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种杂谈 | 大尾大蚕蛾饲养与生活史

 板桥胡同37号 2024-05-27 发布于天津

很抱歉这波又鸽了一个月(其实并没有很抱歉)。这是我觉得国内最梦幻的蛾类物种之一,想仔细一点把它介绍的好一些,践行一下小小的工匠精神(略去一万字疯狂自夸)。

然,期中后面紧接着期末,时间过于紧张,只能一鸽再鸽(真的不是因为懒)。好在最后期末周还是抽出了半小时把雌虫的标本简单拍了下,图片素材才算准备完备。

Image

雌雄虫上手,左雌右雄

大尾大蚕蛾是一种大型而奇特的尾天蚕,雌雄异型,身姿曼妙。国内主要分布在最南部,如云南的版纳、文山等地。
著名大蚕蛾爱好者吴云先生在《中华美蛾》一书中将大尾大蚕蛾称为“彩云追月蛾”,大概是因为它独特的弯月状的前翅眼斑和独特的花纹这种颜值与难得程度都双拉满的大蚕蛾,一直都在目标名单中名列前茅,今年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
接下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饲养的过程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生活史
10月8日,朋友胡杨送给我18枚产自云南文山的大尾大蚕蛾的卵。虽说今年降温较晚,当时室内温度大概仍有23度左右,但对于这样据说很怕低温的一个热带物种,还是让人发愁,生怕路上冷到、晃到,孵化不出。
另一个问题是寄主植物,秋末,它的几种主要寄主植物,如枫香、重阳木都已开始落叶。纠结之后我决定选择重阳木,一来量大,校园周边有一些大树;二来似乎还很新鲜,叶片我猜不至于很快掉光。
Image

大尾大蚕蛾的卵,有不规则花纹,较大

10月16日,幼虫孵化。刚刚孵化的一龄幼虫有长长的绒毛,幼虫橙色黑色相间,说实话有些吓人。
但长肥了还是很好看,宛如橘子口味的软糖(好傻逼的比喻)进入二龄则变成绿色(青苹果味)。
幼虫期共5龄。
Image

刚刚孵化的幼虫

有12枚孵化的卵,孵化当晚就激动的跑到6号门口采了一把重阳木(学校里没有发现),第二天幼虫就都开食了,料想应该是很容易饲养的种。
孵化没几天,感觉温度太低,我就拿到皮旭那,放在加热垫里控温24度饲养。由于我的疏忽,主要大概是因为过于干燥,一龄折损较大,进入2龄的只有6条幼虫。
Image

幼虫阶段,共5龄

总的来说饲养还是非常简单,折损也很小,最终到化蛹共有4只幼虫,幼虫非常非常能吃。要不是太忙大意了,认真养一下的话百分之九十几的成活率还是轻飘飘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都很不错,6只幼虫都健康成长。因为空间有限,我放在比较密闭的小盒子饲养,两只一起。
Image

蜕皮前——蜕皮后,幼虫蜕掉旧头壳和“皮衣”的头壳,头壳迅速膨大。

如果要说特别的地方,就是大尾幼虫有强烈的互啃的倾向,别的大蚕很少发生这种情况。我本以为是我用小盒子养两只密度过大导致,但在大蚕王处采用大空间低密度饲养时也出现了同样情况,确实是很喜欢互啃了。好在我及时发现,只是啃掉了瘤子上的几根毛。
分开饲养后第二天,又出现悲催的情况。先看到有一只幼虫盒子里有黑水,还以为是被咬受伤流出了体液,一看是吐黑水了。再一看别的盒子,发现大家都吐了,有一只都吐到变色。当时万念俱灰,万万没想到会阴沟里翻船。但还是抱着一线生机,给他们更换了叶片。
第二天,吐水情况停止,幼虫少量进食,除了一个即将转龄的幼虫情况有些恶化。第三天转龄卡皮的那只幼虫死了,别的幼虫稍微好转,吐到变色的幼虫也稍微正常一些了。最终只折损了一只幼虫,别的幼虫都存活了。
四只幼虫分别在11月12、16、17、24结茧。茧金黄色,拉了几片叶片作为辅助。茧有小孔,口封的不是很严实,能明显看到羽化孔。
Image

大尾大蚕蛾的茧,左侧为羽化孔

因为听说雌雄比较小,加上在下女人缘一直不太好,对能出雌虫很没信心,所以又觍着脸问大蚕王白嫖了几枚。
Image

已经基本发育完全的雄虫的蛹。已经能看到翅的花纹

羽化
12月1日,刚下细胞生物学,皮旭打来QQ电话,告诉我有一只羽化了。欣喜若狂的我下课就冲进皮旭宿舍,看到一只拖着细长尾巴的雄虫趴在茧上。瞬间找回第一次养出蚕宝宝的成就感与快乐。
Image

