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句五十六法及范例(建议收藏)

 lm70cc 2024-05-27 发布于重庆


诗艺花蹊

Image




【编者按】
七言绝句五十六法出自于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所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冯振心先生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他收集整理了历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五十六法。
现重新编辑,供自己、也供七绝初学者学习。

Image

绝句五十六法及范例

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

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童承叙《宫词》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
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
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刘绩《听胡琴》
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
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

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
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第四句其所忆之事也。

归有光《《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

王恭《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第三句先说明其意者也。

郑谷《席上赠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杜牧《题城楼》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第37法
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

宋元《讨柴》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
“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

朱凤翔《村外闲吟》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
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高明《题青山白云图》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
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第四句或用“依旧”“犹还”以呼应之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或“任”“总”,第四句或用“只”“终”“亦”“也”“犹”“又”等以呼应之

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然一夜风吹去,在芦花浅水边。

第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赵师秀《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死犹闻侠骨香。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

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第四句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得浮生日闲。

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

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浣花溪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并州是故乡。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碧山相掩映,碧山被暮云遮。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较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黄荣《牧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 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苏轼《又和景文韵》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14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第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度秋。

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追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
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第四句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田僧《题福教寺诗》
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恋旧巢泥。

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邵雍《天津感事》
阳乌西去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敛黛,不知终日为愁。

第22法: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

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第23法
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若”字于其句首。

唐·李贺《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个书生万户侯。

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晁冲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
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

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第27法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