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芮城永乐宫图文汇编之一

 chy20100514 2024-06-17 发布于湖北

一. 山西芮城永乐宫简介

﹋﹋﹋﹋﹋﹋﹋﹋﹋﹋﹋﹋﹋﹋﹋﹋﹋﹋﹋﹋﹋﹋﹋﹋﹋﹋﹋﹋﹋﹋﹋﹋﹋﹋﹋﹋﹋﹋﹋﹋

智慧的源泉 (2024.06.17)

﹋﹋﹋﹋﹋﹋﹋﹋﹋﹋﹋﹋﹋﹋﹋﹋﹋﹋﹋﹋﹋﹋﹋﹋﹋﹋﹋﹋﹋﹋﹋﹋﹋﹋﹋﹋﹋﹋﹋﹋

一. 芮城“永乐宫”简介

芮城县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处在黄河“几”字弯最后一拐的臂弯处,北依中条山,南临大黄河,是古中国的核心地之一,也是对中国地理版图和黄河文明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驿站。国土面积 1176 平方公里,辖 8 镇2乡151个建制村 9个社区,41.23万人。现有 4A 级景区3个,3A 级景区1个;拥有国保单位 12 处,各类古遗址100余处,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 处,是全国唯一拥有五朝木结构古建不断代的文化名县,是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地标性节点城市。

山西芮城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驰名中外。除了壁画和建筑,永乐宫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宫内保存有唐代建筑广仁王庙(五龙庙)、宋代建筑圣寿寺舍利塔及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魏国城墙遗址。这些文化遗产与永乐宫的壁画和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艺术欣赏为一体的人文圣地。

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元朝为利用仙道为其统治政权服务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永乐宫距永济普救寺、鹳雀楼、铁牛60公里,距运城关帝庙30公里,距华山66公里,距洛阳200公里。

  ▲这是永乐宫文保碑,全国第一批国保

  ▲这是永乐宫文保碑,全国第一批国保

  ▲永乐宫简介

  ▲永乐宫简介

  ▲永乐宫简介

  ▲山西芮城“永乐宫”地理位置

  ▲山西省地图

  ▲山西运城市地图

  ▲运城市旅游景区导示图

  ▲芮城县地图

  ▲芮城县全域全景图

  ▲芮城县景点

  ▲永乐宫周边村落与遗址

  ▲景区导览图

  ▲风陵渡

 ▲ 从永乐宫出来,一路向南,寻找杨过与郭襄初遇的风陵渡

  ▲从永乐宫出来,一路向南,寻找杨过与郭襄初遇的风陵渡

  风陵渡

  风陵渡

  风陵渡

  ▲大禹渡: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山西省南大门的芮城县县城东南12公里的黄河岸边,是一处集精美绝仑的黄河文化、古典古迹的大禹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现代技术的水利文化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芮城

  ▲芮城县城--古魏镇

  ▲芮城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我国现存一座时代最早、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鄠邑区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内有壁画1005.68多平方米,为元代寺观壁画之冠。当年搬迁的时候,壁画被大面积整体割下,然后按照原画,在新修缮的宫殿墙壁上粘贴复原,现在看上去简直完美无缺,几乎看不出有粘贴的痕迹。其中三清殿内的大型壁画《朝元图》,更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巅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制,堪称国之瑰宝。永乐宫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有三大纯阳宫,“北宫”(位于太原)、“中宫”(位于大同)和“南宫”,“南宫”就是芮城的这座永乐宫。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奉祀道教祖师吕洞宾而建,是中国道教三大祖庭(芮城永乐宫、北京白云观和陕西重阳宫)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周总理亲自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这项耗时6年的搬迁工程,同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移筑,并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两大奇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整体迁建至现址—芮城县城古魏镇城南村永乐北路77号,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完成一处古建筑群的整体搬迁,也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本专家村山孚撰文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永乐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永乐宫又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5年,永乐宫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 永乐宫创建