第一个羽化的也是第一个化蛹的,我们称之为“大儿子”,蛹期约为三周

Image

雄虫正面,大大的眼睛,宽阔的触角,毛茸茸的身体,敲可耐惹

雄虫基调为金黄色,有棕色炫酷花纹,前翅眼斑月牙形。非常的花里胡哨。(如此精彩的描述)
Image

由于白天还比较热,怕老大飞走,只能当晚给“老大”补拍了几张

对于成虫,我采取的惨无人道的处理办法是直接放在室外。一来低温下成虫无法活动,不会碰坏翅膀,可以随时摆拍;二来可以等到寒潮来临直接等他们冻死做标本,不用我亲手杀生。
本以为这种热带虫应当很怕冷,冻一晚上就该无了。结果到最后并没有成功冻死任何一只。即使晚上已经到了零下,两周后看到都已经瘫软了,拿到空调房里做标本的时候一个个都开始活蹦乱跳的复活了。最过分的是最后两只雌虫,硬是挺过了南京连续几天最低温近零下十度,最高温度也在零下的大降温,两周之后拿去做标本又复活了。
总体的规律是,零度以上会呆,不会晕倒,就很适合冻晕了摆拍(真是衣冠禽兽阿)零下会晕倒,但是几天之内都能复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昆虫处死有时候低温也很不可靠,永远不要低估昆虫们的极限……感觉有机会可以测评一下几大蚕的耐寒能力和机理。
等到雄虫陆续羽化完毕之后,朋友给的两只雌虫也羽化了。本以为我的四个自己养的当中没有雌虫了,结果最后一只羽化出来是一只雌虫,可把我和皮旭高兴坏了。
到最后,只有老四是女儿,最后一个,在12月18羽化。
Image

羽化中的雌虫

Image

锵锵锵锵~雌雄虫上脸对比图(左边雄虫羽化的时候,还穿着薄薄的卫衣,右边雌虫羽化的时候,已经换上了羽绒服)

Image

开头的那张图的真实图片是这样的。

因为这只雌虫羽化时前翅被自己的体液粘到(就是前面羽化图片那张),翅尖卷了。全文中的图片我都处理了一下,用另一边的翅尖替换了(以还原她本应有的美)(主要是我有点强迫症)
Image
总的来说我更爱雌虫,感觉更加素雅。奇特的又粗又长的后翅尾突实在长在我审美的点上。可能这就是我们高端人士的审美(shenjingbing)。
右边是很骚的皮旭用很骚的姿势让我给他拍一张很骚的雄虫趴在他很骚的衣服上的骚照片。我觉得确实很骚,所以还是放一下。
饲养退化
成虫羽化完毕之后就是做标本。虽然集体复活带来了一些小麻烦,但还是很快完工,最后给大家都拍了标本照。手中有野外成虫标本、我自己饲养得到的标本和大蚕王饲养得到的标本。
大蚕王采用的是相对接近野外的大空间低密度通风挂养法。我由于空间不足,还是放在盒子里小空间养,这样的养法对于很多比较娇贵,特别是容易感染的物种来说是很危险的,很容易感染团灭。就算养活出来,个体也会较小,并且出现退化的情况,表现在形态以及生殖系统的各个方面。
此前并没有很留意具体的退化在形态上的表现,这次得到了一些标本,可以简单看一下形态特征在人工饲养中如何变化。
Image
由左至右是野外采集到的雄虫、大蚕王饲养出的雄虫,以及我饲养出的两个弟弟成虫,退化程度逐渐加深。
能够肉眼很明显看到的区别包括:
1、前翅变钝圆
2、后翅尾突变细变短。导致整体看起来不舒展,丑丑的
3、前翅眼斑变的奇怪,夹角逐渐变大
4、后翅眼斑变小,甚至正面眼斑消失
5、花纹颜色变化,色素暗沉。似乎个体越小,颜色越深,偏黑色,而正常应该是红棕色
6、个体变小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更多的实验论证,可能食材、光强度与周期、温度、空间、通风等都会有一定影响。
Image
前翅和后翅变化的特写,有趣的是最小的一只后翅眼斑消失,前翅的眼斑断裂,出现了一滴“眼泪”
雌虫的现象也类似。最明显的还是后翅尾突的长度比例和后翅眼斑的大小。
Image
拼合出的图片,看起来更加直观。左侧为我自己饲养的“老四”,即小女儿,后翅眼斑的退化和尾突变短非常明显;右侧为大蚕王饲养得到的接近野生个体。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实验室中的结论和野外的实际情况总是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误差,需要时刻警惕,不能大意妄下结论,随意以实验室结果推断野外环境下的规律。
总结
总体来说,大尾大蚕蛾基本上属于最容易饲养的大蚕之一,对温度、湿度要求都很宽松。要说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小心叶子不要是打来农药的,二是空间要大密度要小,谨防互啃,三是吃的多,得勤快点。
饲养中,因为几株大树打了农药差点害死宝贝们,我和皮旭每天找看起来安全的无农药区域的地上冒出来的小苗苗,颇废功夫。累代繁殖方面,我这里没有条件和精力了,好在大蚕王已经在实践,有更多有趣的信息可以后续继续与大家分享。
至于自然状况下的主要寄主和生活规律,我是无法探寻了,只盼某年某月能有机会能在野外见上一面。

作者:郑徐弘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