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同心,义起成长”志愿者骨干能力提升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4-05-27 发布于广东

一、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志愿同心,义起成长”志愿者骨干能力提升小组

活动对象:社区志愿者骨干

参与人数:8人,36人次

社工姓名:高风尘

二、小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志愿者骨干能力提升小组,帮助志愿者骨干学习如何发掘志愿服务需求,提升志愿者骨干的活动策划及组织开展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具体目标

1.帮助组员掌握如何发掘志愿服务需求的方法。

2.引导组员成功策划一场志愿服务活动。

3.组员能够合作组织开展一场志愿服务活动。

三、理论与方法


增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

根据增能理论,社工通过帮助社区志愿者骨干学习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引导组员合作策划、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增强志愿者骨干的综合能力,积极带动更多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激发基层社区治理新活力,为社区发展贡献磅礴的“红色’力量。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四、小组过程


(一)小组初期阶段

小组初期,社工主要目标是促进组员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并通过制定小组契约,形成小组规范。

在破冰环节,组员与社工依次进行自我介绍,通过“造反运动”破冰游戏加深组员彼此印象,消除陌生感。

社工先示范一遍,帮助组员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后,组员顺利进入游戏中,现场氛围逐渐活跃起来。

小组热身游戏

本节小组,社工分享发掘社区需求的两个导向及社区资源及社区需求,引导组员讨论两个问题,列出社区资源清单和社区需求清单,为后续小组内容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小组中期阶段

小组中期,社工主要目标是促进组员的互动,学习如何策划、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第二节小组中,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护气球”团队合作游戏。社工总结游戏指出团队并不是一个人的,要学会分工协作,分工不明确会导致配合和协调出现问题,因此要不断反思、改进,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分工。

随后社工分享重要紧急四象限,活动策划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等,引导组员首先从资源清单中,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并策划一场志愿活动。

经过组员讨论,因为靠近茅洲河出海口的地理优势,决定选择策划开展护河主题的志愿活动。

社工分享如何策划志愿服务

在第三节小组中,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抛接水瓶”团队合作游戏,通过游戏提高组员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的意识,增强团队的信心与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团队拓展游戏

随后,社工引导组员从需求清单中,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并策划一场志愿活动。

经过组员讨论,因为辖区机动车辆、电动自行车及行人较多,加上交通规划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决定选择策划开展交通文明劝导为主题的志愿活动。

社工分享如何发掘社区服务需求

在第四节小组中,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情绪闪卡”热身游戏,引导组员多互动、交流,提高团队相互了解和默契程度。

随后,社工分享了活动筹备的四个环节、活动开展四个阶段、活动领队注意事项以及活动总结阶段。

接下来,组员根据前期策划的两个活动方案,按照活动阶段,选定两个场景,进行现场演练。

组员讨论设计活动方案

在中期阶段,组员之间沟通互动有所增强,组员对小组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员之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情感,分享自己的经验,已形成稳定的小组动力。

(三)小组后期阶段

小组后期,社工主要目标是巩固小组学习成效,增强组员对队伍培育的信心。

社工通过关键词、关键节点提问的方式带领组员回顾整个小组学习的内容,组员都能进行积极的回应,组员基本掌握前面四节的小组内容。

接着,社工带领组员进行“心有灵犀”团队合作游戏,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提高沟通和协作的效率,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能力。

社工引导组员对他们合作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实操总结,对活动策划、筹备、开展等环节进行系统回顾,分享做的好经验做法,探讨如何改善活动中的不足。

最后,社工通过引导组员在“收获树”上写下对本次小组的感想和收获,组员纷纷表示:“在小组中学习到了很多志愿服务策划、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谊”。

关于小组成果,组员感觉这个服务很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常态化开展。通过讨论,形成了相关志愿服务项目组,选定了活动负责人、领队和骨干人员,后续对服务开展情况,社工可适当进行指导。

小组组员合影

五、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

1.帮助组员掌握如何发掘志愿服务需求的方法

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汇总表统计显示,96%的组员认为掌握了如何发掘志愿者服务需求的方法;通过小组过程记录,可以观察组员通过组员列出的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说明组员确实掌握了发掘志愿服务需求的方法。

由此可见,活动目标完全达成。

2.引导组员成功策划一场志愿服务活动

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汇总表统计显示,100%的组员认为能够成功策划一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小组过程记录,组员在第二节、第三节根据服务需求,从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中,各选定了一个服务主题,策划了两份志愿活动方案,并在第四节进行了现场演练和实操。

由此可见,活动目标完全达成。

3.组员能够合作组织开展一场志愿服务活动

小组参加者意见反馈汇总表统计显示,100%的组员认为能够成功组织一场志愿服务活动;组员在第四节结束后,筹备了两场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一场因为天气原因,被迫取消;

另一场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根据小组过程记录,组员在第五节时,对这场活动进行了实操总结,并讨论了常态化开展的一系列问题。

由此可见,活动目标完全达成。

(二)服务满意度情况

社工在小组最后一节,发放服务对象意见反馈表6份,回收有效意见表6份。

组员都认为小组的相关目标达成率为98.6%,对本次小组的时间安排、形式、场地及社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都非常满意,认为自己100%投入到小组中来,小组的整体满意度为100%。

总体来说,组员对小组的服务满意度较高。

六、专业反思


1.做得好的地方;

(1)社工引导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志愿者参与积极,能够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现场气氛较为活跃。

(2)社工能把握自身的角色,在组员讨论的时候,有选择性地“失声”。

2.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小组出现掌控欲较强的组员,要适当加以控制;同时,要适当关注小组中的“沉默者”,鼓励引导其积极发言。

(2)针对组员跑题,要及时予以引导,控制好小组进程。

志愿者服务如何管理?

9位资深社工讲授多种实操方法

9招教你高效管理志愿者服务工作

有案例,有方法

简洁、易懂、易用

《志愿服务管理9招》

重磅上线,抢先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