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吗?没文化,受人掐!

 入出有致 2024-06-10 发布于四川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祝福的文章了。

去年端午节同事聚餐,我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一人马上纠正说:“你还是语文老师,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当时,我只是笑了一下。昨天,和一朋友用餐,祝她“端午节快乐!”朋友也立马纠正说:“不能说端午节快乐,应该说端午节安康!”我问为什么?他说:“大家都是这样说的,而且这是专家说的!”因为时间允许,当时我便对这位朋友进行了“教育”。说为什么要说“端午节快乐”而不说“端午节安康”。最后还开玩笑说:我们要自己长个脑壳,不要被所谓专家的驴脚给踢傻了。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是近几年的事。

上网搜了一下,2015年,一个叫杨广宇的所谓非遗专家,他说要给大家扫扫盲,说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了钱塘江,屈原殉道投了汨罗江,曹娥救父投了曹娥江。这天是个悲壮祭祀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只能互祝安康。这个说法经媒体报道后迅速传开,经过几年“科普”后,便成了主流祝福了。如果说“端午节快乐”,会被人嘲笑没文化。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吗?非也!

我只记得小时候,春节过后,最盼的就是端午节了。这天,大人们不出门劳作,在家里油炸“面圆”,蒸馒头包子,洗腊肉……弄上一桌子好吃的。吃完午饭之后,大人们就去串门,小孩则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尽情地玩耍。而且这天,出嫁的女子还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娘家过节。总之,这一天是春节过后跟中秋节一样热闹快乐的一天了。

那些说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人,才是真的没有文化!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太极八卦及其所衍生的历法、方位、节气等文化,流行于太极八卦文化的南方、南蛮、荆楚、蛮越方位,大致为今长江以南地区。

在太极阴阳文化中,阴是月、妣母、女性的象征;阳是日、考父、男性的象征。伏羲、女娲阴阳合婚,创造了华夏民族。唐代李亢《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有羞耻心。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意思是说,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才有了华夏儿女。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衔图之瑞,乃以龙名其百官师长,故曰“龙师”。传说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伏羲氏有赤龙氏、降龙氏、上龙氏、屠龙氏、青龙氏、水龙氏、潜龙氏、长龙氏、白龙氏等部落。所以,华夏民族是伏羲的后裔子孙,即龙的传人。

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中原南部的华夏先民逐渐向蛮越、荆楚等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

闻一多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吃粽子与赛龙舟都与龙有关。

在《端午考》中,闻一多列举了大量详实的史料来证明端午与龙的关联性,更是在文中指出:“然则,我们不但可以确定前面提出的假设,说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汉人记载胡、越有“请龙”的风俗。”

他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可以看出,端午节与龙有关,是祭祀我们华夏先祖伏羲女娲作舟救难、繁衍华夏子民的事,这难道不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吗?

至于端午节是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无法与祭祀华夏人文先祖伏羲的久远历史相比。毕竟要知道,先有端午节,后有祭祀人文英烈。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本身就是喜庆快乐的日子。

唐玄宗在端午节写的一首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中写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此诗描写了李隆基在端午节这天召集群臣宴饮的情景。李隆基感叹节气循环、时光流逝,但令人高兴的是在端午节这一天,他可以跟自己的群臣在一起快快乐乐的过节。在端午节这个“华节”之日,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展现出它们的美丽和巧妙。“九子粽”这种节日食品,让人们在品尝中感受到新意和乐趣。可见唐朝的端午节,是皇帝带头举办的一个热闹快乐的节日宴会。敦煌出土的《端午相迎书》也记载:“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可见端午节就是一个喜庆快乐的节日。

宋代苏轼在《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写道:“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也写道:“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可见,南宋的端午节就是一个热闹喜庆的“佳节”。这天,人们与朋友喝酒唱歌,十分快乐。少男少女们穿着新装,头上插着插着样式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江边竞渡,船浆打起水珠溅在人的身上,热闹非凡。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了贾府过端午节的情景:“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而且在这一回里还写到:“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可见清代的端午节,也是一个阖家团圆的喜庆“佳节”。

由此可见,端午节一直都是一个喜庆快乐的“佳节”,在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端午安康”说法。可在2015年,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所谓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端午节是悲伤祭祀的节日,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就这样,经主流媒体一报道,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不敢说“快乐”了。都说“安康”了。

照杨广宇的说法,“六一”儿童节也不能说快乐了,只能说“安康”了。因为儿童节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枪杀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的“利迪策惨案”事件。按照传统,除夕之夜也是要祭祖的,按杨广宇的说法,是不是也不要说“春节快乐”呢?

网上有人说“端午节快乐”,便有人反驳说:清明节也可以说快乐了。我要问问:清明节,你家也像端午节那样热闹喜庆吗?

端午节本来是一个热闹喜庆的节日,硬是被所谓的专家给搞得沉重、别扭起来。很难想象着这样的场面,龙舟会上锣鼓喧天、人群如蚁。大家见了面,都是拱拱手,表情肃穆的说:“端午安康!”

据查,杨广宇并无其人,是某媒体假借所谓杨广宇教授之名杜撰出来的。不知道此媒体是何目的,有何居心。如仅是哗众取宠、吸人眼球也就罢了;如果是心怀叵测,想搞乱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有什么阴谋,就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了。有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公知”是别有用心的,是很坏的。

由此我想到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一汪泉水, 名叫“ 狂泉”,凡是喝了“狂泉” 水的人没有一个不发疯的。国人都喝这个泉里的水,因此都发疯了。只有国王自己打井取水饮用,所以国王并没有发疯。但是国人反而认为国王得了疯病。因此,他们就聚集起来商量一起为国王治病。于是,他们抓住了国王,用艾叶烧熏、针灸、草药等各种方法来治疗国王的“ 疯病” 。

最后,国王实在承受不了这种痛苦,只能来到泉边,舀了一口“ 狂泉” 的水喝下。喝完以后, 国王也疯了。国人看到国王同自己一样“正常” 了,都非常高兴,他们认为国王的“疯病” 终于治好了。

个别所谓的“专家”“教授”“公知”,不会也是想把人们弄“疯”吧。

端午节到了,见面时打招呼“端午节安康!”难道不别扭、不沉重吗?

端午节到了,请大胆自信地说“端午节快乐”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