载“西狩获麟”。

       《春秋公羊传》说: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事情。有什么怪异呢?因为麒麟不是中原地区的野兽。那么这只麒麟是谁猎获的呢?是一个打柴的人。打柴的人地位很低,只有天子、诸侯打猎才用“狩”这个词,这里为什么也用“狩”这个词呢?为了尊重他。为什么尊重他呢?因为他猎获了麒麟,所以尊重他。为什么他猎获了麒麟就尊重他呢?因为麒麟是仁善的动物,当天下有圣明的君王出现时它就到来,如果天下没有圣明的君王时它就躲得远远的。有人把猎获麒麟的事告诉孔子,说:“猎获了一只像璋但有角的动物。”孔子说:“它为谁而来呢?它为谁而来呢?”边说边翻起袖子来擦眼泪,泪水滴下来沾湿了他衣服的前襟。孔子的弟子颜渊死时,孔子叹道:“唉!天要亡我了。”当他的弟子子路死时,孔子又叹道:“唉!这次上天要断绝我了。”当听说在鲁国西部猎获麒麟时,孔子说:“我的道已经穷尽了!”

       《春秋穀梁传》说:麒麟被圣人吸引来,才得以捕获的。打猎要记载地点,不记地点就表明没打猎。没打猎而记打猎,得到麒麟是件大事,所以就从大的角度记载了打猎的方向。不用“来”宇,是不愿意说麒麟是中原诸侯国以外的仁兽。不用“有”字,是不愿意说中原诸侯国不常有麒麟。

       “西狩获麟”,孔子感慨曰:“吾道穷矣”。故孔子作《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有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为止,共242年。孔子通过鲁国国史作《春秋》想要表达的都已经表达,想要实现的却无法实现,再往后的中国历史,不过是对孔子时代日日、月月、年年的简单重复,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或许直到现在或将来的某一天。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皆终于此,《春秋左氏传》成书较晚,结束也较晚。

       《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春秋公羊传》与《春秋左传》的记载史实为主不同,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成就在于发挥《春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春秋穀梁传》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chù,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春秋穀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同样解释《春秋》,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主要是阐述史事,是一部史书,《春秋穀梁传》则与《春秋公羊传》体例相同,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解说《春秋》的旨意,是阐明儒家思想的一部经书。

       一般来说,《春秋穀梁传》的解经风格比较平实,与习惯于说“高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形成对比。《春秋公羊传》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强调尊王攘夷、大一统的思想,与现实政治配合较密切;《春秋穀梁传》则主要以文义阐发《春秋》经文,较为谨慎,认为应该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主张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同《春秋公羊传》相比较,《春秋穀梁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礼乐教化,力主仁德之治,在力主礼治的同时,还强调宗法情谊,《春秋穀梁传》以各种有文字痕迹可寻的义例,所探寻出来的孔子自己的思想或所谓微言大义,只能看作是《春秋穀梁传》自己的思想,而不能强加给孔子,以作为孔子的思想。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孔子的前世今生。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叔梁纥,叔梁纥为陬邑大夫,是为孔子之父。

        孔子(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出生于鲁国陬邑 (zōu,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当时的国君鲁哀公致悼辞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这一位国老,让他捍卫我一人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从此以后,就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公元元年。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kàn)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褒奖其功劳,“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