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案主,男,10岁,来自一个残疾家庭。 母亲是癫痫患者,因残疾证放在企业里面交社保,导致一家无法申请低保,一家人的生活开支靠母亲做手工活艰难维持,平时也因为家里的经济困难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付费活动。 案主对父亲有较大意见,认为父亲好吃懒做,不作为,经常会对父母发脾气,而且在学校表现的内向。于是向社工求助,希望社工能介入这一家庭的帮助。 二、问题分析 家庭治疗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关注整个家庭系统,认为家庭成员的问题往往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家庭结构和文化,提高家庭功能,从而解决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1. 家庭经济困难
2. 家庭关系紧张
3. 父亲角色缺失
三、理论依据 家庭治疗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关注整个家庭系统,认为家庭成员的问题往往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家庭结构和文化,提高家庭功能,从而解决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结合家庭治疗理论,社工在帮助这个家庭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社工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助案主家庭申请低保或其他经济援助,从而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社工还需要帮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方式,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缓解家庭关系紧张。 四、服务目标 1. 经济状况改善
2. 家庭关系和谐
3. 心理问题缓解
4. 自我价值提升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五、服务过程 社工通过家庭治疗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案主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合适的服务计划,帮助案主及其家庭实现改善。 服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需求评估与建立关系 社工前往案主家中,试图与案主及其父母进行交谈,了解家庭状况、成员需求和问题所在,但是在面对社工的到来,案主表现的比较抗拒,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社工利用倾听、同理心、接纳的方式同案主母亲进行交谈了解目前案主及案主一家面临的问题,案主母亲向社工倾诉自己一家的困难和无助,因为残疾证放在企业缴纳社保,因此无法申请低保,表示案主父亲因为患有严重的肩周炎无法充实体力劳动,只能每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家务活也不分担,平时只能靠案主母亲做点手工活贴补家用,入不敷出。 平日里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有偿课外活动都没有条件参加,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去缴纳这些费用。 案主母亲表现的非常的无奈和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正常人可以出去工作,这时社工也及时给予情绪疏导和纠正案主母亲的认知。 ![]() (二)第二阶段:政策解读与自主决策及协助与资源链接 在本案例中,社工首先从经济层面为案主父母详细解读了低保政策和残疾人之家的待遇,让他们了解到申请低保和入职残疾人之家的工作可能性。 社工遵循案主自决的工作原则,让案主自己决定是否申请低保并前往残疾人之家工作。 通过这一过程,案主父母对相关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合理途径得到保障。 在案主父母表示,愿意前往企业里面将残疾证领回来申请低保并有意向前往残疾人之家工作后,社工进一步发挥了协助者的角色。 社工协助案主母亲前往残疾人之家办理入职手续,并向村委会了解申请低保的条件和相关手续。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不仅提供了信息和建议,还帮助案主父母搭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桥梁。 案主父母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返回途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们认为,能够享受到政策的支持,日子应该会越来越好。 这一阶段的实践表明,社工通过政策解读和资源链接,不仅帮助案主家庭了解了相关权益,还协助他们采取了实际行动,为改善生活状况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政策解读、自主决策和资源链接。 社工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确保案主家庭能够充分了解自身权益,并采取实际行动改善生活状况。 这一阶段的工作为后续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案主家庭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 (三)第三阶段:家庭功能恢复与心理疏导与积极引导 在本案例中,社工运用家庭治疗理论,针对案主家庭的功能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工作。 社工首先识别出案主父亲在家庭功能上的缺失,并分析了这种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通过与案主父亲的深入沟通,社工引导他承担起家庭责任,鼓励他参与家务和轻松的手工活,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案主对父亲的不满情绪,也逐步恢复了案主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 在案主父亲愿意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状态,与案主母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后,社工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案主的心理疏导和积极引导。 社工及时介入,引导案主多发现父母亲身上的优点及改变的状况,为案主注入希望,提升案主对目前生活的积极性。 社工建议案主通过学习来转移注意力,鼓励案主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指出案主身上的优点,引导案主树立正面的自我认知。社工的及时介入和引导,帮助案主消除了绝望的念头,并将案主转介到专业心理老师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 这一阶段的工作不仅恢复了家庭的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案主的心理健康的恢复。 综上所述,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恢复家庭功能和进行心理疏导与积极引导。 社工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引导者、协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确保案主家庭能够恢复功能,并帮助案主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 这一阶段的工作为案主和其家庭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社工经过3个月的服务和心理老师对案主的定期治疗,案主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改善。 当社工再一次进入案主家中进行回访时,案主不像以前那样躲避,而是开朗的走到社工面前和社工打招呼,并且为社工端来凳子坐下,学校老师也主动联系社工,不是最近案主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可以一起互动,变得更加的开朗,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学习上也比以前更加有了积极性,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成绩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六、服务成效 通过服务过程,本案例展现了显著的服务成效。 1.经济层面的改善 首先,社工深入案主家中,通过倾听、同理心和接纳的方式,成功与案主母亲建立了沟通,了解了家庭的经济困境和成员的需求。 社工详细解读了低保政策和残疾人之家的待遇,帮助案主父母意识到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可能性,并尊重案主的自主决定。 随后,社工的协助使得案主母亲成功入职残疾人之家,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2.亲子关系改善 亲子关系的改善社工根据家庭治疗理论,引导案主父亲承担家庭责任,通过沟通和引导,使他愿意改变生活态度,与案主母亲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提升了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案主与父母选择平和方式进行日常沟通,父亲感冒了,案主会主动提醒父亲去看医生,而且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心理层面的改善社工运用专业方法及时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案主发现家庭和父母的优点,利用注入希望的方式,提升案主对生活的积极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三个月的服务和心理治疗,案主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愿意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本案例通过家庭治疗理论指导,成功帮助案主及其家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关系趋于和谐,案主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案主对父亲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不再频繁发脾气。 七、社工专业反思 在本案例中,社工展现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同理心。社工的介入和情绪支持对解决案主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在跟进与评估方面,社工确保了案主的长期改善。通过与案主的互动和学校老师的反馈,社工能够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体现了社工的持续关怀和专业责任。 社工的专业实践不仅帮助案主及其家庭实现了改善,也为社工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