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民俗 灶王爷 吹牛皮 山药蛋和醋

 哲齐66 2024-05-27 发布于山西

​灶王爷在山西

灶王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神,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但它的地位却远远高过火神(阙伯、祝融等),是民间百姓男女老少都曾长期膜拜的神袄。

人类发现火的功用可追溯至原始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南部西侯度文化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测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在遗存发现的动物化石中,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先民们在居住地燃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烧制陶器、吓退猛兽,这种多功用的火堆就是最原始的灶。先民们为了感激火的恩惠,同时对火怀着种种敬畏心理,遂产生了祭火祭灶的行为。在母系氏族中,灶由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因此最初流传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灶有警”,晋人司马彪注:“誉,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而后来道家则说灶神是昆仑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灶神奶奶的说法由此而来,即使后世灶神变成了灶王爷,这位灶王奶奶也常相伴其右,共享糖瓜。

灶王爷的由来,历来众说不一,古代典籍中即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黄帝,《淮南子·微旨》:“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礼记·礼器》中有“潘柴于奥”的记载,汉代郑玄说奥即灶,唐代孔颖达说奥即灶神。此外还有说灶神为天上星宿,因犯过失被玉皇

大帝贬嘀到人间当灶神,号

“东厨司命”。

民间传说灶王爷本姓

张,名单,字子郭(也有不

少地方称其为姓张名郭),他

生来喜爱搜集家家户户的阴

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汇报,

是个令人讨厌、专门打小报

告的家伙。山西民间传说中

张郭是个负情浪子,发了财

喜新厌旧休掉前妻,后因天

灾又变成穷光蛋,讨饭时因羞见其前妻而钻入灶内变成了灶神。过去,山西晋北民间有“女不祭灶”风习,据说就是为躲避这位风流神君。

民间百姓对于灶王爷是谁并不十分在意,在意的却是灶王爷爱打小报告的德性。不管灶王是谁,反正他那驻家特务的角色让人敬畏有加,《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损寿一百日。如此厉害的灶王,教人们不得不时时提防。山西许多地方平时将灶王牌位供在灶头,一日三餐,餐餐不误,每遇节令岁时还要特意隆重照应。人们在灶火前有许多禁忌,诸如不将刀具置灶头、不将污秽之物填入灶内燃烧、不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等等。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灶日。旧《马邑县志》(朔州古称马邑)载:“俗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灌叠,设香堵、怡糖,又以黑豆、寸草为未马,具祭告灶前,日送灶君上天。”晋北民间祭灶最为繁琐,灶前神像两旁要贴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词句。供品有香三灶、纸一份、饼或漠、汤或糖、酒三蛊、黑豆与干草各一把、清水一碗、鸡蛋两颗等。

他少说坏话;酒也是让灶君醉后少打小报告;饼漠是灶神回天路上的干粮;黑豆干草与清水是灶君所乘之马的食粮;鸡蛋给狐狸、黄鼠狼吃,据说它们都是灶王爷的部下,叫做地精,也要打点一下。

流传于原平民间的祭灶歌唱道:“今日是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你上天,俺过光景省吃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老天天也能看见。娃儿们小害你也难免,喂下猫它就要叫喊,免不了费点盐洒点面,灶坑有灰忘了清点,请你老人家可怜可怜,不要上了天说长道短。俺给你带了干粮盘缠,麻糖汤板用粮食换,三蛊酒还是平时积攒。神马儿吃得肚皮圆,大仙们也给煮了鸡蛋。你老上了天,玉帝面前要检点,问起好事多开言,问起坏事就说没看见。保得俺全家平平安安,过了年俺把你天天供献。”晋南民间也流传着一首祭灶歌谣:“灶王爷你听着,灶房里你见天看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脏是俺娃们多,你老人家担待着……”这些民间祭灶歌谣十分生动地刻画了灶王爷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送走了灶王爷,人们心里踏实了许多。于是,过了二十三便认为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了,此时娶媳聘女不再像往常那样严格地选日子时辰,山西民间俗称为“赶乱婚”。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把灶神接回来之前,人们打扫庭堂、置办年货、宴饮娱乐等等,都可以随心所欲。

