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直击2024语文高考:“恢复疲劳”及其他

 书韵闲话 2024-06-19 发布于湖南

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的语用试题有这样一道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许多参考答案(包含人工智能)都按照惯常思维,均说“恢复疲劳”是合乎逻辑的,并弯来绕去糊里糊涂的解释一番。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恢复疲劳”问题自5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就争论不休,焦点就在于是否符合逻辑,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有明显不合逻辑处,就如“晒太阳”“打扫卫生”“养病”“救火”等等一样,从语法角度来说,都有不合逻辑处,但是它们早已符合大众化的用语习惯,约定俗成了,存在大多数语言环境中,也不存在语病,这就是语言的演变和宽容现象。

而我们现在应试教育盛行,到了高三,师生都是对着答案,做题,讲题,悟题。既然是高考阅读文本,当然是不存在语病的,于是,师生们就按照惯常思维给文本贴金,想尽办法来解释着“恢复疲劳”的逻辑正确性,而没有从语言和逻辑的本真出发,不敢说“恢复疲劳”不合逻辑。

其实,这样的应试教育是很危险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是“刷题”带来的后遗症,师生头脑都会变得简单而模式化,又在不知不觉中浪费着彼此的生命。而新高考的宗旨,就是反套路,反刷题,要考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这道理就是语言和逻辑的现实问题。

记得我读大学时,喜欢读各类旁逸斜出的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有一本小册子《语文杂记》,就是一篇篇的千字文,专谈语文的各种有趣现象,非常接地气,说得更在理。记得里面就有一面文章《“恢复疲劳”及其他》,专门回答类似“恢复疲劳”的讨论问题,才靠着他在语言学的地位敲定了它的合理性。昨天上午我给准高三学生讲今年高考题,说了这篇文章,30多年过去了,“百度”搜索,证明了我的记忆正确。

近观两年语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是语用题部分,创新可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那些刷题圣手,猝不及防,有时候让高三的起早贪黑秒变“瞎子点灯——白费蜡”。

关注语文综合素养,让真正具有语文素养的考生在高考中胜出,这是语文高考最终要坚持的命题方向。

今年新课标1卷第5题是: 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5分)

我觉得也是一道很好的发散思维题,跳出文本看文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阐述为什么科学?这就是考生们要从文本中得到的启发,实质上就是语文试题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毛泽东的科学思维方式。

细读文本,结合相关哲学常识,我们应该能提炼出“全面”“客观”“发展”地看问题方法,或者看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者谨防“两极思维”(如关于抗日战争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结合文本可以具体解析。

这样的考题既注重文本,又注重思维和表达,开放度大,根本用不上所谓的“刷题技巧”。

用不着多举例,近两年语文新高考试题越来越新,我真心实意地为之叫好。

有人问,那究竟如何提高语文的成绩呢?

我还是坚定地说:唯有阅读和写作,刷题绝不能提高语文成绩和素养!

很明显,近两年的新高考试题渗透着新教材的许多信息,高中的语文学习,不要跟着高考的脚步亦步亦趋,高考的新题型新考点变化无穷,唯有提高语文素养,方能占领语文高地。

高中师生的语文学习,不要急功近利,要立足新教材,钻透新教材,不留死角,不漏边角,注意触类旁通,培养多样化的读写习惯。

当然,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和写作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读多了,悟多了,写多了,语文的素养自然就会提高起来了!

你们说呢?

附吕叔湘原文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