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字诗、一字诗、回文诗,这些绝妙诗词,读来妙趣横生

 杉乡文书阁 2024-06-01 发布于贵州

自从喜欢上了读诗词之后,每每读到喜欢的,经典的,独特的的诗词,总要单独记录下来,反复品读。

今天分享是一些很有意思的诗词,你读一读,就知道它的绝妙之处了。

半字诗

《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这首诗,其朝代与作者皆成谜,流传至今的版本亦为数众多,然而眼前这一版,无疑是其中备受推崇、深得人心的佳作。其词句浅显易懂,犹如家常白话,却内蕴深邃禅意,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首联“半山半水半竹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隐逸与红尘交织的生活画卷。纵情山水,固然风雅,然难免孤寂冷清;偶尔涉足红尘俗世,也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调和。此中境界,宛如诗佛王维,状元出身,曾身居高位,却能于山林与朝堂间游刃有余,终至山水诗之巅峰。

次联“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则是对友情与爱情之道的独到见解。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长流,如师如友,恰到好处;至于爱情,既要爱慕尊重,又须保持自我,所谓“半倾心”,便是此中真意。

第三联则是对处世哲学的深刻阐述。面对世间纷扰,需得半醒半迷半率直,方能如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在痴醉中不失天真本色。此等境界,在画坛中亦有所体现,如唐伯虎之“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正是这种人生哲学的完美诠释。

尾联则以写景收束全篇,半晴半雨、半月半轮的景致,既是对前文的呼应,又寓含人生哲理。人生如月,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然而,正是这些起起落落,方能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生活的真谛。

全诗24个“半”字,串联起生活状态、友情观、爱情观、处世哲学及人生悲欢等诸多层面,一气呵成,禅意盎然。年少时或许觉得此诗炫技有余,而人到中年,方能领悟其中句句是人生真谛,值得反复品味。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字歌》用四十二个“半”字道出了人生一大哲学。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这个量度就是“中”、就是“半”。达不到这个量度就是“不及”,超过这个量度就是“过之”,做事做到一半时的状态可能是最好的。半因半果,半苦半乐,半取半舍,半是半非,不大悲大喜,不大起大落,生命在这半半之间,才能找到真实的平衡点。人生短暂,如何过得坦荡、自在,追求的就是这个“半”的境界。

生活不必太完满,一半就好,如灵隐寺对联所言: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秤心。

复字诗

《复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月缺月圆月高悬”描绘了月亮在其运行周期中的两种主要状态:缺和圆。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因为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所致。当月亮高悬于空中时,无论是圆或缺,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月暗月明月似盘”有时月亮看起来比较暗,可能是因为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或相位的原因。而当月亮明亮时,它就像一面巨大的玉盘,照亮夜空。

“月亏月盈月有信”“亏”和“盈”两个词,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月亮的盈亏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像它“有信”一样,准时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月清月淡月中天”描述了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它的色彩变化。当月亮位于中天时,它可能显得特别清晰或淡雅。这种变化为月亮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神秘感。

整首诗以月亮为主题,通过描绘月亮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的形态和色彩变化,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月亮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头同心诗

《无题》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独】守【一】方土,

“【独】守【一】方土,”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守护一片土地的情景。这里的“独”字强调了孤独的状态,而“一方土”则代表了这个人所拥有和守护的领地。这体现了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孤独生活的坚守。

“【独】耕【一】亩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田间耕作。这里的“一亩田”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农田面积,而是象征性的,用来表达这个人自给自足、勤劳耕耘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孤独,但充满了满足和成就感。

“【独】居【一】斗室”一个人在狭小的房间里独自居住。“斗室”指的是非常小的房间,但在这里,它并不代表局促或压抑,反而体现了简约和宁静。这种生活方式让人能够远离喧嚣,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独】享【一】朝闲”一个人独自享受片刻闲暇的时光。“一朝闲”指的是短暂的空闲时间,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

