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乱之始——《春秋》

 图志轩 2019-12-09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年代记载历史事件的,也是由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被列为五经之一,后世称史书《春秋》中记录的时期为春秋时期。

三字经有云:《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什么叫“诗既亡”?

就是《诗经》的精神沦丧了,真善美的东西,和谐的东西消亡了,因为天下大乱已经开始,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烽火戏诸侯。西周的君主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召集诸侯,几次救驾之后诸侯不再相信烽火台的谎言,外族犬戎入侵都城镐京,西周宣告灭亡。之后太子姬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大乱之始——《春秋》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周天子的威望逐渐衰落以至于名存实亡。诗经中有风雅颂三种形式,风是民歌,之前有专门负责采风的官员,到了东周,没有人再关注精神追求,国风消失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诸侯拜见周天子时的朝会乐歌,而这时都不去拜见周天子了,大雅消失了;小雅是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在战乱的时期不再歌舞升平,小雅也随之消失;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无人再去祭祀祖宗神灵,颂也消失了。所以诗歌的精神已经消亡,所以叫“诗既亡”。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臣、父、子都要名实相符,各尽其责。可那个时候,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孟子形容这个乱世:“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看到世道乱成这个样子,人几乎要变为禽兽了,他非常无奈,希望在编订《春秋》的过程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大乱之始——《春秋》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两季,因为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所以就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另外,古代在春夏实行奖赏,在秋冬实行惩罚,那么,各取一个季节,表示赏罚,引申而言就是褒贬。而寓褒贬,别善恶说的就是春秋笔法,寓是寄托、隐含,褒贬就评论好坏。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手法,也叫“微言大义”, 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和事。如果甲弑乙,那甲一定是错的,因为弑表达的是杀不该杀的人,比如弑君。如果用甲讨乙,以有道伐无道,一定是乙有错在先。

《春秋》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只有这么几个字,为《春秋》做注释的《左传》具体讲了来龙去脉,后被列为《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流传甚广。郑伯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母亲武姜因生他时难产不喜欢他,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帮助他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他恃宠肆虐,贪婪愚蠢,在母亲溺爱下,任意妄为。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了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就出自这篇文章。

大乱之始——《春秋》

郑伯克段于鄢,简单几个字,却能看出明显的春秋笔法。为什么叫郑伯而不叫庄公?因为是伯爵,所以称郑伯,以爵位代替君主之位,显然是降级了,说明郑伯做得不够好,不好好教导弟弟,而是纵容他胡作非为;为什么叫段,而不叫弟?因为他不遵守弟弟的本分,想夺君位,所以只能称名;为什么叫克?克是攻克的意思,强调了郑庄公和他弟弟像两个国君相争一样,力量对等;鄢是地名,按那时的史书规范,一国之君在自己的国境之内诛杀臣子,是不写地名的,如果加上地名,说明对方有不臣之心。

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得到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服还要光荣,一个字的贬损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痛苦。一个字可以把人捧上天,一个字也可以把人打下地狱,所以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春秋》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忠臣名士,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还有一个名字,叫《麟经》。相关的故事就是西狩获麟。传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领着他的大臣们在山东嘉祥南部山区围猎,轰赶野兽的过程中突然惊扰了一只神兽,神兽仓皇逃窜。哀公和他的大臣们非常好奇,在后面拼命追赶。鲁国权臣叔孙氏管车的仆从对神兽射了一箭,神兽负伤后继续向西奔跑,最终在今卧龙山西部被捕获。因为无人认识神兽,就请来孔子做鉴定,孔子看后说:“这是麟啊!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并掩面大哭,涕泪沾襟。

孔子为何有如此反应?其实他们看到的神兽就是麒麟,源于中国古籍中的记载,麒麟与龙、凤、龟合称“四灵”,是神的坐骑,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他们看见的是一只母兽,所以孔子称其为“麟”。因为麒麟是祥瑞之兽,脚不踏虫子,身不折青草,太平盛世才出现,而现在是乱世,它出现得不是时候,所以孔子感慨他不该来,如今又被卑贱之人捕获,更是仁兽的悲哀。

大乱之始——《春秋》

孔子看到麒麟负伤后惊魂未定的样子心中万分悲痛,就建议鲁哀公将其带回去疗伤,不想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当时孔子正在写《春秋》,他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了,这就是传说中《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当然,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不该被捕获的时候却被捕获,衬托的是圣人最大的悲伤——“吾道穷矣”,就是要推行的“道”实现不了,文化即将没落,这才是孔子悲伤的真正原因。两年之后,孔子带着没有实现的理想离开了这个世界。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却只有一万八千多字,平均每年不到80个字,平均每个月不到7个字,平均每个星期不到一个半字。最短的记录居然只有一个字,在隐公八年,记了一个字:“螟。”螟是一种虫,一个字就算是把一个虫灾给记下来了。《春秋》的经文,就像一条条新闻标题,简明扼要,而事件的因果和过程、人物的行为都无从知道。《春秋》简略到这样的地步,后人读来不易,需要注释,于是出现了为《春秋》做传的书,代表作品就是春秋三传。

《三字经》有云: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谷)梁》。《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复姓公羊;《春秋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复姓谷梁,他俩都是子夏的弟子,也就是孔子的徒孙。这两部作品主要阐释《春秋》道德的意义、评断的意义、是非善恶的意义。《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也叫《左传》,作者左丘明,主要通过历史的事实,来说明《春秋》的笔法,比如前面讲到的《郑伯克段于鄢》,而且补充了好多《春秋》里面没有记载的内容。所以《左传》特别受到史学家的重视,成就极高。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因其先祖曾任鲁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 左丘明的后裔中有左、山丘的丘和带右耳刀的邱三个不同的姓氏。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比孔子大五岁,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

左丘明还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他被称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提到了今天讲的两位人物——孔子和左丘明,说孔子在困顿窘迫的状况下编著的《春秋》,而左丘明编著《国语》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了。可见,不朽的作品永远伴随着超乎想象的艰辛付出。

孔子的《春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却并非是让人欣喜的时代,因为春秋无义战,不过都是争霸称雄,攻伐掠夺,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依然要做一个救世的圣人,在漆黑的长夜里仰望星空,在《春秋》里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大乱之始——《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