灶,长期是山西人家庭活动的中心,人们对此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情思。灶王爷这位守灶之神,是山西民间信仰最普及的俗神之一而流传千年。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已发生了极大变化,然而,腊月二十三祭灶日的风俗仍然延续不止,其文化记忆仍然清晰可辨。


吹牛皮的由来   

历史上山西的航运可谓盛矣。

黄河水路行旅以传统的大方船为主要运输工具。因为黄河水位不稳定,四季不均,且沿途多有急流险滩和塞雅堵挡,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势水情使用不同形态规格的船只。山西南部一些临河的县

域使用一种称为

“熟船”的船,

北部一些县则使

用“瓜皮船”。

船的规格一般为

大小两种,大的

叫“船”,长10

米左右,腹宽3~4米,多用于长途行驶;小的叫“划子”,长约5米,腹宽约2米,一般用于短途运行。这些船都是靠人力摇槽划浆行驶。船上一般有老躺(舵手)1名,躺公6~8名,每当逆水行驶,有风扬帆,无风拉纤。

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人们渡河最具特色的传统工具。皮镀子古称“革船”,因其使用牛皮或羊皮制成而名。黄河两岸人民很早就有以皮筏子渡河的习俗。在山西吕梁及忻州沿黄河一带的乡村,人们宰杀羊时整皮退下,去羊腿后封口,成皮袋状,留一条腿的口,过河时吹足气,成一皮气囊,人抱着羊皮囊划水过河,这是皮筷子的维形。后来人们把多个羊皮气囊固定在木排下,人们乘坐在木排之上,由饺客子(专门划船的人)划浆过河。因羊皮筷子分量轻,乘客上筷子时需排列均匀,不能随意走动或站立,以免翻倾。渡河时,皮彼子要顺流而下,往客子用木浆不停急划向对岸靠近。因水

流关系,两岸渡口不能相对而设,到了对岸后,相距出发时的上游渡口已有一大段距离了。乘客上岸后筏客子将皮筏扛上肩头步行至上游处,再放筏急划回来。故有谚云:“下水人乘筏,上水馁乘人。”

用牛皮袋子做成的皮筷子可以运载重物,将整根碗口粗的圆木编成木排,下栓几十只牛皮囊,一筏子可乘十数人,牛皮馁比羊皮馁要稳当许多,只是本身分量太重,到对岸后要拉至上游渡口才能返回。过去,黄河两岸操此业的人甚多,时令节日,河渡繁忙,馁客子终日奔波于两岸之间,个个晒得皮肤謝黑发亮。皮馁子渡几个来回后,皮囊中的空气会逐渐泄漏而要时常充气,筏客子经常用嘴对皮袋吹气,故当地人听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讥之。据顾颌刚先生考证,俗语“吹牛皮”即缘于此。

除了“吹牛皮”和“吹羊皮”之外,黄河边上有些水性较好的人,还有用大葫芦渡河的习俗。从农家庭院种植的葫芦中挑选三五只大个儿的,用麻绳扎起绑在身上,便可纵身入水,借其浮力奋力划水渡河。即使不渡河,也常有孩童身绑几只葫芦在黄河中嬉闹戏水,成为一种锻炼体魄的有益活动。

山西境内还有许多季节性河流,平时干個或水浅不及足果,雨季时则水位暴涨。有些年轻力壮的汉子便守候在人们必经之地,遇到需要过河又不敢趟水或不愿弄湿衣裳的行人,便背负其过河,民间谓之“背河”。“背河”的习俗古老而久远,是人们互助的一种形式,后来便逐渐演变为一种临时性的职业。清末民初时,背河者向行人索要一文铜钱便可背一人过河。也有背河者使恶作剧的,背人至河中水深处便开情节在故事演义中常能听到,人们引之以资谈,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乡村人多不穿内衣,背河汉子在背人过河时脱去外衣便一丝不挂,人们亦不以为怪,姑娘媳妇把眼一闭,任由背河者往河中走去。山西晋南一些乡村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保留着背河的乡俗。现在,各地交通设施和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桥梁遍布各重要河道,背河的习俗已趋消失。


