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乡镇系列之十五:话说桃源

 吴越尽说 2024-05-27 发布于浙江


桃源镇,是吴江区现七个建制镇之一,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端。从地图上看,桃源犹似一把楔子,深入浙江省的腹地。桃源镇东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和浙江省桐乡市隔烂溪相望,南与桐乡市乌镇由横泾港上的太师桥相连,西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接壤,北与吴江的盛泽、震泽两镇相邻。苏震桃公路纵穿镇境南北,烂溪自东北向西南紧贴镇境东部而过,铜七公路横贯镇境北部。现辖桃源、青云、铜罗3个居委会,民益、杏花、戴家浜等28个村委会。面积90.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华盛大道688号。


▲桃源天池生态园


先秦时期,桃源地域先后属吴、越、楚国。秦代以后,分属会稽郡乌程县和由拳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苏州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平望驿西至浙江南浔五十余里地皆易之,桃源分属吴县和由拳县。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桃源始属吴江。清雍正四年(1726),吴江县划分为吴江、震泽两县,桃源境域属震泽县澄源下乡。民国18年,归属吴江县第七区。民国35年初,归属严墓区。民国38年5月5日,解放。1957年10月撤区并乡,严墓区划为铜罗、青云、桃源三乡,后为人民公社、乡、镇。2001年10月,桃源和青云两镇合并,成立桃源镇。2003年底,桃源镇与铜罗镇合并,成立桃源镇。本文单就2001年撤并前的桃源镇历史文化予以描述,青云、铜罗另见专文。


地名由来

颇具诗意

桃源,元代以后叫戴家浜,而这戴家浜元代之前叫野峡滩。元代末年时的野峡滩,四面环水,东有清水浩河,北有东桥河,西有南坝河,南有强盗埠口(河),芦苇丛生,野鸭出没,一片荒凉,故亦名野鸭滩。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野峡滩


据清乾隆《震泽县志》“杂录”等方志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元至正年间,有一位兵部郎,名戴敬本,原籍明州(今浙江宁波),号立斋,出任平江路(今苏州)同知。张士诚占据苏州城后,戴敬本就弃官职避走他乡,携着受过朝廷封号的妻子王氏和次子集贤院茂才子庆,移居到了野峡滩。来时,他所携人员中,除了家眷还有一名金姓男童仆和一名孙姓女童仆。定居不久的一天,家中有人洗碗时不慎将一只金碗落入河中,戴敬本不禁惊恐万分,怕有什么不祥之事来临,马上请了当地的风水先生来,风水先生相看后说,这里乃风水宝地,只管放心居住就是。于是,戴敬本便一门心思地隐居在此,建房置业,繁衍子孙,形成了以戴姓为主,孙、金二姓为副的戴家浜。

据传,戴敬本夫妇的坟墓葬于苏州上方山,而在戴家浜,原建有一座戴氏祠堂,由戴氏后代在明末清初时建造。祠堂有朝南房屋三间,内供男女神像各一尊(戴敬本夫妇塑像),旁边还有两个小神像(孙、金二奴仆)。清初,纂修《乌青文献》的张园真探游野峡滩时曾到访戴氏祠堂。惜祠堂在上世纪70年代初扩建公社茧站时被拆除。

那么戴家浜怎么改名为桃源的呢?这源于当时戴敬本留有“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由此,桃源的桥名和桥上的对联也大多与此关联。如桃源东南新桥村有一座三孔梁式古石桥,名叫桃花桥,跨桃花桥港,桥上有两副对联,一副为“流水多情,遣谁题柱;落花急语,有客问津”,另一副为:“地接湖滨游笠泽,境疑世外隐桃源”。又如在桃源镇雄壮村有一座梁式三孔的古石桥,名叫问津桥(该桥已于前些年移建于桃源公园),桥上有对联为:“问讯进渔家,欲访桃源扶杖过;津梁邻古寺,闲来竹里听钟声”。再如,在桃源镇广福村有座梁式五孔的古石桥,名叫长坂桥,桥名虽与戴氏诗句不搭界,但桥上的对联“鼉换旧钱梁,草野耕夫题柱拙;鹊填新范石,桃源钓叟泊舟轻”,则将“桃源”直托了出来。


