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迈入战国兼并时代--点评各个车企策略 作者:非驴非马 秦L和海豹06把许多车企逼急了。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看到了万花筒般的反应。如同战国般精彩,也如战国般无奈。 本穷不认为DMI5.0比DMI4.0原理上有革命性的变化--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小步快跑式的演进(evolution)。但是,千万、千万不要小看evolution。越是小步快跑,越可怕。革命性的东西是初生牛犊,总是伴随有许多缺陷,而小步快跑进行迭代和改进之后,就能拿出无明显短板的成熟产品出来了。这种产品反而是最可怕的。如果对手跟不上技术趋势,连反击都做不到。就像055和052D相比,除了一个双波段雷达,原理上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但美帝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对055的恐惧,对052D则没那么怕。DMI5.0平台对燃油车的综合优势已经大到了可以掀桌子、大杀四方的程度了。秦L和海豹06之后,还会有一大波DMI5.0平台的产品出来。我认为比亚迪已经奠定了类似丰田在日本汽车行业的地位。 华为作为后来者,除了软件之外,从三电(含半导体),到内燃机和电池,到机械部件(含底盘技术),到规模与成本,和比亚迪相比没有半点技术优势。而且比亚迪战略布局很早,很有远见,且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坚持战略。我曾说过,要想击败华为,必须提前几年布局。比亚迪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华为作为后来者、外来户,是怎么在只有少量技术优势情况下,以极高明的策略逆风翻盘呢?华为抓住了一个市场机会,把自己仅有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凭借难以置信的强大执行力,硬是打开了局面。 这个市场机会是外资车对豪华车(30万人民币以上)市场细分的长期把控。中国成百上千家传统车企折腾了几十年,多次尝试冲击豪华车市场细分,但无论怎么堆配置,消费者就是不认可,BBA的市场地位一直固若金汤。久而久之,车企们也怂了,变成了龟缩在20多万以下车型窝里斗。后来,理想拿冰箱彩电大沙发+增程发电机砸出了一些成绩,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但被西方车企讥笑为没有核心技术。长城在高端越野车领域取得了不错成就。比亚迪也试图用仰望等高端车型打开市场。但他们对BBA的威胁远远不够。华为认为30万以上车型,是阻力最小(不抢传统车企饭碗,反正他们几十年也没够得着这个市场细分)、收益最大的市场细分。华为的野心在于,一出手就把30多万到50多万价格区间的BBA一把横扫了。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余大嘴公开说的。一个造车经验为零的外来户,上来就说要横扫BBA,还说中国车企中比亚迪可以生存--意思是合资大厂和本国其它车企都可能歇菜。这哪里是大嘴,这被车圈看成是神经病。 初期并不成功。封闭的车企并不接受华为。余大嘴跑遍了几乎所有的主机厂,没有一家有合作诚意的。唯独一家叫赛力斯的重庆三流车企(此前叫东风小康)主动找到了余承东。两个天涯沦落人随时都准备接受对方的讨价还价。华为刚惴惴不安地报价10%,赛力斯就握手成交。 市场也不认可,尤其是北汽阿尔法和长安阿维塔都惨败。广汽取消了AH8车型合作。赛力斯初期产品销售不算失败,但也不温不火。 华为持续砸了几百亿研发费用,每年亏损上百亿,最终迭代出了问界M9车型。一流的三电,一流的豪车底盘,一流的增程发电机,超一流的被动安全性,超一流的视听和舒适性配置,超一流的电池包(宁德电芯加超宁德水平的封装),超一流的车机系统,加上迭代到智驾2.0的全球独一无二水平的智驾系统+主动安全系统,构成了极度安全、舒适、智能的驾乘体验。华为品控,华为营销,华为售后,加上MATE60痛碥雷蒙多的流量效应,M9爆卖。 问界M9上市不到一年,就对BBA形成了窒息性的生存压力。奥迪最惨。5月奥迪销售均价跌到28万人民币,若干车型跌破19万,而鸿蒙智行销售均价40万。宝马和奔驰也大受冲击。但这只是开始。 明年至后年,鸿蒙智行+HI模式共有33款车型。四家智行合作厂家,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除了赛力斯是标杆,一定会扶植成功之外,面临极大生存压力的北汽和江淮都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倒向华为。北汽的S9主打行政级豪华轿车,奔驰的现金牛。