整首诗以“独”字贯穿始终,通过四个场景展现了孤独生活的不同面貌。虽然孤独,但这种人却能够从中找到满足、宁静和自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想的选择。

宝塔诗

宝塔诗顾名思义诗的排列像是一座宝塔,起始的字既是诗题也是诗韵。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香叶,嫩芽”:这两句描绘了茶叶的基本形态和特性。茶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嫩绿的芽叶吸引着人们。

“慕诗客,爱僧家”:这两句说明茶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也深受僧侣们的青睐。茶的清雅和宁静与文人、僧侣的气质相契合。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这两句描述了制茶和泡茶的过程。茶叶被碾磨成粉末,像白玉一样细腻;然后用红色的纱网过滤,保证茶汤的纯净。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铫是煎茶用的器具,当茶被煎煮时,呈现出黄蕊般的色泽;倒入碗中时,茶汤泛起如曲尘般的花纹,美轮美奂。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这两句描绘了品茶的最佳时刻。夜晚,明月高悬,与友人品茶,别有一番风味;清晨,朝霞满天,独自品茶,心境悠然。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这两句赞美了茶的独特魅力。茶能洗尽古今人的疲倦,让人精神焕发。即使喝到醉意朦胧,也难以用言语来夸赞它的美好。

这首诗通过对茶的描绘,展现了茶文化的深邃和韵味。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以其独特的香气、色泽和口感,吸引着人们去品味、去欣赏、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一七令·山》

唐·令狐楚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

“耸峻,回环”开篇即展现出山的巍峨高耸与蜿蜒曲折,给人一种磅礴大气之感。接着,“沧海上,白云间”进一步描绘了山的地理位置,仿佛它矗立在沧海之上,与白云为伴,更显其高峻挺拔。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两句,借用历史典故,商者和谢公分别代表了古时的商人和文人墨客,他们为了寻求珍宝或领略山川之美,不惜深入山林,远赴高山。这里既赞美了山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山岩间泉水滴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幽深的山谷中,鸟儿欢快地鸣叫,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山的幽静与生机,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向往。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两句,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空间感。山与岛屿相连,向西延伸到陇塞之地;猿猴的啼叫声向南传遍荆蛮之地。这里既描绘了山的辽阔与广袤,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世界的向往与好奇。

最后两句“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世人只知道追求名利和地位,最终只能在官场中老去;而山中的芳草和麋鹿却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理想境界。

嵌字诗

嵌字诗是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哭象棋》

明·王阳明

象棋在手乐悠悠,卒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起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波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相若心头为人揪。

据说王阳明幼时痴棋而废寝忘食,其母将棋子丢入河中,他看着象棋随水漂流,摇首顿足,哭之以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卒被严亲一旦丢。”描绘了一个棋手在享受下棋的乐趣时,突然发现“卒”这个棋子被“严亲”(这里可能指对手或自己疏忽)丢失了。这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生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则重要的事物或机会,可能会在一瞬间消失。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起休。” 当一个“卒”掉入河中(即被吃掉),其他的棋子(包括强大的“将军”)也无法挽救。这反映了在困境或挑战面前,如果缺乏合作或支持,即使是强大的人或事物也可能无法自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波流。” 马虽然能行千里,但也只能随波逐流;士(仕)虽然地位高贵,但进入山川(棋盘上的复杂局势)也只能随着波流(对手的攻势)而动。这暗示了人生中即使有能力和地位,也可能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炮响一声天地震,相若心头为人揪。” 以“炮”和“相”(象)为象征,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氛围。“炮”的响声如同天地震动,象征着巨大的冲击和变化;“相”作为重要的防守棋子,如果受到威胁,就会让人心头为之一揪。这反映了人生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困难,以及它们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这首诗以象棋为媒介,探讨了人生中的机遇、挑战、合作和命运等主题。通过棋子的命运和棋局的变化,诗人传达了对于人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嵌字诗》