▲桃花桥


▲问津桥


鉴此,解放后,当乡人民政府驻在戴家浜时,桃源之名便自然地应运而生了。后成为桃源人民公社的政府所在地,桃源集镇也得到发展,至1960年代末,形成一条百米长的碎石路街道。1976年,新开桃源河,并逐渐形成沿河而筑的新集镇区,至1982年街道总长2300米。1988年,桃源撤乡建镇后,集镇发展迅速,面积扩大至2.5平方千米。


史前文化

桃源悠久

至今为止,在吴江的人类文化古遗址中,地处桃源的广福遗址是最为悠久的了。

广福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桃源镇区西南约3千米,面积约6.6万平方米,现存2.8万平方米,四面环水,西北临后港,东为长坂桥港,南为庙桥港,当地称为无字圩。


▲广福遗址


广福遗址系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苏州博物馆开展试探性发掘,1994年,苏州博物馆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对其调查试掘。1996年,该两单位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广福遗址石碑


广福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是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余年。在所发掘的160平方米面积中,文化层堆积分5层,厚1.55米,2~5层为马家浜文化(晚期),1层下压良渚文化灰坑,商周时期的灰坑和水井等遗迹。发掘中,发现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麂、猪、牛、狗、龟等动物的大量遗骸。

在10×10的探方中,18座墓葬排列密集有序,尸骨保存良好。葬式、头向不一,随葬品大多置于骨架之下,陶器打散入葬。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丧俗与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挖掘发现的房址中,地面有15个柱洞清晰可见,其中5个柱洞直径达35厘米,说明建筑规模较大。

出土器物陶器居多,主要是鼎、豆,另有少量盆、钵、网坠等。同时出土的还有斧、锛、刀等石器,锥、针等骨器以及一些玉器。值得称道的是,在出土的石器中还有纺轮,这证明了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其纺织的历史确实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吴江先民就已转动纺轮了。


▲广福遗址出土陶器


▲广福遗址出土陶器


桃源不仅有古遗址,也有古墓。杏花村是桃源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镇政府东南约一华里处,南近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有钱家坝等自然村组成。钱家坝自然村中大部分的村民姓钮,堪称为一个“钮家村”。上世纪50年代,钱家坝尚存有一座古墓,古墓所在地俗称“大坟头”。该墓地规模颇大,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六七十米,东、西、北三面砌有高墙,南面为墓地出入口。墓地内大小坟墓林立,矗立着石马等,古柏等树木萦绕。传说墓主是钮家的祖先,曾经中过状元,后至浙江衢州府做过府台老爷,钮姓后辈都称其为“钮状元”。“钮状元”在为官过程中遭人陷害,被割去首级,惨不忍睹。“钮状元”辞世后,家人将其尸体运回桃源老家安葬,花费不少钱财,聘请工匠为“钮状元”雕刻了一个金头,连同尸体一起全尸安葬。


▲钮明纲墓碑


上世纪五十年代,“钮状元”墓遭到破坏,但存有一块墓碑石横在该村渠道上,长期无人问津,后被翻入一条水沟里。2009年春,钮姓后人连同吴江、桃源编修地方志人士及吴江博物馆人员一起将这墓碑发掘,藏于吴江博物馆。经考证,此墓碑系明代古墓碑,质地为青石,残长85厘米,宽53.7厘米,厚13厘米。墓碑正面刻有行书阴文墓志铭。经辨认,墓碑中央刻有“明谦所钮公暨原配沈安人之墓”字样。墓碑右侧刻有“公为明纲,字世维,号谦所,系凤桥公长子。吴江□□□万历戊子科应天举人,仕至浙江衢州府通判。(生于嘉靖)丙辰年六月初六日,卒於崇祯乙亥年十月□□”等字样。


▲抢救发掘钮明纲墓碑现场


查阅吴江方志,见清康熙《吴江县志》上载,钮明纲,字世雄,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仕至衢州通判,与墓碑上所刻是相符的,至于“遭人陷害,被割去首级”则未见有记载,可能是民间讹传。


▲清康熙《吴江县志》载钮明纲

古桥众多

异彩纷呈

桃源的古桥颇多,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即有九里桥、大通塘桥两座,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则有多座。

九里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桃源九里桥村,是烂溪塘上的一座纤桥。烂溪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条河流,自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起,向东北流经吴江的桃源、盛泽、平望等镇后,注入莺脰湖,桃源是它进入吴江境内的第一个镇。九里桥距乌镇九里路程,故名。该桥为拱形单孔,很是小巧玲珑,跨度、矢高仅为3.2米和2.5米,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近年来,桥南北堍的塘岸修葺一新。


