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诡异无比,能操纵生死祸福的厌胜之术!(内附化解办法)

 龙飞凤翔0ndh0a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请木匠、泥水匠建造房屋的时候,一定要好酒好肉盛情款待,以免他们暗中在房子动手脚,使主家病丧,破财,败家或遭遇官司等,让人不得安宁。

这类勾当,被称之为“木工厌胜”,也可以称之为“魇镇”,由于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所以,相传这种技巧只被手艺精湛的木工所掌握,而这种厌胜术的传承也只能通过父子或师徒相沿袭,并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据说,“木工厌胜”的手法大同小异:先削一个似人似鬼的小木偶,在木偶身上刻上生辰八字、咒语等并施以法术,然后把它置放在房屋的梁柱、槛、壁等不易被人察觉的暗处。

到了晚上,这些木偶便会作孽捣乱,或发出如人上楼梯的“咚咚咚”的声音,或如外人来敲门发出“啪啪啪”声,或如鬼打壁板窗户发出“嘭嘭嘭”响。总之,让人不得安宁。

但往往当胆大者深夜出门探究时,外面又一无所有,声响也全息,一旦回到床上睡下,鬼又来了。有的木匠作恶甚者,还在床上施法,让鬼怪半夜发出吓人的“咳咳”声。这类勾当,被称之为“木工厌胜”,在民间也有被叫作“下算”的,即用厌胜巫术去算计他人。

“厌胜”属于巫蛊之术的一种,(“厌”字此处念yā,通“压”,有倾覆、适合、抑制、堵塞、掩藏、压制的意思。)具体起源何时,已无从考证,而民间传说,起源自姜太公,大约在元末明初兴盛。

“厌胜”的习俗和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渊源极其悠远,《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厌胜”:“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

法术大致分为道家正法和民间法术,道家正法主要指斋醮、符箓、雷法等,而画圈和扎小人等则是民间法术,属于厌胜术。

图片

历史上的巫蛊厌胜

太公金匮》中说:周武王伐纣,天下归服,只有丁侯不肯朝见,姜太公就画了一张丁侯的像,向这张像射箭,丁侯于是生起病来。当他知道是姜太公捣的鬼,便赶紧派使臣去向武王表示臣服。姜太公在甲乙日拔掉了射在画像上的箭,丙丁日拔掉了画像眼睛上的箭,庚辛日拔掉了画像脚上的箭,丁侯的病就好了。

这在后世历史上也是有据可查的,例如西汉的“巫蛊之祸”、曹丕赐死甄夫人、唐高宗废王皇后,都是因厌胜诅咒之术而起。

在清朝宫廷之中,记载因为巫术而引发的事变多如牛毛,先是康熙帝的长子——胤禔。

据说胤禔是个美男子,长得一表人才,但却不是太子,当时的太子是康熙帝的二子胤礽。胤禔一心想夺嫡继大统,于是就请了一个会巫术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来诅咒太子胤礽。后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

除此之外,后宫中钮祜禄氏、叶赫那拉氏期间的厌胜之术,也是肆意猖獗。

厌胜术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物。

传说中秦始皇开凿秦淮河,就是为了阻断东南王气;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元朝内廷延春阁遗址上堆土成万岁山,也是一种地形上的厌胜之法。

图片

厌胜术的文献记录

1、《鲁班经》中的二十七条关于“厌胜”术的资料,所用的物品称之为“镇物”,其方法五花八门,不过并非全部都是用来害人的。在二十七条中,其中有十条能帮助居住者的家宅兴旺,甚至加官晋爵,坊间称之为“吉祥厌胜”。

据说因为古时的工匠地位低微,很多无良雇主会对其肆意欺压,克扣工钱,当他们感到深深不忿时便会在施工期间以“厌胜”术进行报复,在屋内埋藏一些称之为“镇物”的物品。当雇主入住后,全家人的运势便会变差,轻则家宅不宁,时有损伤或惹上官非;重则患上恶疾、遇上灾劫、孩童夭折,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家破人亡,是一种非常恶毒的诅咒。

2、宋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陶隐居云:“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

3、《史记索隐》卷八:“东阙名苍龙,北阙名玄武,无西南二阙者,盖萧何以厌胜之法故不立。”

4、《说文》云:“阙,门观也。”秦家旧宫皆在渭北,而立东阙北阙,盖取其便。

5、《后汉书》卷一:“明年,方士有夏贺良者,上言哀帝,云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于是改号为太初元年,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厌胜之。及王莽篡位,忌恶刘氏,以钱文有金刀,故改为货泉。或以货泉字文为'白水真人’。”

6、《晋书》卷五九孙秀传:“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使巫祝选择战日。又令近亲于嵩山著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述伦祚长久以惑众。”

