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城区沙畈乡周村虞氏宗祠

 流星雨刘鑫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婺城区沙畈乡周村虞氏宗祠

周村是婺城区沙畈乡乡政府所在地。

在琅琊镇过了白沙溪廊桥一直向前,沿着公路行驶,便来到沙畈乡所在地周村。

走进村中,一座古色古香、气势非凡的宗祠映入眼帘,这就是周村的虞氏宗祠。虞氏宗祠又叫承本堂,2004年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

  虞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占地905平方米,前后四进,左右设厢房。各进建筑均三开间,明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用中柱。宗祠大门前放置抱鼓石一对,各进左右设厢房各两间,建筑左侧置二层附房,七间带一弄。宗祠第一进建于明代,后三进建于清代,为典型的明清建筑。

  在周村,还有明代的府堂厅等古建筑,现府堂厅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

1937年续修的《汤溪虞氏宗谱》记载,周村原住民姓周,村以姓命名,称周村,后周姓逐渐减少。周村虞姓始祖员公于公元960年由停久入迁,村名沿用。如今的周村,虞姓是主姓,占全村的65%

在上世纪40年代,每逢正月初三或初四那天,村民们就把自家养的年猪放在祠堂的太公像面前祭拜,这些猪杀了以后,放在架子上,都是经过一番“化妆”,披红挂彩,再敲锣打鼓抬进祠堂,放上两个晚上,家里派人守着,三天后再搬回家,整个正月就用这只猪招待客人,这些猪则被称为神猪。在老一辈村民们的记忆中,有一年,在祠堂里最多放过80多个神猪。当天村民们还会在祠堂外的空地上表演,每个人拿着一把钢叉开始敲打。祠堂外,村民还放着七八十个火铳(村民称之为神铳),一起放的时候真是惊天动地。

除此之外,每逢过年,虞姓的村民便会在祠堂点亮纱灯(灯笼),从十二月二十五一直亮到正月十五,过年期间,虞姓的村民就在祠堂里拜祭祖先,先陈列供品,再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早些年,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村里还要请戏班演戏;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还要迎龙灯。

在周村的虞氏宗祠,大厅中间除了有一张太公像,原本还有一块皇上御赐的匾额,上面写着“五代同堂”四个大字。据《汤溪虞氏宗谱》第五卷记载,周村“五代同堂”的太公为虞长瑞,生于雍正己酉年(1729),妻子廖氏,夫妻两人举案齐眉,全家人团结和睦,在当地传为美谈。嘉庆辛未年(1811),在经历了三个皇帝后,虞长瑞先廖氏而去,享年82岁。

当时村里出了'五代同堂’后,当地官府就上报给了朝廷,那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最快的就是骑马乘船,谁知一来一去,路上花费的时间较多,等朝廷派下来的人前来查证核实的时候,太公虞长瑞已经去世了,不过还好遗体并没有埋掉,于是皇上也就承认了'五代同堂’,并御赐了一块匾额。

周村,在方言中,“周”就是“藏着”的意思。早年间,因为地处大山,整个村子隐蔽在村口的观音庙后,因此许多村民也认为这就是“周村”名字的由来,而在村口的山脚下还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人们路过周村的时候,村口有许多大樟树、大枫树和梓树围着,只有走进去才能看到几户人家,导致周村被人所知甚少。据村中老人说,路过村子的时候,无论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都要下马或者下桥步行经过,因为怕惊扰到村里的大官。有一年下雪天,有人经过时,发现这里风水极好,就把佛像背到了如今下殿的地方,后来在村里山脚下就有一座下殿,里面还有观音堂,放着一座佛像。有村民认为因为这座下殿镇住了风水,所以村子里才出不了大官。

在村民的记忆中,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版本:以前有一位村民的外甥,在朝廷当上了大官,拿着许多金银珠宝回来,准备看望住在周村的舅舅,一路长途跋涉到了皂里村,在一户人家歇息后,便向他打听周村舅舅的情况,谁知却被告知舅舅已经去世,于是外甥便留下了金银珠宝返回了朝廷,那户人家从此就发家致富了。

在周村,还有一个景象便是“北水归塘”,被村民认为是聚财的象征。据村民介绍,原本周村有一口池塘是一个鲤鱼的形状,而在鲤鱼的肚子上却有一个小缺口,水流直接从缺口流到了下游,风水先生说是“鲤鱼破肚”会造成财气不好,好风水都被破坏了,村民们便在缺口上“做了手脚”,拦住了水流的去向,导致了从北边流下来的水直接又倒流回了池塘中,从而有了“北水归塘”的景象。

