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历史与自然交融之地——灵岩山

 吴越尽说 2024-05-27 发布于浙江

历史与自然交融之地



灵岩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木渎古镇西北,袁宏道称其“山不甚高而幽奇甲于吴中”。灵岩山四周峰峦环绕,自北向西依次有天平、寒山、银顶、穹窿、香山、清明、皋峰、尧峰,自南向东依次有横山、吴山、楞伽、黄山、狮山,可谓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似不甘与诸山并列。灵岩山耸立在太湖之畔,海拔182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山上奇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张郁夫《十二奇石》诗曰:“灵芝天挺独超群,佛日岩边马迹分;龟鼓鸣更宜望月,射堋飞的欲披云。醉僧渴望槎头乐,牧竖闲寻牛背纹。读罢经幢无个事,钟声塔影送斜曛。”其实,山中的奇石何止十二或十八,肖像之状,宛若大千世界。这些奇石中以灵芝石最为著名,故名山为灵岩。相传在今山顶的灵岩山寺一带,曾是吴王馆娃宫殿宇的遗址,琴台、响屧廊、吴王井等古迹遗存至今。袁宏道曾记:“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飚至,声若飞涛。”


恽寿平《灵岩山图》卷(局部)水墨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灵岩得名于天下的另一个原因,是山上有寺。东晋司空陆玩本是在这里建造别墅,后来被捐赠给佛门,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建成秀峰寺。十五年(516年),西域梵僧智积到寺弘法,奉智积为开山祖师。1926年重建,工程由姚承祖规划设计。1932年,印光法师改为灵岩山寺。90年代再经修葺,复建扶梯、腰檐和回廊,重现其旧址。寺院位于山顶,占地约2.3万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中部的弥勒楼阁供奉着天冠弥勒与坐相韦陀,气势庄严。而藏经楼珍藏着珍贵的佛经和文物,其中孤本藏经1700余册、血书《华严经》等更是珍贵无比。


灵岩山旧影 摄于民国

《吴郡图经续记》中朱长文写道“登灵岩之巅,附具区,瞰洞庭,烟波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于沧波之间,诚绝景也”。登上山顶,琴台、望月台、西施洞等景点尽收眼底。琴台高耸在山之最高处,山壁上刻着“佛日岩”三字,而下方的披云台更是苏东坡题字之地。相传明代画家文徵明曾多次在琴台写生,站在山巅,眺望远方,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能够感受到文徵明当年在此写生时的所思所想,或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敬畏之情,或许在这片静谧之地,能够窥见他对人生、艺术和文化的深邃思考,体会到他笔下山水的灵动之美。登高望远,凭栏远眺,仿佛能够与文徵明心灵相通,感受到他与山水相融、与自然共鸣的情感交融。



抗金名将韩世忠,与苏州亦颇有因缘,一生戎马,转战南北,却十分喜欢苏州的富贵风流,殁后敕葬灵岩山下。



韩世忠墓在灵岩山西南麓。墓有宋孝宗所题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通高约3.08丈。1939年夏,万字碑遭强台风袭击,轰然仆地,断裂作10余块。1946年,灵岩山寺妙真法师邀集韩氏后裔等,集资以水泥嵌箍胶合,分两段并立,并加题“宋韩蕲王神道墓碑”篆书横额于顶部。碑额10个1.2尺见方大字完好无损,有原碑拓片和照片存世。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园经1990年陆续整修后开放。


灵岩山,承载了苏州古城的文化底蕴,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成为游人探秘的必到之地。在这片山水间,历史与自然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幽奇而神秘的画卷,等待着你的探索与发现。


拟稿:王婷仪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4-05-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