独特的山药蛋文化

山药蛋,学

名马铃薯,原产

于南美洲,哥伦

布发现新大陆后

开始在世界各地

传播。明代中叶

传入中国,人们

称其为洋芋、土

卵、荷兰薯、爪哇薯。大约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引入山西。据《植物名实图考》载:“山西种之为田,俗称山药蛋,尤硕大,花白色。”“山药蛋”或“土豆”,是山西人对马铃薯最亲昵的称呼。

170多年来,山药蛋扎根于山西广大农村,以其耐旱涝、适宜干冷气候的特性,受到山西百姓的欢迎,尤其被山区百姓誉为农家一宝。

山药蛋在山西的常年种植面积达30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缺水少肥的晋北、晋西北的丘陵山区。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内,山西对山药蛋品种进行多次科研、筛选和更新,推广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使得山药蛋成为一种粮菜兼用的高产稳产作物。

山药蛋与山西老百姓的关系简直是太密切了。山药山西老百姓带来莫大的实惠,山西老百姓也没有怠慢了山蛋。在半个多世纪内,几乎平均每年发明一种食用山药蛋方法。山西不愧为举世无双的山药蛋饮食文化帝国。

烧山药蛋是最原始、最粗猎的吃法。在野地里随便挖坑,垫上干柴枯叶,将山药蛋扔置其中,点火烧熟,剥掉皮便可食用,既是菜,又是粮,香喷喷,绵酥酥。每当收时,在田间地头可以看见孩童急不可耐就地烧食的情景。将山药蛋去皮切块放入烧炉中烤熟,外脆里酥,是晋老百姓桌上常见的佳肴。吃这道菜时,人们往往不用筷子,伸手抓一块,送往口中慢慢品味。招待外来客人时,这是必不可少的颇受欢迎的一道“大菜”。

人们常挑选表皮粗糙的老山药蛋蒸食,熟后皮爆开甚至脱落,甜绵可口。一些人还在严冬将山药蛋放在院外冻一晚上,放入笼中急火蒸熟,皮变厚不开裂,糖分增大,特别香甜。还有人在秋季将山药蛋埋入浅土层,任其冷冻消融,来年春天挖出,山药蛋水分减少,颜色发暗,烧蒸后食用,软筋香甜。

熟山药蛋剥皮后与夜面或其他杂面参匀,捏成桐圆形蒸熟,晋北称为“山药均蛋”。用生山药蛋丝同杂面粉和调味品搅拌匀,或蒸熟,或以食油炒食,晋北、晋西北称为“块垒”,晋中称为“拨烂子”。生山药蛋丝和入夜面中,排片切条蒸熟,晋北通称“山药条”,代县则称为“猴脚板”。

类似的吃法还有“菜闽罔”、“蒸捞饭”等多种。

吕梁山区岚县一带有一种特殊的做法,把山药蛋用铁制的“磨擦擦”磨成糊状,挤去水后加少量面粉和匀,有蒸、煮、压河捞、包饺子、摊凉皮等十几种吃法。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经过“磨擦擦”包的山药蛋饺子,皮呈半透明状,内里馅儿看得一清二楚,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玻璃饺子”。用“磨擦擦”方式做成的山药蛋食品,绵筋可口,别有风味。

晋东南一带有名的“和子饭”,以山药蛋块(或条)和豆菜类煮入小米粥中另酌下面条,是富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因其制作方法简便,且可以因人口味不同而随意调配佐料,备受山西广大地区人们的青眯,甚至有许多中小饭店以这种传统饭食来吸引顾客。