 翻阅了《汤溪虞氏宗谱》,据记载,辅苍系第一代虞氏太公虞曾,为会五公,曾任五代(五代907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后周时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助教。五代后周时,他从余姚到金华遨游山水时,来到辅苍,见到这里有五峰、鹫峰,又有白沙溪,林木葱葱,土壤肥沃,适宜居住。于是由余姚迁居辅苍桃源,之后的第五代虞鸣鹤为停久村太公,自迁居停久以来,迄今已千余年了。在村中走访时,村中老人说,虞氏太公原先在东山,第五代搬到停久。周村虞氏的第一代是震三太公,从停久迁居到周村。

据《汤溪虞氏宗谱》记载,本谱始修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始祖为境,汉代人。

据记载,余姚虞氏来自中原,公元一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的灭亡,绿林军农民大起义以及刘秀建立东汉等,这一系列历史大事件的发生,都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当时虞氏家族还生活在离政治统治中心很近的中原(现河南省),为了躲避战乱,保全族人,虞氏一门在族长的带领下,扶老携幼过黄河,来到江南,在余姚定居下来。

自东汉至唐,余姚虞氏先后有20余人载诸《三国志》等国史正传,加上见于其他历史典籍的50余人,今日我们仍可从有关历史文献检索得到的余姚虞氏世家人物多达70余位,其中封侯者7人,官至三公九卿者10余人,出任守令的更多,跨越东汉、三国、晋、南朝、隋、唐、五代十国,人物之盛,所建树的学术、艺术成就之多,江南豪族无出其右者。即使在中原望门豪族中,可与之媲美的也不多见。

虞家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是东汉中叶的虞光,他担任的是零陵太守一职。虞光的儿子虞成和曾孙虞歆还分别当过平舆令和日南太守,不过他们在历史上都不出名,虞家真正闻名于世,甚至家喻户晓的,是东汉末年的虞翻。

  在《汤溪虞氏宗谱》卷一虞氏宗谱源流总序中就有虞翻的记载。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虞翻于经学颇有造诣,对于学问孜孜不倦,从未间断。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翻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著《明扬释宋》。

据记载,虞翻是一个比较“直率”的名士。最初他追随会稽太守王朗时,一再告诫其不要和孙策开战,王朗不听,最终兵败逃亡。孙策觉得虞翻是个能人,于是不计前嫌继续命他做功曹,甚至还亲自登门探望过虞翻。

孙权继位后,虞翻则继续为东吴效力,他先是帮助吕蒙白衣渡江,攻破关羽把守的荆州,立下战功,后又在公开场合数次斥责于禁和麋芳,说他们是投降将军和俘虏将军毫无气节,只会惺惺作态。这些言论和行为,让孙权非常反感。

孙权当上吴王后,就把自己喝酒的爱好发挥到了极致,常常请臣工们一起宴饮,喝大发了还亲自给大臣倒酒。虞翻不想被灌醉,就假装不胜酒力,躺倒在桌子底下。孙权看到虞翻已经“醉”翻在地了,于是晃悠悠去给其他人灌酒。没想到,他偶然一回头,竟然看到虞翻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居然敢驳自己的面子!孙权大恼,当即下令要诛杀虞翻,幸亏大家苦劝,虞翻才免去一死。

由于得罪吴王的地方数不胜数,孙权实在无法忍受,最终把虞翻流放去了交州,后又再次将他流放到更远的苍梧郡。

许多年过去了,某一天,孙权突然想起了虞翻,觉得这人还是蛮耿忠的,就准备派人把他接回建业。可惜晚了,此时的虞翻已是年老多病,未等回到建业,就客死他乡。

虞翻一生共生有11个儿子,其中老四虞汜、老五虞忠、老六虞耸、老八虞昺,都在东吴政权内先后担任过要职。司马家族南渡来到长江以南,建立起东晋政权后,土生土长的虞氏家族就利用自己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积极帮助司马氏巩固政权。投桃报李,司马氏也没有亏待虞家,任用了不少虞氏子弟做官,由此,虞氏一门的声望达到历史顶峰。

生于西晋初年的虞潭是虞翻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虞翻的第五子虞忠,他在西晋灭吴的战争中,战死沙场。虞潭既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又继承了爷爷的聪慧,成为辅佐司马王朝稳定江山的重要大臣。在他当将军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平定了陈敏之乱、王敦之乱、苏峻之乱,让初到江南的司马家族稳固了统治。

公元324年,虞潭本来因为生病要回余姚养病,后来听说沈充跟着权臣王敦造反,马上就在当地招募宗族万余人,组织军队前去勤王。直到沈充兵败身亡,虞潭才罢兵而回。虞潭晚年又任过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等职,七十九岁时去世。

虞家不仅有武将虞潭,更有天文家虞喜。“岁差”这个重大的天文发现就是虞喜通过常年云系观察发现的。在儒学方面,虞喜更是当时的儒学大师。东晋政府在儒学方面有无法定论的问题,都会差人去请教虞喜,以他的说法为准。

不过,虞喜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当官,他这一生只做过一次“功曹”,还是被当时会稽郡郡守强迫授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