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茧成蝶!助力“受欺凌”少女走出心灵困境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4-05-27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广州市越秀区穗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花都区青年地带项目

一、服务背景


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一个青少年都是一只等待破茧的蝴蝶。

小花(化名),这位14岁的来穗少女,经历了父母离异并各自再婚的家庭变故。她随父亲生活,并在父亲的工作地上学。

不幸的是,在她初二的时候,因人际关系的纷争,她遭受了同学的欺凌。出于保护她的目的,加上疫情的影响,父亲决定让她退学在家休养。

直至2023年,小花被母亲接回本地照顾,并在当地学校重新开始了学业。然而,她的心灵创伤并未因此愈合。

自2019年起,小花出现了用刀划手的自伤行为,这无疑是她内心痛苦的一种外在表现。

转校后,她与同学的关系依然紧张,她觉得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也不理想。

这些困境导致她的自我评价极低,时常感到焦虑,并持续出现头昏和难受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二、问题预估/需求评估


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家属的面谈,评估服务对象目前主要问题如下:

1.个人层面

服务对象精神状态欠佳,缺乏人际交往支持,急需心理干预与社区融入以改善情绪状态和提升社交能力。

服务对象当前的精神情绪状态较为低落,缺乏活力,但却表现出对社会工作者的友好与信任,愿意与之进行深入交谈。

由于长期受到头昏和身体不适的困扰,她大部分时间选择待在家中,试图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这些不适。

然而,失眠现象频发,且缺乏同龄人的支持与理解,使她的心理状态日趋严峻,亟待专业的心理诊断与评估。

2.家庭层面

服务对象身处离异重组家庭,家庭支持网络薄弱,需社会工作者介入加强家庭支持与理解,引导及时就医。服务对象当前所处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家庭支持网络相对薄弱。

她生活在离异重组的家庭中,目前跟随母亲居住在继父的家中。然而,由于继父工作繁忙,回家的时间并不多,母亲则需要同时照顾读幼儿园的妹妹和年仅1岁左右的弟弟,这使得服务对象有时需要协助母亲分担照顾弟妹的责任。

与此同时,服务对象的父亲再婚后与继母共同抚养继母的孩子,对服务对象的关注和照顾也显得较为有限。

尽管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但她的母亲并未察觉到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反而认为她性格开朗不会有心理问题,所以母亲并没有重视和带服务对象到相关医院就诊。

3.社会层面


服务对象渴望重返校园,希望社会工作者帮助尽快做好复学准备。

服务对象自初二休学后长期在家,曾短暂尝试复学却因自残痕迹被学校发现,被迫要求出具正常上学证明后自行退学。

尽管如此,服务对象依然怀揣重返校园的强烈愿望,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忙找到一些教育资源,协助了解复学的各项要求,并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做好充分准备,以助力其成功重返校园,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三、理论依据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深入剖析并协调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从而有效调和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个体内在的真实需求得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悉心倾听服务对象内心的声音与感受,更要敏锐洞察其周围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本次个案正是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引下,全方位地关注服务对象的个人身心状态、家庭支持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网络。

我们致力于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心理压力,稳定情绪状态,同时促进其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流的能力,进而使其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破茧成蝶,走出心灵的困境,迎接崭新的生活篇章。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旨在全面支持小花,协助她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重塑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助力她如蝴蝶破茧般,迎接心灵的新生。

2、分目标

(1)致力于舒缓小花内心的压抑与不安,引导她积极就医,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从而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2)传授小花人际交往的实用知识与技巧,帮助她拓宽社交圈子,增强与社会的互动,逐步恢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3)加强与小花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协助小花做好复学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她重返校园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五、服务计划


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指导下,社工采用了综合性的诊断手段,深入剖析了小花心灵困境的成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了多元化的服务接入方式,旨在帮助她逐步走出困境。

首先,全面评估了小花的心理状况,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属带领她及时就医,为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积极协助家属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鼓励他们多关注小花的情况,为其康复做好家庭准备并提供持续支持,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链接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源,通过“心理咨询师+社工”的协同跟进方式,精准疏导小花的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她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最后,邀请小花参加社区活动,让她在活动中逐渐学习重新适应人际交流,增加与社会的互动,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为复学做好充分准备。