永乐宫创建于公元1247年间,是在唐代吕公祠的基础上修建的。据保存在永乐宫中的元代圣旨碑刻记载:“唐末地方人士在吕洞宾故宅建吕公祠为祀,每遇毓秀之辰,远近士庶毕集其下,张乐置酒终日乃罢。”后易祠为观,公元1231年(元太宗三年),观毁于大火,正值全真道大兴之时,全真弟子丘处机被尊为元朝国师,得全真教真常真人李志常等所请,元太宗(窝阔台)敕令“升观为宫”,进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并派遣河东南北两路提点 、龙门派弟子潘德冲主持兴建“大纯阳万寿宫”。道教提点宋德方是推动这一工程真正兴建的功臣,他于公元1240年(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4年(元太宗乃马真后三年)曾两次来到永乐镇拜祭吕祖,之后会同诸道侣筹谋兴建纯阳宫。永乐宫创建的年代正值蒙古崛起,在政治上鼎盛煊赫,教义和艺术逐步成熟完善时修建起来的一座全真道宫观。全真教弟子丘处机当时正隐居在栖霞山中,是蒙、宋、金三国网罗的对象,金、宋分别来邀请他,他都不答应,非常有远见卓识,看清了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意识到蒙古势力的强大。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在西征途中派遣大使于次年深秋到达山东邀请丘处机,丘处机很高兴地答应了,并于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率领弟子18人西行万里,历尽艰辛,于第二年四月到达大雪山谒见成吉思汗,向他献计献策说:“欲统一天下,必在乎不嗜杀人;欲治世,要以敬天爱民为本;欲养生,则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听后非常高兴,就称他为“神仙”,并赐以虎符,副以玺书,封为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公元1223年,丘同弟子一起回到燕京太极宫(后改为长春宫)。此后丘处机在国内四处云游,广建丛林,弘扬道法,后来到芮城永乐镇,发现这里环境优美,也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居,顿生建宫念头。随后就向皇帝提出建造永乐宫,蒙古政权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委派潘德冲、宋德方前来主持修建,永乐宫就是在这种环境修建起来的。全真教此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元大都的道观达52宫、70观。

永乐宫,最初建在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是我国现存元代建筑中最具官式风格的实物遗存。永乐镇面临滔滔黄河,背倚巍巍中条山,是个“山川蕴秀,土膏林郁”之地。传说这里是道教祖师吕洞宾的出生地。吕卒后,乡人将其宅院改建为“吕宫祠”。元泰定三年(1324年)《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有这样的记述:“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曰永乐镇,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吕公之故居也。乡人慕其德,因旧址而庙貌之,岁时享祀。”至金朝末年,随着吕洞宾神话故事的流传,奉祀者逐渐增多,由于祠“以狭陋故”,不再能适应“远近士庶”集会的需求,遂“增修门庑”,将祠堂扩充为纯阳观。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道教提点披云真人宋德芳到永乐镇拜谒纯阳观,“见其荒残狭隘无人葺之,遂召诸道侣,谋行兴建事”,并将情况报告地方当局,得到都统张兴的支持,拔划土地30亩,但后来重修之事搁浅。到元太宗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新道教得势,师祖吕洞宾备受尊崇。“明年,有敕升观为宫,进真人号为天尊”,宋德芳再次提出重修事宜:“师升其号,观易以宫,苟不修崇,曷以称是。”于是,尹志平、李志常等道首推荐燕京都道录冲和大师潘德冲,主持修建大纯阳万寿宫,完颜志古、韩志元辅助。工程从1247年动工兴建,至中统三年(1262年)告一段落,历时15年,建起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3座主要建筑。新宫“规模宏敞,严饬壮观”、“堂殿廊庑斋厨下至竂舍湢浴之属,各有位置,莫不焕然一新”;同时还在北面九峰山吕洞宾得道处建造一座“纯阳上宫”。于是,永乐宫成为当时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与大都天长观(北京白云观)、终南山重阳宫(陕西户县)同享盛名。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佛道之争尤甚,元朝两次焚道,永乐宫的后续修建受阻。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真事渐解,全真于是复苏”,永乐宫龙虎殿才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最后建成。殿宇修好以后,过了较长时间,至元泰定年间,才进行了三清殿的壁画和彩画绘制。到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纯阳殿的壁画完成,至此这座几乎与元朝共始终的宏伟建筑,前后费时110多年才终于完工。

即永乐宫是由全真教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修建,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

永乐宫原为纯阳观,是在宋吕祖祠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在盛唐时期,当地已有道观和天尊堂的建置。永济永乐宫旧址遗存有一石灯台,上有铭记称:“先代因官徙居,遂家河曲。今奉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陛下、法界苍生、并合邑人、先代亡父母、见在家口,建立台灯一所于村观中天尊堂前……天宝五载岁次丙戌正月癸丑朔卅日壬午建”。文中所述村观所在地“河曲”在河东蒲阪县南,即黄河边的永乐镇。唐代的天尊堂使得永乐镇建置道观的历史向前推了近千年。

