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顺”不分年龄,在于认知

 新用户77073641 2024-06-05 发布于辽宁

前段时间一条笔记有一千多条评论,半夜一点多有个读者发来一条私信,说:老师,在您的笔记下评论被骂了,如何调理?

我看到之后,被可爱笑了,这个读者也太可爱了。

图片

正打算打字说一些大道理,此时脑子里蹦出了关于孔子和学生的一个故事,我发给了这个读者:

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突然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他:“你是什么人啊?”

他十分自豪地回答:“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喜出望外:“那你一定很有学问吧!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一听心里乐呵,立马答应:“没问题,尽管问吧!”

学生心想,这个客人应该是遇到很大的难题的吧。

不曾想,客人竟然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学生回答:“春、夏、秋、冬,一共4个季节。”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不对,一年只有3个季节。”

双方争执不下,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争到后面打起赌来,

输的人磕三个头。

于是二人来到孔子面前

孔子听了来龙去脉,再看一眼客人,然后说道:“一年有三季。”

学生困惑不已,又不敢当着客人的面反驳老师,只能憋着一肚子委屈,给客人磕了三个头。

客人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4个季节,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您为什么要故意说成3个季节呢?”

孔子缓缓打开手心,问学生:“你看这是什么?”

学生低头一看,只见孔子掌心有一只蚂蚱,更加困惑了:“老师,这是一只蚂蚱。”

孔子点头说道:“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对它来说,一年就只有3季。”

孔子继续解释:“你没注意到刚才那个客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就是蚂蚱,让他接受一年有4季是很困难的。你倒不如吃点儿亏,磕三个头算了。”

图片

这应该就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意思,没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只是不同而已。虽然是故事,但是相信全身绿色的人回到他的群体也会讲同样的故事。

人因为自恋而无法理解他人,自恋其实就是深陷小我的境界里,严重自恋的人经常会忽略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别人跟我是一样的人”,缺少区分自身与他人边界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好恶投射给别人,认为别人肯定跟我一样,具有同样的想法、同样的感情、相同的需要和愿望。

图片

对于那些原发自恋的人,就更为彻底,从幼儿时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随着长大也没有彻底分化,认为他人和自己是一体的,不光需要他人的绝对一致,还会不吭声就认为他人该懂祂的意思,否则就暴怒,或者生闷气(内耗)。

每个人的先天器质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有过的经历经验不同等等,所以每个人看出去的人事物都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滤镜的,观点差异是必然,一个人一个世界,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住在孤独园,是绝对孤独的。

图片

古语说“六十耳顺”,没有不顺耳之事,这可不是无耐地忍受,而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因为知道了每个人说什么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可以理解,但在于认知,不是年龄到了就能耳顺。

人类身处同一个世界,就像处于一个大型的派对,派对上人都带着头盔,头盔里都在播放着各种各样的微型电影。人们也彼此交谈,发出一些声音,做出一些动作,但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微电影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