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题论题”还是“就题论法”、“就题论道”?

 慢点数学 2024-05-27 发布于江苏

问题:一个小组原来有一些人,先来了12人后又走了8人,现在这一组有36人,问这个小组原来有多少人?

“就题论题”

先来了12人后又走了8人,说明原来的人数先增加12人又减少8人,最后变成了36人。那么只需要用倒推方法,便可以求出原来的人数,把“先来了12人”减去,把“又走了8人”加上,即36+8-12=32(人)。这就是大多数学生采用的解法,到这里,一道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便解决了,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即可,即止步于“就题论题”。

“就题论法”

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就会提问: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怎样的解答方法是更简单的?等等问题。说明这些学生已经学会了反思性学习,对于解决问题不止于一种方法,善于去探索更为简洁的解题方法,这便是“就题论法”的一种表现。

对于上面这道题,如果通过画图进行分析会更加直观,也就会产生更多的解法:

方法1:倒推求解

根据画线段图过程可得,原来的人+12-8=36人,要求原来的人数,只需要进行倒推即可,36+8-12=32人。

方法2:建立等量关系求解

根据线段图可得,原来的人+新来的12=现在的36+走的8人,所以原来的人就为36+8-12=32人。

方法3:寻找现在与原来人数差求解

先来12人,又走了8人,只是相当于增加了12-8=4人。比谁增加了4人?比原来增加了4人,所以原来人数就可以用现在的人数减4人得到,即36-4=32人。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宽度得到很好的拓展,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也就很好地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但是,走到这里,也只是止步于“法”的层面,因为学生认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方法,也就是“就题论法”。

“就题论道”

在学生理解题后,如果先指导他们画图,接着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思考并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最后也会得到不同的解法,甚至得到的算式更简单,36-4=32人。

这便是“授人以渔”的学习之道,当他们再次遇到较难理解的题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画图,因为图形会给他们带来直观想象和意想不到的解答方法,会带来由难到易的转变,从而喜欢上探究、喜欢上数学,这便是由“就题论道”所带来的效果。

接着继续往下引导:如果这个小组新来了8人又走了8人,那么这个小组的人数会怎样?为什么?现在是新来了12人又走了8人,那么这个小组的人数会怎样?为什么?你认为现在的36人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条件中抽象出核心的数量关系,而这种数量关系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长此以往,当他们学会了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时,便基本上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逐步树立了理性的思维,甚至理性的精神,这不就是数学的育人之道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