▲九里桥旧影


▲九里桥近影


九里桥的东西两向均镌有对联,其一为:“此地容或逢黄石;前途无处不青云。”联中的“黄石”,指黄石公,即圯上老人。据《史记·留侯世家》,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今江苏睢宁),遇一老人于圯(桥)上,授以《太公兵法》,自称: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十三年后,张良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黄石。张良死后,遂与此石并葬。后代流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三卷。全联意为:抵临这里,也许会像当年张良那样遇到黄石公,以受到厚遇;从这里走向前方,处处会碰到好运……另一副联为:“九曲水流溪潋滟;两傍道路跨康庄”,颇有点诗情画意:流经越尾吴头的烂溪,水光潋滟,弯弯曲曲,逶迤向前;烂溪两岸的道路十分便捷,四通八达。



▲九里桥对联


桃源前窑村的大通塘桥为梁式五孔桥,也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约始建于明景泰至嘉靖年间(1450—1524),现存之桥为民国19年(1930)重建。该桥为南北走向,桥面设石栏,有望柱6对。桥长28.9米,中跨6.32米,高3.4米。桥身两侧镌有对联,东向为:“九派长流归一水;千年野渡汇双溪”。西向为:“□□□□□□□;彩虹东去接圆通”。


▲大通塘桥


大通塘桥东向联中的“九派”,原意为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联中取来而用,意谓桥周边的水流颇多;其中的“一水”约是指桥东侧的桃源南北向干流——紫荇塘;下联中的“双溪”,约是指桥东侧的烂溪和桥北侧的麻溪。麻溪为吴江南境东西向干流之一,全长14.7千米,自南麻漾东行4.5千米,在四亭子与烂溪交会。

大通塘桥西向联中的“彩虹”指大通塘桥,“东去接圆通”,指该桥东面有一座圆通禅寺,据清乾隆《震泽县志》载,该寺在十六都(即今属桃源镇地),宋景定年间(1260—1264),僧法显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可惜的是,此寺现已不存了。

桃源古桥中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除了前面已提及的桃花桥、问津桥等桥外,尚有大善桥、青龙桥、亭子桥等。观视这些古桥,桥身上都镌有对联,其联语颇具诗情画意。


▲大善桥


▲青龙桥


▲亭子桥


以大善桥上的对联来说,该桥位于桃源新桥村,为一座梁式五孔石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桥两向镌有两副对联:“杨柳岸通津,远达桑溪迎鹤舫;桃水流入港,平分两省驾鱼梁”和“乌戍接稠虚,落日青泾渔笛远;浔溪连绣壤,晓风长扇客帆多”。第一联上下联前半分句描写了大善桥周围的景物:春风如梳,为两岸千行垂柳梳理着碧丝绿发,但见得碧丝飘扬,绿发作浪,把河岸装点得妩媚动人,逶逦着通向前方的津渡;春风徐来,河两岸万株桃树上,嫣红的花瓣流过桥洞,流向前方的河港……上下联的后半分句,则点明了大善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善桥所在的新桥村,是桃源,也是江苏最南端的村落之一,它和前窑、对风等村一起如一把楔子深入浙江省的腹地,东南西北四向,除北向外,分别邻接浙江省的嘉兴市、桐乡市和湖州市。上下联后半分句还泼墨数言,承接前半分句,续绘了大善桥周围的图景:在柳岸的簇拥下,在桃花的初映下,碧水之上架起了鱼梁,迎接着仙客摇来的雕船画舫。

大善桥第二副联中的“乌戍”指浙江乌镇;“浔溪”,指浙江南浔。此联也颇有诗情画意:富庶的乌镇连接着人口稠密的吴地桃源,在夕阳的余晖里,飘浮丽水之上的渔舟在唱晚,归家走在碧波之畔的牧童在吹着短笛,其歌声,其玉音,悠扬婉转,飘向远方;清澄的浔溪紧连着锦绣之乡,在阵阵晓风中,一艘艘客船从吴头驶向越尾,从越尾驶来吴头,分不清哪是吴越的头与尾,也分不清哪是客船的尾与头。

END

   

    作者:陈志强

    来源:《吴江通》公众号

    2024-05-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