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为什么至今仍被称作“文化沙漠”?

 今日字条 2024-05-27 发布于广东

似乎是不知不觉的,深圳的文博会已经举办20届了,本届文博会亮点纷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精彩亮相,有文化领域的各路网红竞相现场直播,还有业内大咖、知名演员、成名作家等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提起深圳,依然有人会称作“文化沙漠”。

我是2000年到深圳工作的,初时听到这个标签很是兴奋,逢人就说:“你知道吗,我们是文化沙漠。”年少轻狂时,还会以“深圳是文化沙漠”来反衬自己多有文化,仿佛这个城市多么不配自己似的。

伴随我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深圳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不是文化沙漠,依稀记得刚来深圳那会儿,深圳人动辄拿出《花季雨季》说事儿,来说明自己正在变成文化绿洲,后来是《驼哥的旗》等等一些获奖作品,还宣传报道过一波优秀的文化企业,比如早些年的雅昌印刷,后来的方特公司。最新的亮点是舞剧《咏春》,不但全国巡演,而且还走出国门,今年又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着实让深圳人骄傲了一把。如果这些都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深圳其实也有“江湖之远”的日常浸润。相比20多年前,深圳人的文化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越来越多国际级的重磅演出、展览被引进,比如木乃伊展览、庞贝古迹展、三星堆展览等等。深圳人还搞出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天空美术馆,不单展览了欧洲艺术大师的精品,举办了建筑大师高迪特展,而且还经常围绕相关展览策划一系列文化活动,诸如非遗制作、小型音乐会、文化讲座等等。

然而,无论深圳人如何努力,却依然会被有些人称作“文化沙漠”,虽然比之多年前,这样称呼的人已经少了很多。为什么“文化沙漠”这顶帽子总是摘不掉呢?与此问这个问题,不如问“深圳人在谈文化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看看文博会的全称吧!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虽然简称“文博会”,但其实深圳人更重视的是“交易”二字,深圳人爱搞钱,这个尚算新颖的标签被每个深圳人接受,谁漂泊万里不是为了搞钱的呢?北上广难道不搞钱?但独独深圳把搞钱挂到了嘴边,从上世纪80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开始,深圳人就高举起搞钱的大旗,前段时间,深圳地铁推出了一条标语:“不内卷,不摸鱼,不躺平,不划水,不甩锅。”迅速登上了热搜,它似乎督促着每一个经过的人,起来干干干,将搞钱进行到底。

本届文博会上,八大展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多元等亮点频现,生机涌动,继续发挥着中国文化产业晴雨表”“风向标的作用。——这句话摘自官方的新闻稿件,你注意到“产业”二字了吗?深圳文博会不是“文化”的晴雨表,而是“文化产业”的晴雨表。

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人家是来干什么的?不是来风花雪月的,就是来做生意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人家看中的也是“交易”两个字,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拿到更多、更大的订单,让本地的文化产品走向更大的舞台。

花钱赚吆喝的事情,参展商不爱干,深圳人也不爱干,所以历届文博会,深圳人最重视的就是交易额、签约量。本届文博会,深圳人最津津乐道的是,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深圳人就是要打造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贸易平台——看嘛,贸易平台,而不单纯是展示平台。

然而,鱼与熊掌似乎很难兼得,“既要且要又要”的霸总并不存在。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被确切定义的名词,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文化总与清贫联系在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化,烈火烹油鲜衣怒马就不能免俗了,释道元说“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也是在鄙视财富。黄景仁诗作:“书生自古不清贫,一笔文才天下匀。”说是“不清贫”,其实已经清贫了,只是将文才比作财富而已。这句诗也是将文化与财富对立了起来。

南怀瑾曾经在一次讲座中直截了当地将文化与财富、文化与资本对立起来,甚至上升到了佛学的高度,他说:“读书人学问好的一定穷,因为他有慧没得福。有钱人,书读不好,他有福报没有智慧。我常说,文化人跟资本家没有办法结合,假使结合是很奇怪的事情。文化人看到有钱人一股土气啊,哎呀很难受。有钱人看到文化人一股酸味,也很难受。文化人像我们一样,厕所茅厕里的石头,又酸又臭又硬,也很讨厌。”

就像南怀瑾说的,又酸又臭又硬,那才是文化人。老想着赚钱的文化人怎么能叫文化人呢?老想着赚文化钱的城市,怎么能不叫“文化沙漠”呢?依稀记得几年前,有一路好莱坞电影特别好看特别卖座,但是当年的奥斯卡却颗粒无收,有评论就说了:“哪能让你既赚了大钱,又有大奖拿呢?”说得多少有点猥琐,却未必不是部分事实。

所以,不怪深圳没文化,爱搞钱才是“原罪”。

那为什么20多年前,人人都在喊深圳是文化沙漠,而现在喊的人却少了呢?起码不再是一面倒的声音了。一方面是深圳人的确做了足够多的努力,在文化建设方面下了苦功夫,而更重要的其实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化人”们已经不再以清贫为乐,或者不再标榜清贫自乐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拥抱财富。早些年,一部优秀剧本埋没人间,是在“文化沙漠”深圳被慧眼识珠的刘德华看中,拍出了一部《疯狂的石头》,黄渤也得以成名。

深圳什么时候才能摘掉“文化沙漠”的帽子呢?深圳人其实早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了,这些虚无缥缈的说辞,太耽误搞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