【三】语【三】言【三】字经,

【月】圆【月】缺【月】长明。

【桃】红【桃】绿【桃】含笑,

【花】谢【花】开【花】舞风。

“【三】语【三】言【三】字经”,“三字经”这一传统经典书籍来引入,暗示了这首诗将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

“【月】圆【月】缺【月】长明”,月亮有圆缺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月亮始终明亮。这里用月亮象征了恒久不变的事物,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起伏变化的坦然接受。

“【桃】红【桃】绿【桃】含笑”,桃花绚烂多彩,红绿相间,且带着微笑般的绽放。这里用桃花象征了美好和生机,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之美的赞美。

“【花】谢【花】开【花】舞风”,花开花谢,花朵在风中舞动。花舞风来象征了生命的活力和灵动,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变化的欣赏和感悟。

《满庭芳·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以云母、珍珠为屏帘,描绘了一个精致而幽深的室内环境,沉香更是增添了一份淡雅与神秘。一位深闺中的女子,她精心打扮,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这里的“金缕”可能指的是女子身上华贵的衣物,而“硫黄”则巧妙地融入中药名,同时也暗喻了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她因为离情而抑郁,这种情绪如同硫黄一般难以消散。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柏树和桂树的影子相互交错,月光如水银般洒满整个庭院。女子在这样的夜晚中从容起身,独自欣赏这宁静而美丽的景色。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女子翘首以盼,时间如半夏般匆匆而过,夜凉如水,透过了她身上如薄荷般清凉的衣裳。“连翘”和“薄荷”都是中药名,同时也传达了女子内心的清冷与孤寂。

下阕中,“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月亮挂在藤条上,如同一把弯钩,这样的夜晚对于女子来说已是寻常。她梦见自己身处沙场,或许是因为她心中的那个人正远在边疆。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女子已经不再化妆,独自生活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轻粉黛”和“独活”都是中药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她想要继续与心上人的联系,但却无法做到。时间流逝,乌发变白,两人之间的隔阂如同参商二星般永远无法相见。这里的“续断”、“乌头”和“苦参”都是中药名,同时也传达了女子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最后三句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当归”既是中药名,也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期盼。然而茱萸已熟,岁月已老,菊花也早已荒芜。这不仅是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寓意着两人之间的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

整首词情感深沉而复杂,通过中药名的巧妙运用,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离情别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景物描写也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一首嵌地名诗,诗人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的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秋天的夜晚,半轮明月高悬,月光倾泻在江面上,江水波光粼粼,月影随着江水流动。诗人以“半轮秋”形容峨眉山的秋月,既传达了季节的信息,又描绘出月色的清幽和宁静。而“影入平羌江水流”则通过江水中的月影,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在夜晚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途中思念友人,但友人却不在身边。这里的“思君不见”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而“下渝州”则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友人所在的地方,前往新的目的地。这种离别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愁绪和无尽的思念。

整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背景,以江水流动为线索,通过描绘月夜景色和表达离别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眷恋。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自然景色之中,使得整首诗意境更加深远。

数字诗

数字诗即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数字诗》

万岭千山百里云,

十花九树八成荫。

七家六五四双燕,

三李二桃一片春。

“万岭千山百里云”,开篇就勾勒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无数的山峰和山脉绵延不绝,广袤无垠,而高远的天空中则飘浮着百里白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十花九树八成荫”,十种花卉争奇斗艳,九棵树木郁郁葱葱,其中八成都形成了浓密的树荫。

“七家六五四双燕”,七户人家散布在田野间,六五成群的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四双燕子在空中轻盈飞舞。这一景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同时也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三李二桃一片春”,三棵李树、两棵桃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生命力和希望的象征。

《一字诗》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一瓣心香一瓣荷”,仿佛可以闻到荷花的清香,这种想起已经浸润到了心里。