山药蛋和猪肉、粉条、豆腐、白菜等杂绘而成的“大绘菜”,几乎遍布山西各地的餐桌,尤以晋北、晋西北的绘菜有名气。倘若在大绘菜中加上些当地野生的菌菇,更衬托出山药蛋的爽口和清香。现在,久居都市吃惯了油腻的人们去饭店,总忘不了要点一道大绘菜。

纯粹用山

药蛋烧制而成

的“土豆泥”,

可根据各人爱

好而做成不同

色香味的菜肴。

至于炒山药丝,

已成为考评厨

师的“必修课”。

简单一个菜,厨师的刀功、火候功夫以及佐味、起锅等技艺尽见其中。山西各地餐桌上的“尖椒土豆丝”已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保留菜肴。炒山药片这道菜也包含着诸多厨艺功夫,与炒山药丝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山西民间家庭的炒菜中,山药蛋可以同各种肉类、武菜配伍,或切成条,或切成块,或切成片,均能尽情尽理,相得益彰。在吕梁和太原娄烦等地民间,如果没有山药蛋筒直就没法做饭,山药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一日无的食物,娄烦山区有20多种山药蛋美食,其中最有名的是“炒山药”和“活捉山药丝”。“炒山药”,将山药蛋去皮切成三楼形小块,把猪油在锅里烧熟,放入花椒面、葱丝和醋,然后把山药块倒入干炒,加上盐和黑酱再炒,添水熬10分钟后即可食用。如配上猪肉或其他家常蔬菜,更显山药蛋味香。人们在宴席上往往争相食用,盘光碟尽,从不遗剩。“活捉山药丝”,将山药蛋刮皮洗净,切成细丝,经水淘洗捞出,锅内倒入较多麻油和盐、酱、葱丝、花椒面后进行干炒,制成的山药丝油滑发亮,香甜可口,是娄烦人招待宾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

山西人从外来的炸薯条和烧烤饮食文化中受到启发,在干炸和烧烤山药片、山药条方面又有创新。在一些城镇的路边小摊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多种或油炸或烧烤的山药蛋食品。山药蛋还可以制成粉条、粉皮、粉丝、淀粉等产品,为山药蛋食品系列增添了无穷韵味。

因制作山药蛋食品而创造的工具在山西民间随处可见。

去皮、刻芽、擦泥、切片、切丁,以及挤压、敲捣、插打、搅拌、过滤等等各色工具、炊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就地取材精心制作,有的改装借用,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山药蛋不仅在山西饮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还深深地络印在山西人的意识观念和艺术形态中。大量的山西民歌、地方小戏、美术工艺乃至农谚俗语中,山药蛋的影子俯拾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把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李束为等一批以创作反映农村题材作品为主的山西作家群称为“山药蛋派”。山药蛋居然成为当代山西文学创作高峰期的一个闪亮的符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文学流派的特称,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山西人民在山药蛋种植、收获、储藏和加工中形成的生产习俗,到制作各种色、香、味、形山药蛋食品的饮食习俗,以及与这些习俗相伴而生的信仰禁忌等心理、观念,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澜的山药蛋文化的画卷。这幅奇特的画卷是山西人独有的。

山西人爱吃醋

山西人爱吃醋的风习,早已闻名天下。

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西儿”。其实,“老西儿”的“西”字本来应是醋的古称“疏”字,二字同音同声。“老西儿”的含意,一是指生活在山(太行山)之西的人,二是指食醋成习之人。

长期以来,

流传着许多关于

山西人爱吃醋的

民谚。“山西人

爱吃醋,家家有个酷葫芦”,“老西生性怪,无醋不吃菜”,这些习惯在外人眼里很是稀罕;对大多数山西人来讲,“有醋可吃糖,无酷肉不香”、“一里香油十里醋”,所以,“宁可丢了饭担子,不敢扔了醋罐子”,甚至“阎锡山的兵,缴枪不交醋葫芦”,简直是嗜醋如命了。

