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肃顺下场为什么这么惨?得罪两宫太后是假,动了八旗权贵利益是真

 James5291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清王朝向来优待宗室,翻看立国以来的276年间,凡宗室犯法,即使天大的罪过,也不过是赐其自尽而已,只有一个人是被推到了菜市口砍头,此人便是肃顺。

说起来肃顺不但是宗室,而且还是咸丰皇帝临死前钦点的辅政大臣,他怎么竟会落得个如此的下场呢?

很多人认为,肃顺是得罪了两宫皇太后,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一些做法把所有的八旗权贵们都得罪了,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肃顺如此的下场就不难理解了。

一、肃顺持宠皇恩,受命辅政权倾朝野

肃顺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他的哥哥端华承袭了王位,而他自己只能做个闲散宗室了,不过肃顺也比较努力,后来通过考试受封了三等辅国将军。

(咸丰皇帝)

咸丰称帝后,肃顺的官运开始一路走高,公元1854年,肃顺成了御前侍卫,此时,他已是咸丰皇帝身边的近臣,后来又接连升任了工部侍郎、礼部侍郎。

肃顺官宦生涯最为高光的时刻,就是其被指定为顾命大臣的时候,咸丰皇帝膝下只有载淳一个皇子,尚且年幼,于是咸丰临死前就指派端华、肃顺、载垣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共同辅佐幼年的同治皇帝。

(八大顾命大臣)

(八大顾命大臣)

但在清朝,皇室最为忌讳的就是权臣辅政,就是怕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这样一来,位高权重的肃顺势必是犯了大忌。

公元1861年,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问了斩立决

据说在刑场上的肃顺骂声不断,还拒不下跪,行刑之人将其舌头切下,膝盖骨打碎后才施的刑,肃顺是做了什么事,竟遭痛恨到如此地步呢?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

首先一点就是肃顺持宠,把持朝政,早在咸丰皇帝在位时,他就是领侍卫内大臣了,权力非常大。虽然还不是军机大臣,但实际上肃顺已经越过端华、载垣等人,是咸丰朝真正意义上的掌权人。

当时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外有英、法列强耀武扬威,军机处里的王公大臣尸位素餐,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主意,完全都是肃顺在指挥调度,苦心经营。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在肃顺那里,除了咸丰皇帝以外,再没有人能进得了他的法眼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恭亲王奕䜣。

二、得罪慈禧奕䜣,“辛酉政变”惨遭杀头

奕䜣是咸丰的六弟,人称“鬼子六”,在与咸丰争夺帝位失败后,被道光皇帝亲自封为恭亲王。按理说他是大清国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但没想到却被肃顺抢去了风头。

英法联军打到了天津,咸丰皇帝跑到了避暑山庄,在他身边的也只有肃顺、端华这些人,整个大清的朝政几乎都由这几人把持,而奕䜣居然最后都没能挤进“八大顾命大臣”的位置,试想其对肃顺岂不是恨到了极点?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

但其实咸丰皇帝对肃顺等人,也有权势过大的担忧,这才有了让两宫皇太后公议朝政的举措,本意在于分权。

御史董元醇择机上了一道奏折,以皇帝年幼为名,敦请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这当然引起了肃顺的极度不满,以至于他在朝会上,当场就与两宫太后和诸位大臣吵了起来,慈禧焉能不恨肃顺。

所谓“太阿之柄不可假人”,共同的利益促使慈禧和奕䜣结成同盟,趁着肃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的当口发动政变,一下子将肃顺、端华、载垣等人革职逮捕,肃顺也成了清朝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杀头的宗室。

据说肃顺被押赴刑场时,在场的人无不击掌相庆,被杀之后,人们还竟争相向前抢食肃顺之肉,慈禧、奕䜣恨肃顺也就罢了,怎么这些人也如此恨他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满洲旗人。

三、肃顺重汉轻满,触动权益召人记恨

相对于两宫皇太后和奕䜣,人数众多的满人、旗人更加痛恨肃顺,而这就与肃顺重汉轻满的施政方略有关了。

清朝自入关以来,一直提防汉人,凡主官必是满人,但到了嘉、道、咸时期,世风日下、内忧外患,不论是政务管理,还是行军打仗上,满州旗人越来越表现出懒散、贪墨、胆怯等许多的坏毛病。

肃顺认为,大清的未来在于汉人,只有重用汉人才能解决时下的危机。

领兵打仗更得靠汉人,于是在他的举荐下,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开始崭露头角,事实也证明,正是这些人的出现,才力保得大清又能延续半个世纪。

(曾国藩)

(曾国藩)

汉人地位的上升,势必导致旗人的地位下降,肃顺尊重汉官,每次见面必称先生,而对满人官员则毫无避讳的直呼其名。

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满人柏葰时任军机大臣、大学士,一品大员,却在大考之时泄露的考题,案发后肃顺直接把他给砍了,清朝大学士被杀也是从无先例的。

后来肃顺调任户部尚书,他发现许多满清宗室勾结奸商,借着朝廷大量引发“宝钞”的机会,大肆囤积居奇,却又拒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而从中捞取不义之财,肃顺以此大力整顿财政,抄没了涉案满族王公大臣数十家,官员数百人。

(整治官场)

(整治官场)

肃顺还对那些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极其不满,这些人由朝廷供养,吃着皇粮却每天提笼架鸟,甚至一生下来就有一份俸禄,肃顺认为这就是八旗兵战斗力差的根源所在。

于是他发布政令,取消了这些人的供给,将省下来的钱粮全部充作军饷,极大的解决了当时清军作战的后勤补给难题。

当然,肃顺的这些做法,也触动了旗人权贵的既得利益,使得大多数的满人、旗人以及皇族宗室,都对他恨之入骨。

(八旗贵族)

(八旗贵族)

肃顺对于汉人和旗人的区别对待,招致了满人的愤恨,但却深得汉人推崇,对于肃顺的被杀,两者也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应。旗人们饮其血啖其肉,而曾国藩却仰天长叹:“此冤狱也,自毁长城矣!”

结局

有人说没有肃顺,清朝早就亡国了,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他对外力主强硬,对内重用汉臣,反贪污、惩舞弊,的确是有匡扶清室之功的。

(紫禁城)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肃顺处事过于刚猛、性格张狂、桀骜不驯,除了咸丰皇帝,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以至于结怨了慈禧和奕䜣。

这还不算,他在重用汉臣的同时,又打压满臣、旗人,裁撤旗人饷银的做法,触动了八旗满人的根本利益,将自己放在了众矢之的。这才是肃顺最终走向绝路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