“一泓秋水一泓波”,秋天的水面,秋水清澈,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

“一池碧叶一池影”,荷叶在池中的形成倒影,碧绿的荷叶与清澈的池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一路风光一路歌”,行走在自然之中,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心中不禁唱起了欢快的歌曲,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一花一柳一鱼矶”,花、柳和鱼矶三者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每一部分都各有特色,但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抹斜阳一鸟飞”,夕阳下鸟儿飞翔,斜阳映照下,鸟儿展翅高飞,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山水之间的寺庙和林中归来的僧人,山、水、寺、林、黄叶和僧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重复“一”这个数字,将每一处的景象都刻画得生动而独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诗人用“一去”开头,营造出一种行走在路上,渐行渐远的画面感。接下来,“二三里”则具体地描绘了这段路程的长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所在位置的偏远和静谧。

“烟村四五家”,村庄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宁静而祥和。而“四五家”则具体地描绘了村庄的规模,不大不小,恰到好处,给人以亲切感。

“亭台六七座”,田野或道路旁的散布着几座亭台。这些亭台可能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也可能是乡村的点缀。诗人用“六七座”来形容,既不过于密集也不过于稀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乡村的宁静和闲适。

“八九十枝花”,诗人最后以花朵作为结尾,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这些花朵可能是野花,也可能是村民种植的作物。它们以“八九十枝”的数量出现,既展现了乡村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整首诗以数字贯穿始终,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使得画面感更加鲜明。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风景和生活,表达了对宁静、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鸟归巢图》

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讽刺或批判。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这两句诗通过列举数字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某种鸟类(可能是麻雀或其他小型鸟类)一只只归来的场景。虽然数字看似简单,但通过这种反复和累加的方式,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数量的庞大和繁多的感觉。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这两句诗则进行了对比和讽刺。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而普通的鸟类则被视为平凡、普通的存在。诗人通过“凤凰何少鸟何多”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上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即那些高贵、有才华的人(如凤凰)太少,而平庸、无能的人(如普通鸟类)却太多。接着,“啄尽人间千石食”则进一步讽刺了这些平庸之人却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数字隐秘诗,将数字用谜语的形式展现出来。此篇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字“卜落”为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天”字“人”去为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王”字去“一直”为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詈”字“言”去为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吾”字失“口”为五;

有上交,无下交:“交”字“有上”“无下”为六;

皂白何须问:“皂”字去“白”为七;

分开不用刀:“分”字“不用刀”为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为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为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悔恨、对离去的人的怨恨、对人际关系的无奈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决断。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个垂钓者乘坐一叶扁舟,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展现了垂钓者的朴素和随和,也体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

“一丈丝纶一寸钩”,长长的丝纶和细小的钩子,暗示了垂钓者的耐心和细心。他们不急不躁,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垂钓之余,高歌一曲,饮上一樽美酒,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愉悦。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是诗人所向往和赞美的。

“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它概括了垂钓者所处的环境和季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超脱感。在这个秋日的江面上,垂钓者独自一人,享受着与大自然的独处时光,这种孤独和超脱,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超脱和豁达,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回文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同体回文诗》

正读: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头晴窗。

倒读:

窗晴头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这两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倒读的技巧,使得诗歌的意境在正反两个方向上都能成立,展现出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正读诗:“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头晴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的景象。空花落尽,意味着春天已深,酒倾缸则表现了诗人的豪情与豁达。日上山融,雪开始融化,江水随之涨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则转向了室内的描写,红焙的茶在浅瓯中,新火使得茶香四溢,而窗外的晴日映照在小碾上,犹如龙团一般,整个画面既静谧又生动。

倒读诗:“窗晴头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倒读后,这首诗的意境同样引人入胜。晴窗下,小碾上如同有团龙在舞动,新火使得浅瓯中的茶焙得红亮。接下来,诗人又将视野转向了室外,江水因雪融而涨,山上日头高照,一片明媚。最后两句,诗人再次回到了室内,酒缸已空,落花也尽,但留下的却是一片宁静与深沉。

《两相思》

宋·李禺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两相思》是宋代诗人李禺创作的一首回文诗,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读,且都富有诗意。

《思妻诗》

首联: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诗人以枯眼遥望远方的山水相隔,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询问是否有人能够理解他这份思念之情。