六、服务过程


(一)社会工作者耐心倾听求助,建立稳固的专业关系,深入评估服务对象情况,探索心灵困境

小花主动拨打了社会工作者的求助热线,在通话过程中,她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明确表达了自己希望缓解当前不良情绪压力的求助需求。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高度肯定小花主动寻求帮助的勇气和选择,并展现同理心,耐心安抚她的情绪。

通过运用“探索——描述——宣泄”的专业技巧,鼓励小花详细解释和描述自己所遭遇的困扰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她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倾诉心声的平台。

经过深入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花的不良情绪主要源自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善所遭受的欺凌,这给她带来了深刻的心理影响和人际交往障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她所处的原生家庭环境较为复杂,家庭支持相对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的社会化活动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帮助小花逐步走出心灵的困境,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

(二)社会工作者积极调动家庭环境资源,特别强化服务对象母亲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干预与支持

在运用心理治疗模式的间接治疗手法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辅导服务对象母亲,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

我们一方面向服务对象母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她认识到情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引导服务对象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干预。

在社工的推荐下,服务对象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南方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另一方面,结合服务对象的成长环境与原生家庭情况,我们协助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为服务对象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化活动的机会,以增强其与社会的联系,调动积极情绪。

同时,我们鼓励家属多关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正面评价,从而为其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工作者采取心理药物治疗、心理辅导与社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走出不良情绪,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服务对象就诊后,社会工作者及时跟进,提醒其按时服药、按时复诊,并引导其思考如何在药物和心理辅导之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积极情绪,调动生活积极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同时,鼓励服务对象重拾写作、绘画等兴趣爱好,以丰富其精神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借助团区委“10号工作室·红心护苗”心理咨询项目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四次专业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亮点和自信,结合其兴趣爱好找到未来的方向。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逐渐好转。

社会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手法,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

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知识科普游园、文娱类等青少年交往社区活动,服务对象非常乐于参与,并在活动中尝试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知识与同伴进行交往。这种正向的社交互动有助于服务对象感染积极的心理情绪。

(小花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与同伴良性互动)

(四)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及家属共同探讨影响就学的因素,制定解决方案,为复学做好充分准备

在就学需求方面,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全面剖析了影响就学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和服务对象一起精心制定了一份详尽的任务清单,确保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难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鉴于服务对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其选择职业技术类学校作为就读方向,并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及其母亲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全面了解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就学政策与条件,从而为服务对象的复学之路做好周全的铺垫与准备。

七、服务成效


成效一:情绪疏导见成果,成功停药与稳定情绪。

在心理药物治疗的辅助下,服务对象通过情绪疏导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复诊,服务对象已成功停药,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日益稳定,她学会了通过画画、运动等积极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并愿意与亲近且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成效二:人际关系新转变,悦纳自我与拓展社交。

服务对象在社会活动方面的参与频率明显提升,她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积极转变,从原先的悦纳他人逐渐转变为悦纳自己。她开始重新审视和塑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拓展社交圈,努力发展更为丰富和健康的人际交往。

成效三:家庭支持共成长,母女情深助康复之路。

随着服务对象的逐步康复,其家庭支持也日益增强。

服务对象母亲开始更加关注女儿的内心世界,她不仅愿意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女儿参加各类活动,还积极为女儿报名了绘画培训班,以支持她的兴趣和成长。

服务对象也深刻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和支持,这为她的康复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力量。在家庭的支持下,目前服务对象已经成功复学。

八、总结反思


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凸显,社会工作者接触这类个案时,不仅要深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细致地倾听他们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更要敏锐地洞察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潜在影响。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介入,帮助服务对象有效改善情绪问题,实现心灵的蜕变。

同时,我们也期望家长们能够增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的青春不再被“郁”所困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社会工作经典书籍

《社工入门手册》

给新手社工的技能工具书

看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

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