江淮主打超豪华MPV,对决劳斯莱斯。鉴于北汽和江淮诚意极足,姿态极低,全方位拥抱华为的一切,车型又属于华为最擅长的豪华车型,所以与华为的合作几乎肯定会成功。唯一有悬念的是奇瑞。奇瑞在S7项目迄今没赚到钱,但仍希望在R7上扭转S7的挫折。此外,那么多HI模式,总不能各个都是阿尔法和阿维塔吧?所以,BBA+保时捷+劳斯莱斯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更可怕的是,鸿蒙刚刚发布了鸿蒙NEXT,一个从最底层打造的纯血智能化平台。且是一个越用越流畅的平台。华为承诺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升级,每年流畅度增加20%。换言之,即便苹果手机每年换新芯片,其用户体验还赶不上华为不更新硬件,何况华为硬件肯定会提升。其余特点,比如软总线啊,智能化编程语言啊,多了去了,就不说了。总之,鸿蒙NEXT是个华为以一敌美国九家水平的力作。智驾方面,智驾2.0最亮点在于主动安全,但3.0主打智能驾驶体验,比2.0有很大提升,会率先用在S9,但所有鸿蒙智行旧车型,凡是带智驾包的都会陆续更新。 将来华为智驾会不会下移至低端车型呢?华为智驾CEO 靳玉志在重庆发言透露,未来会在10万级别车型上用。但我认为现在各方面都不允许。一个是元器件和软件研发费太贵,二是华为还未干掉BBA,使命未完成,三是对友商冲击太大,时机还不成熟。 我前文分析过,不排除是钳形攻势。比亚迪打左勾拳,发动价格战,屠杀日本、德国、美国主力燃油车型,华为打右勾拳,屠杀BBA,同时充当铁砧,改造竞争中惨败的传统车企产能,尤其国有车企。经过惨烈的厮杀与整合,中国车企缩减到若干家超大超强的汽车集团,然后到全世界横扫一切--全球十大车企,中国要占6-7家。每年中国品牌车企要在全球生产4000-5000万辆车。 或许有人问,如果比亚迪和华为合作会如何?我说,要看怎么合作。两家现在就有合作。比亚迪帮华为造手机,华为是比亚迪汽车部件供应商。 比亚迪弱点在于智能化软件,强在硬件研制。华为激光雷达真实成本多少不知道,卖给合作伙伴开价7000人民币。比亚迪准备以750人民币价格量产。如果比亚迪对华为说,我不用你的激光雷达,但用你的软件系统,万一华为脑子进水答应了,那友商怎么活? 总之,比亚迪有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把自己的智驾系统搞起来。华为在这个时间窗口要获得类似比亚迪的成本与规模能力。两家深圳公司都是超一流的研发型企业,都有超过10万人的研发工程师团队,都在和外资的竞争中受尽了打击。现在一个屠杀日、德、美主力燃油车型,一个屠杀BBA豪华车。未来怎么玩,真无法预测。都会出海大杀四方是必然的。 吉利也是有很强综合实力的企业。有国际视野,有庞大的研发团队,有市场营销能力。吉利在电池方面投资很大。吉利的神盾短刀电池甚至发布早于比亚迪的第二代刀片,并将在新款纯电SUV车型“银河E5”上率先搭载。吉利在进口车机和智驾方面吃了不少亏,也在自己研发智驾系统。 奇瑞是个学习型企业。向德国人学燃油车,向华为学习智驾(S7 和R7),和米系团队(智米CEO创立的一个新公司)合作外型设计和互联网生态(Icar),向长城学宣传。奇瑞在开发国际渠道方面有先发优势,可以拿国外利润补贴国内车型开发。至于比亚迪,奇瑞的基本策略是全方面追随、对标比亚迪。但短期来看,成本方面肯定跟不上比亚迪,差异化方面,纯理工男思维,做得太犟太生硬,抓不住用户核心需求。又是国企,在人才待遇方面不够灵活。奇瑞真的很努力,但总觉得不够精明,节拍总是踏错半拍,事倍而功半。但愿奇瑞继续坚持下去,能修成正果。 长城则内外问题很大,生存压力不小。其实长城布局新能源不算晚,很早就投资了蜂巢电池。但是蜂巢品质很差,且管理混乱,起了个大早,走错了路,没赶上集。长城把主要精力投向了燃油车,但是燃油车在国内市场面临生存挑战。这点其实不怪长城--只怪燃油车20年技术没啥突破。 所以长城不得不出歪招吸引流量。比如最近在哈弗H6新车发布会上,踩踏友商比亚迪。长城再蠢,也知道贬低友商会被反噬。但黑流量也比没流量好啊,新车发布如果完全不吸引眼球,那这款车还这么卖?再说,对比亚迪的仇恨那是赤裸裸的,发泄出来,真的很爽。 至于智驾,和长城有啥关系?保定这个地方能吸引到一流的软件人才么? 比亚迪真的很苦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断人财路后果很严重的。从长城,到上汽,到广汽,哪家企业不恨死了比亚迪? 华为打高端市场也跑不掉攻击的。下半年,随着不断新车型上市,各种抹黑和攻击比亚迪和华为的声音不会断的。销量越好,仇恨越大。 但是,革命就是革命,再血淋淋,历史的脚步不可能停。中国车企那么多,现在就能确定存活的,暂时只有比亚迪和华为系。但是其余车企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竞争中的佼佼者,做大做强。吉利、奇瑞、五菱、长安?都有可能。 |
|
来自: xiaoshimin6776 > 《汽车》