总言之,永乐宫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间。它始建于公元1247年,历时111年于1358年竣工。唐时将其建为吕公祠,宋金改祠为观。元中统二年毁于大火,后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纯阳万寿宫,通称万寿宫。以后历代都对永乐宫有所修葺。据碑刻和殿内壁画题记记载,明代洪武、嘉靖、崇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和光绪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建筑活动。其中大修工程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由永乐宫提点杜德椿领道众聘请重阳宫木匠王提常更换了三清殿东侧的前金柱;第二次是在清顺治十三年,对龙虎殿进行了重修;第三次是在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687至1689年),这次工程规模较大,据梁枋上的年代题记表明,三清殿、纯阳殿的梁架就是这次更换的;第四次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这次除修缮了三清殿、纯阳殿、真武阁等三座建筑外,还对三清殿、纯阳殿、龙虎殿的壁画也同时进行了修补。到民国时期,永乐宫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任由众人损毁盗贼劫掠,富丽精致的建筑装饰、神采奕奕的彩绘塑像破败残损,宫藏经典图籍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在1952年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一次文物调查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永乐宫这一组元代宫观建筑和其殿内元代壁画,遂成立永乐宫古迹保养所,积极保护这座我国现存最具官式风格的元代建筑实物遗存。1959 年,因黄河水利工程全部建筑和壁画整体迁移到芮城县龙泉村五里庙附近。

  ▲芮

  ▲城

▲ 前面就是永乐宫 

▲  前面就是永乐宫

  ▲ 走进永乐宫和芮城县

  ▲芮城街景

  ▲芮城街景

  ▲龙泉村

  ▲文瀛湖

  ▲文瀛湖

  ▲前面就是永乐宫

■ 永乐宫布局

永乐宫占地总面积86860平方米,坐北向南,宫内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沿中轴线布置有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建筑。除宫门为后建外,其余四座均为元代遗构。其中三清殿为主殿,体积最大;与纯阳殿、重阳殿一同建筑在高达2米的台基上,前后之间有笔直的甬道连接,距离前面的龙虎殿长达90米。院落宽敞,殿宇轩昂,登临其上,似有超脱尘世之感。三清殿前面,月台广阔,台前砖砌坡道平整光滑,游人自两侧转折而上。三清殿之后,各殿的距离和规模逐渐缩小,在建筑空间上,主次有序,宾主气氛十分鲜明。与其他佛寺宫观不同的是,永乐宫主要殿宇两侧,均无廊庑配殿,而是筑内宫墙一道,形成中心宫院。其他附属建筑设在中心宫院之外,另筑一道外宫墙,与北京故宫主殿(太和殿)居前面宫区中心、周设两道宫墙环峙的格局极为相似。这种布局无疑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廷建筑的形式来规划设计的。主持永乐宫营建者潘德冲,是当年跟随道教首领丘处机一同觐见元太祖铁木真的十八侍行门人之一。丘处机被封为国师掌管道教权势后,潘德冲受命主持营建永乐宫,他对永乐宫的规划设计和各殿的营造规范,无疑都是以元大都北京故宫为蓝本的。据光绪《永济县志·永乐宫图》显示,三清殿前原来还有八条并列的水渠,这与《重阳全真集》中“八渠琼水”的说法一致。宫内碑文记载:“当其时,名挂天府(指元王朝),奉敕建宫。鲁班匠手,道子画工。殿阁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罗列;道院森森,归地下之八卦而排成。”可见当时风靡海隅的全真道宫观,有一套特殊的营造制度。各殿宇在平面结构布置上,采用辽金建筑的“减柱法”,使殿内空间更显开阔,为绘制和观赏壁画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光线。各殿庄严古朴,比例适度。外观宏伟壮观,飞檐凌空,斗拱额枋重叠交错,平棊藻井精巧艳丽,琉璃彩画生动精细,堪称我国古建筑精品。

永乐宫还是我国元代等级分明的官式建筑。从殿顶形式看,龙虎殿、三清殿等级最高,为庑殿式;纯阳殿、重阳殿略次之,为歇山式。从殿内装修看,三清殿、纯阳殿均设平棊(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部分,殿内更加整洁庄重;龙虎殿、重阳殿略次之,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全部可以看见。从殿顶琉璃脊饰看,龙虎、纯阳、重阳三殿近似;唯三清殿等级最高,脊、吻、龙兽等均为黄绿蓝三彩琉璃,盘曲生动,富丽堂皇。在这几座殿宇中,还保存有许多元代彩画,也以三清殿的最为精致;额、枋、斗拱、梁栿、天花、藻井等各种构件上,皆是图案清晰、色泽艳雅且保存完好的彩画。各拱眼壁画在彩画之上又泥塑花卉、流云和盘龙,曲曲蠕动,盘旋自如,迄今也保存完好。这些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历代古建筑中很少见到。