颔联: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诗人因为思念妻子而不敢多饮酒,怕饮酒后更增思念之苦。试图用诗来表达这份思念,但却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

颈联: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诗人与妻子分隔两地,路途遥远,导致他们长时间不能相见。他想通过书信来传达思念,但书信却迟迟不能送达。

尾联: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诗人在长夜里孤独地守着孤灯,感到无比寂寥。他既思念妻子,又作为父亲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思夫诗》

首联: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以妻子的视角,表达了儿子思念父亲,妻子思念丈夫的情境。妻子在漫漫长夜里守着孤灯,感到无比寂寥。

颔联: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妻子寄出的书信如同迟回的鸿雁,没有带回丈夫的音讯。长时间的离别让两人相隔甚远,路途阻碍使得他们难以相见。

颈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妻子试图写诗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但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她拿起酒杯想要借酒消愁,却又怕酒壶空了无酒可饮。

尾联: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妻子感叹自己与丈夫分隔两地,山高水远,只能望眼欲穿地期盼丈夫的归来。同时,她也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归来,与她团聚。

这首诗通过正读和反读的方式,分别展现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和妻子对丈夫的期盼,表达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无尽的思念。

同旁诗

同旁诗是指诗句中的每个字都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

《戏题》

宋·黄庭坚

逍遥近边道,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逍遥近边道,憩息慰惫懑。”诗人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阳光时而明媚时而昏暗,如同生活的起起落落。而“谑语谐谠论”则表明诗人与友人的交流充满了诙谐和真诚,他们在谈笑间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这里,诗人转而描述了远离城市喧嚣乡村的荒凉景象。草木茂盛但显得杂乱无章,房屋则因为长时间无人居住而积满了灰尘。这种景象与前面的逍遥自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村虽然自由,但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僮仆们虽然侍奉在侧,但可能并不尽心尽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同时,“泾渭清浊混”则是一个比喻,暗示了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善恶因果被混淆在一起,难以分辨。

独韵诗

独韵诗,是指诗词中通首用同一字作韵脚,也称福唐体、独木桥体。

《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宋·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 女子为了留住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暗指情人),特地烹茶款待。月光斜照在窗外的山峦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温馨的氛围。女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情人能够多留一会儿,享受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这两句道出了女子心中的无奈和思念。分别总是来得那么容易,但要想再次相见却十分困难。女子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充满了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她希望远方的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意,早日归来。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 女子在情人离去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她想起了之前与情人共度的欢乐时光,那些美好的记忆如同画屏上的画面一般清晰。同时,“金博山”可能是一种精美的香炉,女子在思念中点燃香炉,让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寄托自己的情感。

“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最后两句表达了女子对再次相聚的渴望和期待。她希望当再次相聚时,能够共饮一杯如同春露般清新的茶水,不留任何遗憾。同时,“扶玉山”可能是一种比喻,暗示着女子希望与情人共同度过更多美好的时光,共同扶持、相互依靠。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顶针诗

顶针诗,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相接、上递下接,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唐·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这两句开篇即描绘了一个宽广而美丽的画面,楚山和秦山都被白云所覆盖,而白云又似乎总是跟随着某个人(这里指的是诗人所思念的远方之人)。这种景象既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又隐含着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描述了白云对远方之人的追随。无论他走到哪里,白云都如影随形,甚至跟随他渡过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湘水上的女萝衣(女萝是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女子的衣裙)与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白云堪卧”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期盼,希望他能够早日归来,与自己团聚。“白云堪卧”既是对远方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联句诗

