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据悉,上汽集团宣布,经过十年的扎实钻研,将于2026年率先实现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量产,并在2027年实现量产上车交付。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配备'核武级'动力技术,在全球电动汽车技术竞争中,再下一城。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在于采用固态电解质材料取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使得电池更加安全可靠,能量密度更高,能满足未来电动汽车的超长续航需求。
然而,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
目前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布局,争夺全固态电池技术的主导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
我国能否抢先一步,率先掌握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现在,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上汽的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低温性能、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得益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南策文院士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攻关。
根据规划,上汽清陶首条全固态电池量产线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2026年将实现年产能1GWh,首批产品将搭载上汽多款车型。
相比液态电解质电池,上汽的全固态电池有诸多优势:
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可大幅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
采用不可燃固态电解质,针刺、热失控等极端条件下不起火不爆炸,大幅提高安全性。
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过90%,解决了电池在寒冷地区的'里程焦虑'问题。
优化电芯和PACK设计,材料成本最多降低40%,有望显著降低电池价格。
可以预见,一旦实现规模化量产,全固态电池将彻底改写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续航能力、成本等关键指标,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弯道超车'利器。
中国车企有望凭借全固态电池,进一步巩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
回顾十年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不过7.5万辆。
如今在以比亚迪、上汽、长安等龙头车企的带动下,我国已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电动车也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毫无疑问,这其中离不开我国在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上的持续创新突破。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像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一大批本土企业,研发实力和制造水平都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不过在锂电池领域,日韩企业仍占据微弱优势,特别是在电池材料方面,日本企业一直把持着核心专利。
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将彻底打破日韩企业的垄断,让中国在电池'下半场'重新洗牌中,赢得先机。
这不仅事关中国车企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和科技自主可控。
目前除了上汽,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多家高校院所,都在加紧攻关全固态电池,力争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相信在新一轮电池革命中,中国一定能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