  ▲清乾隆时期永乐宫全景

  ▲永乐宫 建筑布局旧址手绘图

  ▲永乐宫 建筑布局平面图,永乐宫南部现在只剩以前中轴线四殿

  ▲一幅导遊图

  ▲ 永乐宫原貌图(模型)

  永乐宫原貌图(模型)

  ▲永乐宫原址位于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二十多公里的永乐镇【老照片】

  ▲永乐宫 旧址【老照片】

  ▲永乐宫 旧址【老照片】

  ▲永乐宫 旧址【老照片】

  ▲搬迁前后位置图

■ 永乐宫迁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规划治理黄河,永乐宫当时所在的永乐镇属于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经国务院批准,1957年2月,文化部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永乐宫原样迁建到芮城县城北2.5公里的古魏城遗址之内。1959年3月21日,山西省永乐宫迁建委员会在太原成立,确定了迁建新址和施工方案。在施工开始之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整修所祁英涛、杜仙州等专家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柴泽俊等技术人员先后对永乐宫建筑和壁画作了全面、详细的勘查测量和复原设计,并拍摄图片、绘制详图,建立了翔实的建筑工程档案,为保护和复原永乐宫提供了直接依据。迁建工程从1959年初冬开始,1960年复建了宫门、龙虎殿,构筑了外围墙,1961年三清殿、纯阳殿落成;1963年复原了壁画,迁建工程基本完成;包括中轴线四大殿、宫门及内外宫墙、西侧吕公祠、东侧玄帝庙和东西两组办公建筑。这是我国当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古代建筑迁建工程之一,实际总投资人民币180万元。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投入巨资,动用大量人力物资,耗时整整六年,成功搬迁永乐宫,成为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创造性奇迹。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评价说:“永乐宫建筑群迁移保护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它的成功实施,为东方土木结构建筑及其附属壁画的迁建和复原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古建筑保护人才,也奠定了山西古建筑维修保护的专业队伍基础。”

 ▲ 古魏城遗址简介

  ▲拆移前的永乐宫历史老照片

  ▲700年的宫殿要“搬家”

  ▲参与永乐宫搬迁的前辈们 

▲  搬迁至山西芮城县

  搬迁至山西芮城县

  ▲2021年拍摄的永乐宫。永乐宫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五华里的龙泉村附近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中条山南麓,芮城县城北,鼎鼎有名的永乐宫就坐落在那里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始建于元代的道观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鸟瞰图

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长500米的中轴线上。东西轴线分别保存了吕祖家庙及财神庙、玄帝庙,吕祖墓等建筑。殿阁巍巍、道院森森,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除了永乐宫的主要建筑外,景区西侧有永乐宫搬迁展览馆、吕公祠、王母殿等;东侧还有玄帝庙和石牌坊;但是分布较为零散,游客也很少前去,反而多了一些静谧。

  ▲序言

  ▲全真教

  ▲相 知 永 乐 宫

  ▲永乐宫 导遊图

 ▲ 永乐宫 导遊图

  ▲永乐宫 平面图

  ▲永乐宫 平面

  ▲永乐宫景区石牌坊

  ▲指向牌

  ▲指向牌

  ▲主要参观路线,如路标所示,一门三殿

  ▲登瀛桥(望仙桥)

  ▲山门(景区入口) 与宫门

  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一门三殿

  无极门(龙虎殿)

  主要参观路线,一门三殿(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主要参观路线,一门三殿

  无极门(龙虎殿)

  ▲永乐宫壁画

  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明代山门

  ▲大殿橫樑与藻井

  ▲林荫甬道

  林荫甬道

  ▲外墙与林荫道

  ▲內院侧门

 ▲ 2001年发行的“永乐宫壁画”邮票,取材于朝元图(众神朝拜元始天尊).

    永乐宫西北有全国四座唐代建筑之一的广仁王庙(五龙庙),南有宋代建筑圣寿寺舍利塔,宫内保存了3000年历史的古魏国城墙遗址;这里松柏苍翠,绿树成荫,殿阁巍巍,道观森森,是一处集休闲娱乐、艺术欣赏为一体的人文圣地。

﹋﹋﹋﹋﹋﹋﹋﹋﹋﹋﹋﹋﹋﹋﹋﹋﹋﹋﹋﹋﹋﹋﹋﹋﹋﹋﹋﹋﹋﹋﹋﹋﹋﹋﹋﹋﹋﹋﹋﹋

未完待续.........

上一篇:山西芮城永乐宫图文汇编之《目录》

下一篇:山西芮城永乐宫图文汇编之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