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下神坛的前国画院长杨晓阳的画到底咋样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6-08 发布于甘肃
杨晓阳,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是中国画坛顶级人物。也是最近几年来,颇有争议的中国画坛大佬。就在前不久他离开国家画院领导岗位。
杨晓阳先生师从国画大师刘文西,青少被美术界广泛看好,盛年入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位置。在位多年,鬓发已秋,修炼愈加老到,创立了与令师截然不同的笔墨语言。
杨晓阳先生的笔墨风格,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部分掌握着中国画官媒话语权的大咖,给予极高的评价。有人说:“在人物画方面,杨晓阳先生后期的画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遍寻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只能找出他一个。”还有人说杨晓阳先生“创造了个性化笔墨语言”。杨晓阳先生“这种意向造型,不求写实,脱离人体结构比例,不符合西画的解剖学和透视学,一切都是根据画家自己内在情感的需要随意夸张变形”。还有人评论杨晓阳先生的写意人物画“意趣幽深,境界玄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对杨晓阳先生的水墨人物的赞美的同时。也有人质疑杨晓阳先生的画,说他的画“恶俗丑陋,无聊乏味,多胞胎,构图雷同,千篇一律。”“人物造型僵化,题材千篇一律”“杨晓阳不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职责,不以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佳作为己任,却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玩弄权术,笼络人心,走穴赶场,牟利捞钱上”。无论怎么说,社会一些人对杨晓阳先生的画评,较之学界大咖,没有丝毫追捧之意,甚至是贬损。杨晓阳先生对这些关于自己的负面的评论,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图片

杨晓阳《晨妆》

图片

杨晓阳《母子情深》

图片

杨晓阳《关中正午》

粗略观赏网络上盛传的几十幅杨晓阳先生水墨写意人物画,当真有“构图雷同”,“人物造型僵化,题材千篇一律”的感觉。再结合社会上一些评论。让人想起“江郎才尽”这句话。据《江淹传》记载: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才情减退。时人谓之才尽。难道这位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杨晓阳先生,像江淹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思阻塞,画不出精品力作了吗?
究竟是不是“江郎才尽”,应该联系杨晓阳先生的个人总结来看。我记得杨晓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中国的写实绘画很难再跟欧洲比,我希望能在水墨语言方面再下点功夫,发挥水墨本身的语言特性。中国艺术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书法与水墨,只有这两点,才能代表中国艺术。大写意一定是填补全世界范围内图像丰富的时代的空白,因为它是无法掌控的,创造性是随时生发的。仔细想一想,杨晓阳先生是从素描入手进入绘画创作的,他又是从2002年开始告别西方模式的学院写实绘画,回归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因此,可以断定,杨晓阳先生是以身说法,反思不无道理。用中国的笔墨纸砚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之路,前有徐悲鸿、蒋兆和、刘文西,这条路他们都已经走过了。算来算去,走中西合璧这条路,大约走了一百多年了。杨晓阳先生走这条路,也走了几十年。因此走前辈的老路,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始终处于前辈的影子之下。而回归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在大写意人物上下功夫,一定能走出一条完全带有自己风格的笔墨之路。这或许就是杨晓阳先生突然一改黄土地憨厚之风,在水墨大写意人物身上运劲的原因。由此可以断定,杨晓阳先生突然终止黄土地憨厚之风,应该是另有所图,刻意变法。

图片

石恪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石恪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梁楷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梁楷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苏轼枯木怪石图

图片

任伯年水墨写意人物画

图片

齐白石水墨写意人物画

图片

齐白石水墨写意人物画

图片

范曾水墨写意人物画

图片

陈老莲人物画

图片

马培童焦墨青衣画

究竟怎样回归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呢?是因袭前人的笔墨思路,还是另辟蹊径,构建一种属于杨晓阳“自己”的水墨写意语言呢?笔者推算他冒出变法之意时,应该遍览古今大家写意画作。比如石恪、梁楷、任伯年、齐白石、范曾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比如苏轼的怪石古木画,甚至也可能专门研究过陈老莲古怪的人物画。

图片

杨晓阳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杨晓阳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杨晓阳水墨写意人物