7、《南齐书》卷六明帝纪:“上初有疾,无辍听览,秘而不传。及寝疾甚久,勑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治,外始知之。身衣绛衣,服饰皆赤,以为厌胜。”巫觋云:“后湖水头经过宫内,致帝有疾。”帝乃自至太官行水沟,左右启:“太官若无此水则不立。”帝决意塞之,欲南引淮流。会崩,事寝。

8、《阅微草堂笔记》 中说:“从弟东白宅在村西井畔后……其中有屋数间,夜中辄有叩门声,虽无他故,而居者恒病不安。一日门旁墙圮出一木人作张手叩门状,上有符篆,乃知工匠有隙于主人作是镇厌也”。

图片

吉祥厌胜

明代编撰的《鲁班经》中有二十七条关于厌胜术的资料,所用的物品称之为“镇物”,其方法五花八门,不过并非全部都是用来害人的。在二十七条中其中有十条能帮助居住者的家宅兴旺,甚至加官晋爵,坊间称之为“吉祥厌胜”。

但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厌胜术除了能令居住者顺风顺水外,亦可以令居住者家宅不宁,招来横祸,这类的厌胜术被称为“制压厌胜”。

为防止个别心术不正之人利用“制压厌胜”做坏事,所以我们以下只介绍“吉祥厌胜”以及破解之术。

1、将一只小船藏于房屋的斗(楹柱和横梁间连系的木块)中,如船头朝内,会有利居住者的财运。

2、将一片桂叶藏于房屋的斗内,有利居住者的学业。

3、将一些米放在斗内,会大利居住者的财运。

4、将一株柏科植物藏于屋内任何一处,能令人增寿。

5、在门缝间藏上一支毛笔,居住者便能代代出贤能。

6、将三片连接的竹叶,分别写上“大吉”、“平安”和“太平”,藏于屋顶的椽梁上,可保家宅上下平安。

7、将两个古钱翻转放在正梁两端,会令居住者一家名利双收。

8、将一个墨盒和一支笔藏在木枋内,能有利居住者的仕途;不过若笔头开叉,则会被罢免。

9、在墙头的合缝内画上一个葫芦,会大利从事占卜星相或医术的居住者。

10、在大梁上画上官纱,在枋柱画上腰带,在门槛上画上官靴,有利居住者考取功名。

图片

破解厌胜

当家中发现怀疑是厌胜的镇物时,必须将其投入烈火焚烧或以沸油煎炸,便能破法,而放置镇物的人会立即承受对等的报应,甚至飞来横祸致死。

在现今社会,社会阶级的观念较从前薄弱,工人们也会受到基本的尊重,鲜有听闻建造业从业员会施用厌胜术了,加上楼宇结构不同,《鲁班经》也未必完全适用。

不过,很多风水师傅所用作催财、催官、催子或延寿的一套厌胜术,虽然彼此所用的道具(风水摆设和镇物)不同,不过原理上都和《鲁班经》如出一辙。

另外,下蛊之术,格外难治,应谨慎防范,时至今日,仅存于湘西云贵周边的苗族境内,蛊只能是女子所养所种,男子无法养种;所以苗族的女孩子惹不起。

预防与破解之法:

1、凡房屋整洁夸张者,无灰尘蛛网且主人怪异者,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2、凡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先,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是在施毒,急需向主人问道:“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3、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4、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5、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解除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

图片

因果承负,害人害己

其实不难发现,往往施用这些法术的人,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都是地位、水平等等各方面不如被诅咒人的。

所以不得不出下策,期望以厌胜诅咒之术来逆袭。

固然,有些人确实成功了,但是成功的背后,却是和魔鬼做了交易;是拿自己的阴德和福寿去做了交换,纵使成功,损的也是自己的康寿福德。这和泰国的阴性佛牌、养小鬼等如出一辙;很多人贪图一时之利,运用邪法,但往往最终下场惨不可言。

天道承负,因果轮回,此言四海之内皆为准之。厌胜诅咒之术,失败之后必遭反噬;即是侥幸成功,也是损自身之寿命,及子孙的福祉。切勿存侥幸心理,以身试险。

图片

修道之人,更忌此法

所谓术法,不管是道门正法还是民间法术,终究只是为利益他人,普度众生的法门而已,正信道家弟子承认术法的存在但不过分追求和执着于术法,正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也就是道为体,术为用,有道者术能长久,无道者术必落空。故道为纲,术为目,纲举目张。

道为世间规律,术为规律之用,道为本,术为末,若本末倒置,则一世殆矣!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最后回到文章主题:怎样使得巫蛊降头等诅咒之术百发百中呢?千万不要心存此种念头,所谓一念而百恶生,徒然自损修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