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白鹿洞书院

 京都闻道阁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京都闻道阁作者索引总目
文丨倪玉

“书院之首、历史悠久。治学有道,传承千秋。”这是龙年春节自驾游陪家人一起专程参观白鹿洞书院后,自己发在朋友圈的感慨之词,微信被推送后,没有想到在异常忙碌的春节里,居然还有一批铁杆微友抽出宝贵时间点评与点赞,叮叮当当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相信如果你有机会身临其境,相信你也会情不自禁去由衷发布自己的感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市五老峰南麓,是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2024年2月14日,结束了南昌的游览便驾车向白鹿洞书院进发,高速公路上车不是很多,可能是错峰出行的缘故,完全可以按照最高限速进行畅快驾驶。比预定时间提前15分钟到达景区附近,这里的车辆邹然多了起来……因为书院在山的低洼处,要到达书院必须先上行再下行,进景点的车与出景点的车交织在一起,车辆开始艰难爬行,一会刹车一会给油反反复复交替不停,右脚被折腾的都有点酸胀……越是闹心越是越添堵,自己的车尾被一辆插挡的车给“吻”上,下车处理发现原来是挂一辆西安牌照私家车不小心而为,出门旅游就是要图一个舒心,一看自己判定就是一个小剐蹭,我便主动放弃索赔驾车继续前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驶完4000米路程,终于将车停在书院的大门口不到10米的地方。当天没有坐景区接驳车是非常英明的,不仅节省出的宝贵时间,关键是真的太方便了。

白鹿洞书院四山环合依山而建,北宋初年,正式定名,迄今逾千年。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入口大门靠近山泉水溪边修建,进入书院左手边靠山是建筑,右手边则是一条山泉水溪,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布局相当考究。

书院里面不仅内部相通,而且还有向水溪方向独立大门,景中景让游人各取所需,门外青石板路十分平坦,一眼望去大致有600多米,年代感十足的大树、供游人小歇的石凳分布在各处,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导游介绍,书院的创始人是南唐的李渤。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瑰宝。了解书院来龙去脉,自然是本次参观重点,和众多游人一道涌入白鹿洞书院史陈列。一块块展板还有实物,让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成为参观的收获。
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雕像巍然屹立,对朱熹介绍自然也是书院的重要一部分。

白鹿洞在书院的后身,绕过院墙才能到达。一只白鹿,在洞中站立,山洞不大,被铁栅栏封闭起来,一看便可以判定为人工建造,往上望去“白鹿洞”三个字映入眼帘。
书院对面的山沟“别有洞天”,泉水潺潺,特别是水溪边的多幅石雕书法,尤为吸引游人驻足欣赏与品味,个人感觉这些书法也是对书院的文化底蕴的一种诠释,它与有灵性水融为一体,让旅行的艰辛倍感值得。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倪玉,笔名海无边、一言、宁浦、王玉,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军官,自由撰稿人,现任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年军旅,3次荣立三等功。曾任中国军事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贸易报》《消费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华建筑报》《海军杂志》等多家报纸及杂志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累计32部,发表各类新闻作品1000余篇,获各类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年,撰写各类策划案、相关材料及发表推文超1000余篇(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