山西人爱吃醋的理由很充分。

山西缺水,尤其缺乏稳定的优质水资源,许多地方是低注盐碱滩,总体水土含碱量高。吃醋以“中和”碱性、缓释“水硬”的说法由来已久,形成了山西人喜酸的口味习惯。

山西是面食之乡,生活实践与生理体验使山西人认为醋对于各种面食最“入味”,因此历来注重醋蒜调和,千百年传承形成了以醋为中心的调味系列。山西盛产制造醋的原料,粮食类有高梁、大麦、玉米、豌豆、小米等,果类有柿子、枣杏、梅、红薯等,为山西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西的制醋作坊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工艺独特,品牌众多,是山西醋文化形成发展的坚实基础。山西民间医学传统源远流长,醋的医疗保健功用很早被山西人开发利用,在民间广为流传,等等。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不吃醋反而令人不可思议。

山西人吃醋的历史很悠久。

山西酿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竹书记年》中有这样的记述:“有草英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英,月半而生十五英。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英,及始而尽。月小则英焦而不落,名日冥英,亦称日历英。”《白虎通·符瑞》也有类似记载:“具英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英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英去,故阶英而生,以明日月也。”这种植物除了具有原始日历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酿醋。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对冥英作过考证,说:“古太平冥英生于阶,其味酸,王者取之以调味,后以酸蕴代之。”按照这位泰山太守的说法,用冥英作植物醋,比周朝醋官造的疏还要早一些,只是后来才被直代替了。这种冥英生长于山西南部的临汾县,清乾隆年间《临汾县志》载有古迹“冥英亭”,在县城西南十里的伊村。说明周代之前今临汾一带已经有了醋的生产。郝树侯《太原史话》中也说:“周朝有蘭人之官,专给贵族们管理酿醋。到春秋,醋已经成为家常食品。这样推测下来,在晋阳城建起来的当时(公元前497年)就应该有醋的制造者了。”

山西酿醋历史久远,以清源(今清徐)久负盛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清徐陈醋颇具特色,然长期以来酿法守旧,在

漫长的岁月中无明

显改善。到了清顺治

年间,有介休人王来

福改进熏醋工艺后,

才出现了“山西老陈

醋”的名牌,其创办

的醋坊“美和居”成

为显赫一时的大商

号。

几百年来,太原

市桥头街有一条胡

同叫宁化府,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宁化王朱济焕的王府所在地。这里有一家酸群作坊叫“益源庆”,酿出的醋酸香郁烈、味美醇厚,久存不腐,深受太原市周边民众喜爱。这家作坊有一具废弃的铁瓶,可容粮食100余斤,上铸铭文“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证明在190多年前太原醋的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如今,“宁化府”已成为太原名醋的响亮牌号。

醋在山西人生活中很重要。

酸造家醋的古老传统在山西广大乡村中极为流行,酸得一手好醋的家庭主妇在村里格外受人尊重,不亚于男子考上秀才。长治壶关县南阳护乡辛寨村,从宋代就开始酿醋,家家有醋缸,人人可以当醋匠,村里处处是醋坊。晋中、雁同一带的乡村,老百姓习惯以高梁制醋,晋西北则多习惯用玉米酿醋,而临汾、运城一带许多乡村都习惯制作柿子醋。新中国成立之前,晋中祁县有60%以上农户自己酿醋,每家备有数只醋罐,从淡到醉依次排列,置于向阳面屋檐下,是民间家庭重要的生活器具。谁家的醋罐多,酿出的醋香,谁家就会受众人称道和尊敬,就被认为是个“好人家”,甚至嫁姑娘娶媳妇也把对方家庭是否会酿醋作为一个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西酿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除山区农村还遗留家庭酿醋的风习,主要供自己食用之外,大多数交通便利的地方已渐渐不再自酿醋。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许多在外生活的山西人常回家乡挡买山西酷,并影响着各地群众的饮食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