联句诗是指每人一句或两句诗,连续做出的一种诗体。

《杏园联句》

唐·崔群 李绛 白居易 刘禹锡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崔)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李)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白)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刘)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崔)”描绘了杏园中的千树杏花,它们在风中摇曳,似乎要随风而去。诗人与朋友们在此相聚,一同畅饮,享受着这短暂的欢聚时光。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李)”诗人对年老的感慨和对酒的喜爱。尽管已经老去,但在音乐(丝管)的陪伴下,仿佛忘记了岁月的痕迹。而衰老的容颜,也只有在酒杯中才能得到慰藉和解脱。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白)”曲江边的日暮景色,残红犹在,但翰苑(指文学之苑)中的往事已随岁月流逝而空。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往事的消散,表达了一种怀旧和感慨之情。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刘)”指诗人自己,经历了二十四年的漂泊和流浪。流浪途中遇到了故人,得到了他的指引和陪伴,使诗人感到了一丝温暖和安慰。

这首诗虽然由不同诗人的诗句组成,但各句之间衔接自然,形成了一种连贯的意境。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往事消散、友情相聚和漂泊流浪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叠字诗

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既能增加语言的音节感,又能增进情感的强烈度。

《天净沙》

元·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莺莺燕燕春春”,描绘了春天里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象,“春春”二字强调了春天的气息和氛围。

“花花柳柳真真”,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之美。花朵盛开,柳树垂丝,这些景象都是春天真实的写照。“真真”二字则强调了这种美丽的真实。

“事事风风韵韵”,“事事”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而“风风韵韵”则是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一种风雅和韵味的描述。这不仅指自然界的景物,也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娇娇嫩嫩”形容了人物的娇嫩和柔美,而“停停当当”则可能指的是人物的举止得体,仪态大方。“人人”二字强调了这种美丽和得体是普遍存在于人们之间的。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使得描绘的景象和人物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诗歌所表达的也是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藏头拆字诗

藏头拆字诗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首,作为次句的首字。

《游紫霄宫七言八句》

唐·白居易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追求心灵纯净和超脱名利的心境。他用水洗涤尘埃,象征着清洗内心的杂念和欲望,而“道未甞”则暗示他仍在修行和探寻的道路上。作者甘愿放弃名利的追求,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六洞丹霞客”指的是修行者或仙人,而“三清紫府章”则是道教经典。作者心怀这些修行者,口诵道教经典,展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崇敬和追求。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生活的美好场景。他在十里长的荷塘中采莲,歌声持续到天亮,展现了生活的闲适和乐趣。一轮明月高悬,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作者在山中与友人的相聚。即使太阳已经高升,公子仍然前来寻找他,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他们相见时,好酒的香气扑鼻而来,为这次相聚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乐。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作者超脱名利、追求心灵纯净的愿景,同时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美好与闲适。

集句诗

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不仅要求诗人博闻强识,还要求对原诗句融会贯通,这样集成的诗才能既无斧凿之气,意义又相连贯。

《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

宋·文天祥

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

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

该诗从一句到四句依次从杜甫的《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月夜忆舍弟》、《天末忆李白》、《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中选取诗句,浑然天成。

“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描述了诗人对远方西江的眺望,感叹天地之广阔与西江之遥远。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无家可归的境遇,以及对生死未卜的无奈。

“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天边的凉风渐起,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万里故乡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尽管身处他乡,但心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的故乡。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未知未来的担忧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它们传递出的是一种悲凉、孤独但又充满深情的氛围。

啰嗦诗

啰嗦诗,即故意堆叠同义词,有意重复,造出一种颇有诗味儿的意境。固然,诗歌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嗦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

《宿山房即事》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一个孤僧独自归”描述了一个僧人独自回家的场景,“一个”和“独自”在这里是重复的,传达了相同的信息。

“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闭户”和“掩柴扉”都是描述关闭门户的动作,再次出现了重复。

“半夜三更子时分”“半夜三更”和“子时分”都表示深夜的时间,再次重复。

“杜鹃谢豹啼子规”鸟类名称上出现了混乱。“杜鹃”、“谢豹”和“子规”实际上都是指杜鹃鸟的不同别称,这里的使用显得有些冗余。

但仔细品读,诗人这种故意而为之的重复,把僧人内心的孤独刻画得更加深刻。

这些奇妙诗词,是不是也让你拍案叫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