图片

杨晓阳水墨写意人物

从网络上展示的几十幅杨晓阳先生写意水墨人物来看,杨晓阳先生的画作,的确凸显了“概括”“变形”“夸张”“有取舍”“有强调”这种大写意笔意。但与古今写意人物大家的笔墨风格似无继承关系,甚至可以用相去甚远来解释。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水墨写意人物陷入争议的漩涡。
为什么杨晓阳先生构建的这种笔墨语言,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与杨晓阳先生刻意变法之时,将个人人生智慧注入写意人物的造型中有直接关系。当然,古代先贤也就将自己的人生智慧注入造型的。比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就是如此。苏轼的怪石与现实中的怪石有近似的地方吗,甚至你说哪玩意是石头吗?有人说好像是巨蚌。但是在苏轼眼中,现实中的石头,就是那个样子。苏轼本人也愿意成为那样的怪石。所以苏轼画石是画自己的志节和趣味。我推断,苏轼的怪石古木和陈老莲的夸张变形人物以及传统的中国写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启发了杨晓阳先生。
“顽石”“老玉”“古陶”“陈茶”这八个字,是杨晓阳先生作为前国家画院院长的心得。仔细分析怪石古木、夸张变形与杨晓阳先生这种心得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杨晓阳先生的系列水墨写意人物画,虚幻怪异,匪夷所思,人物造型类似石像、陶俑。一位评论家这样说杨晓阳先生的意向造型:不求写实,脱离程式,人体结构的比例不符合西画的解剖学、透视学,一切都根据杨晓阳先生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的需要,随意夸张变形造型。的确,仔细研读杨晓阳先生几十幅写意人物,发现其大写意造型,充分表现了他自己的内在的需要———一种对顽石、老玉、古陶、陈茶的人生感悟。基于这种感悟,他将大写意人物造型,夸张变形为无棱无角,不言不语,安详沉静,历尽沧桑而不悔,万钧雷霆而不惧的类似于“石像”“陶俑”般的形象。由此,笔者可以认为,社会上一些对杨晓阳先生的系列水墨写意人物画“千篇一律”“构图雷同”“人物造型僵化”的不适,即是对杨晓阳先生大写意人物一种“石像”“陶俑”般造型格式化的归类与概括。也是杨晓阳先生自己将大写意人物造型固化为“顽石”“老玉”“古陶”“陈茶”的结果。
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代表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杨晓阳先生说:顽石历尽沧桑而不悔,万钧雷霆而不惧。它无棱无角,不言不语,安详沉静,坦坦荡荡雄视万古,自信顽强,大气厚重,沉凝深邃。老玉,质地坚韧,光泽晶莹,色彩美丽,纹理细腻,声音悠扬。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最富魅力的代表和结晶。古陶有质朴恒久的品性,它内涵丰富,经历火烧,坚贞不变。陈茶饮者解渴,饮者悟道。顽石老玉,古陶陈茶,形质品味,精深博大。杨晓阳先生说:“前半生迷信希腊罗马,实在无知,实在懵懂,而闲暇体会,或可为初探予道,或为境界说耳。”可见顽石、老玉、古陶、陈茶是杨晓阳先生重新认识笔墨造型艺术的根本和本源所在,这也是杨晓阳笔墨境界的飞升。品味杨晓阳先生的水墨写意人物,应该了解他的座右铭,以此把握其笔墨变法之根本。
那么杨晓阳先生将顽石、老玉、古陶、陈茶的精神境界注入水墨写意人物画中,成功了吗?应该说至少成功了一大半。从他发布在媒体网络的几十幅水墨写意人物画来看,毫无疑问,他已经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笔墨之路,他已经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笔墨语言———以顽石、老玉、古陶、陈茶为内涵与意向的系列大写意水墨人物造型程式。从他建立起来的个性化笔墨语言来看,他的作品的确达到了“意趣幽深,境界玄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地步。其意趣幽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体现在无棱无角,不言不语,安详沉静,坦坦荡荡雄视万古的顽石之形上。体现在质地坚韧,宁为玉碎的老玉之质上。体现在质朴恒久的古陶之品上。体现在饮者悟道的陈茶之味上。杨晓阳先生绝大部分笔墨语言,都是根据他对顽石、老玉、古陶、陈茶的感悟而来。杨晓阳的确创造了个性化笔墨语言,也创造出了个性化笔墨造型程式。杨晓阳先生的大写意水墨人物面部几乎都用焦线勾勒,轮廓清晰醒目,而人物身体则以水破墨,落墨成型,轮廓似岁月打磨,模糊不清。这跟传统的古代人物造型,以婉转绵延的线条勾画人物形态截然不同。即便与石恪和梁楷的泼墨写意和简笔勾勒相比,也在色泽分割和笔墨运用上,独善其身。这些都是杨晓阳先生,刻意变法的成功之处。
然而,笔者个人愚见,既然杨晓阳先生将许多作品送给不同的收藏机构,就应该知道,他的这些作品不单是个人的,也是属于社会的。我的意思是说,其作品带有自己审美观点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社会大众的审美观,甚至包括强烈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审美情结。历史的看,无论是石恪、梁楷,还是任伯年、齐白石,他们的水墨写意人物造型,散发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即使是最近几年崛起的马培童的石窟、青衣系列,依然荡漾着中华国粹的馨香。所以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他们的画作,都会受到社会的追捧、肯定和欣赏。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是画家在自我风格形成中是否能够体现民族传统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画家在确立语境过程中更要注意个性化笔墨与欣赏者之间的亲切交流。这有两层最重要的意思。一是建立自己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前提,要充分尊重民族优秀绘画传统,无论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还是内在因素,要很好的统一起来。比如石恪、梁楷、齐白石的水墨写意人物和范曾的水墨写意人物,做到了民族传统和笔墨个性的辩证统一。当然也可以借鉴陈老莲造型艺术的方式方法。即有自己的笔墨风格,还兼顾了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笔墨语言传统气韵。二是,注重自己笔墨艺术品与社会笔墨爱好者、欣赏者的内心交流。这种交流即有“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的交流,也有审美意味的交流。应该说杨晓阳先生的水墨写意人物造型,具有顽石、老玉、古陶、陈茶的隐喻趣味。作者的目的也许是想通过这种造型将“意”和“趣”统一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的形象之中。但是我觉得,杨晓阳还是冒了“没能充分体现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意蕴”这个险,他的水墨写意人物似乎缺失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表象特征。因此虽然他将自己的“意”“趣”统一在自己的大写意人物造型里,但引人入胜之力似乎显得不足。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仅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也是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石。

不管怎么说,杨晓阳刻意变法的精神和已经取得的个性十足的笔墨语言程式,是令人尊重的。笔者希望杨晓阳先生将变法进行到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管之见,敬请斧正!

丹青居士

2020.11.21

图片

徐文君《欲穷千里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